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谢璐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

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深入的今天,更多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塑造学生多方面思政素质框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对于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和强化无疑体现出了最高的“热度”。立足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对有关研究成果的学习、分析,依托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资讯,围绕“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一题撰文,并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策略性的建议,希望可以对诸位的工作优化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

高校教育;思政教育;工匠精神;融合策略

正文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已然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各个行业的发展均呈现出高涨的态势,而这些行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标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对从业人才“工匠精神”的要求。“工匠精神”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可以被理解为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以及相关的知识、技术等抱有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勇于进取、乐于钻研的良好精神意识,具体囊括敬业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几个子项目。高等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级人才的重要任务,必然要在综合层面上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以此来满足市场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职业成长需要,而对于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必须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得到更多的关注、研究和完善。

一、依托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从内涵层面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

笔者在之前的内容中已然提到,“工匠精神”并非单一的概念,而是由很多内容组成的复合性概念,其中的每一项内涵都代表着“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和一个维度,只有对这些内涵同步形成精准、全面的了解才能够读懂“工匠精神”的要义。着眼于这一方面的客观事实,高校思政教师务必要在进行理论内容的讲解活动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从更深层面切入去理解、思考、萃取相关成分中涉及“工匠精神”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借助于既有的思政理论成分来形成更为精准、全面、深入、准确的“工匠精神”的认知成果,以此来作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基础和优化抓手。必须要格外强调的是,这种融合和引导需要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常规思政理论内容为前提,并且在具体的融合手段上也要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想维度,以此来保证“工匠精神”的融合开展得更为顺利、自然。

例如对于有关“唯物主义认识论”这一方面的理论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不妨结合“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这一具有一定理解难度的理论内容来进行项目萃取,具体整合出“深入、准确地了解并把握客观规律,而后利用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相关要求,同时结合在社会实际生产活动中的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工艺创新案例来阐述之,最后和“工匠精神”当中所包含的“敢于创新”的要义相结合,引导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形成直观、深入的理解与认同。

(二)从价值层面引导学生认同“工匠精神”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至少是宏观层面的内涵是有着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的,然而却在主观上对“工匠精神”对于自身和社会发展、建设方面的作用抱有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这才是导致其在相关思政素质提升方面乏善可陈的主要原因。任何针对理论、精神意识方面的教育都要以引导被教育者形成对前者的高度认同为核心,否则相关的教育活动便无法取得实际性的价值。从这一认识角度出发,高校思政教师在进行理论层面的“工匠精神”渗透教育活动的同时,还需要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对学生“工匠精神”认同感的培养上来,集中选择更多体现出“工匠精神”所具有的能动价值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继承、弘扬必要性的成分作为平台,引导学生依托于理论方面的学习、思考来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在个人职业发展、社会综合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取代的作用,以此来促使大学生真正对“工匠精神”形成“心向往之”的认同情怀。

比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有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这一方面的理论学习活动时,教师便可在结束了基础层面的理论内涵教学之后,着重围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表述,同时选择对标于学生专业对口岗位的生产案例来阐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体现出的重要意义,同时将相关主张和“工匠精神”中的“深入研究”、“认真分析”等行为要求统筹起来做并向介绍,让学生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切入对“工匠精神”的价值形成认同。

二、结合专业元素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结合专业技能解读“工匠精神”

“专业教学”是高校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不同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以及未来的职业、社会发展愿景来选择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要远远浓厚于以思政课程为代表的公共课程,因而很多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学习质量、效率长期得不到显著的提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高校思政教师应当在进行“工匠精神”渗透教育的活动中,有意识地根据学生们所就读的专业来选择其所熟悉的专业知识、技术作为相应的抓手,以上述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过程、学习过程、应用形式等来形成具象化的载体,能动、形象地展示“工匠精神”在个人职业素养提升、技术水准提升等方面所具有的巨大价值,同时也从客观角度切入对“工匠精神”的广泛“存在感”和普遍应用意义给出生动的诠释,以此来达成将“工匠精神”教育和学生专业成长相融合的理想目标。为了强化相关工作的效力,高校思政教师也要对学生的专业内容做出基础性的了解,以为“工匠精神”的渗透寻找到合适的窗口和路径。

例如面对就读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教师不妨先让学生围绕和声的变调演唱”这个相对较难的专业项目谈一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并介绍相关的专业技术,而后与学生一起围绕自己在学习、掌握、应用、磨合这一方面技术时所遇到的困难、解决的策略以及取得的效果展开交流,最后再从学生们的自我阐述当中寻找到彰显“不畏困难”、“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重要内涵的成分做集中总结,使学生形成具体、深刻的认知成果和感性印象。

