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工程劳动实施中的支持策略——以大班工程劳动《凉亭》为例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明雯

厦门市实验幼儿园 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

工程劳动是指幼儿通过身体或体力活动,主动与周围世界形成互动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互动,能有效增强幼儿对世界的认知,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1]因此,工程劳动教育成为了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工程劳动在大班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呢?本文围绕追随幼儿兴趣、完善工程计划、幼幼学习为主、集中活动为辅的方式支持幼儿进行工程劳动探究,全面促进其综合发展。


关键词

大班幼儿;工程劳动;支持策略

正文


年度立项课题《幼儿园工程劳动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W2022Y0169)的研究成果

工程劳动是指幼儿通过身体或体力活动,主动与周围世界形成互动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互动,能有效增强幼儿对世界的认知,提高幼儿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1]因此,工程劳动教育成为了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与在工程劳动实施中的指导策略与之能否顺利进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文基于大班幼儿工程劳动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指导策略,以大班工程劳动游戏《凉亭》为例进行阐述。

一、追随兴趣,展开幼儿探究之旅

    兴趣是幼儿进行工程劳动的驱动力,是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了活动的发展。幼儿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及时把握有价值的学习点,创造问题,营造真实的情景,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工程实践中。[2]

实录一: 可以乘凉的亭子

阳台上植物有的开花了,有的长出了果实,还有的长高了……,孩子们成群结队的去阳台观察植物,不一会儿他们一个个都满头大汗,嘴里嘟囔着:“阳台也太热了吧!”“对呀,还没数完长了多少棵无花果就满头大汉了。”其他孩子也跟着讨论起来。

沁沁:我们去找一把伞撑着再接着