(二)结合专业实例诠释“工匠精神”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所开设的所有专业都对应着社会上的相关产业、岗位,而在这些产业、岗位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涌现出很多做出了杰出贡献、取得了巨大成就、彰显出可贵精神的先锋模范人物,这些人物的身上无一不体现着“工匠精神”,是开展“工匠精神”渗透教育的鲜活教材。立足于这一认识,高校思政教师不妨根据学生们所学专业,从对口的行业、岗位中精心挑选若干位具体体现“工匠精神”实际表现和精神内涵的代表人物,依托于介绍相关人物的光辉事迹、感人精神等方式来具体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作用和现代意义,使学生意识到践行“工匠精神”对于自身职业高维发展和行业全面建设的综合价值。这项工作也可以委托给学生自主进行,进一步发挥出他们主动探索、能动参与的意识和潜能,以此来给“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增加必要的注脚。

比如面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不妨立足于窦桂梅等山区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山区素质教育建设方面的感人表现,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窦桂梅基础艺术教育之工作事迹的影像资料,结合这些代表人物在山区教育发展、师生和谐关系构建等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做出的牺牲、取得的成绩和创造的社会价值来总结出“工匠精神”的内涵体现与实际作用,同时倡导学生们继承、弘扬“工匠精神”以使自己早日成长为同样能够为我国艺术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专业人才。

三、依托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引入任务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大学生已然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具备了较为成熟的认知意识、能力体系以及相对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应该也需要以更为主动的方式参与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当中;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高校思政课程是具有社会研究、认知属性的课程,学生需要以更为能动的状态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如此方可取得更加丰硕的发展成果。出于对上述两方面事实的认识和尊重,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当中根据目标课程的教学主题、方向、标准以及学生们的认知能力、趣味取向等要素,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布更多难度较高且具有一定发挥空间的探究性任务,引导、协助学生凭借自己或者集体的力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自我,使其得以在这个活动当中进一步体会到竭尽所能、突破困难的价值和魅力,从而在富有“沉浸感”的状态下帮助学生集中体会到“工匠精神”对自身的意识、能力赋能。当然,教师在这期间也要发挥出自己的统筹协调作用,以此来保证教育活动的稳步推进。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哲学体系的内容和区别,教师就可以发动学生尝试通过自主思考以及结组沟通的方式来探究“唯心主义”在世界认知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同时依托于“实例证明+理论分析”的复合措施来进行必要的案例、理论论证,并将本组的探究成果整合为完整的探究报告作为成果统一上交,最后结合学生们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成绩就“工匠精神”所起到的促动作用进行集中表述。

(二)通过“言传身教”彰显“工匠精神”

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大学生对于教师的认知仍旧是具有“光环属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都会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另外,高校的思政教育归根到底仍是对学生思想品质和人文情怀的教育,而这些领域的教育工作更加追求教育者的“言传身教”。立足于上述认识,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在常态化的教学活动中做好“以己作书”,无时无刻不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力求让自己在课堂教学以及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体现出谦虚谨慎、爱岗敬业、乐于钻研、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给学生在“工匠精神”的理解、继承和践行道路上树立起“看得见”的“活体标杆”,同时在客观上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在学生群体中的公信力,继而为其他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相关理念也要由思政教师牵头落实到学生干部以及普通学生的身上,通过“由点而面”的方式扩大“工匠精神”的发散范围,使学生所能得到的“软驱动”实现效能的进一步强化。

比如,对于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相关课件的设计,教师一定要把好质量关,一方面要杜绝知识性、方向性错误的出现,另一方面还要从选词造句等更为基础的角度出发确保教学材料的质量;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就其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做民主讨论、平等交流,以“疑义相与析”的模式来共同解决问题;更为关键的,教师还要对思政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理论做到“烂熟于心”,在业务方面表现出自己应有的理论知识储备优势,不断学习、尝试、改良科学的思政教育理念、方法;等等。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外,高校思政教师还要将对“工匠精神”的渗透教育拓展到常规课堂之外,依托于校企合作等平台,组织、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方向参与社会生产实践,鼓励他们在相关活动中形成、积累、内化对标于“工匠精神”的认知、经验成果,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产生更具体、全面、深刻的认知。

结束语:

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工匠精神”正是对一种敢于攻坚、善于攻坚、乐于攻坚之精神的集中诠释,它解释了人类之所以能够在社会发展、文明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更应成为促进个人发展、成长的精神引擎。广大高校思政教师务必要进一步认识并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充分落实相关理念,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常规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和践行策略形成准确、深入、全面、能动的认识,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策略,引导学生切实领会“工匠精神”的核心含义以及在当今社会的巨大应用价值,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发展公共素质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动态化、科学化的“工匠精神”素质框架,使之得以在学习专业知识、技术的同时树立起良好的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从而为他们早日成为“既红又专”的社会人才提供最有力的驱动,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建设的向好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亚美. 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25-28.  

[2]丁昀.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其破解[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4):63-65.  

[3]刘志艳,纪静,刘瑞华. 高校思政教学工作思路创新初探[J]. 采写编,2023(5):158-160.  

[4]高歌,杨磊.新时代思政教育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6).

[5]谷文成,李玲玲.基于工匠精神对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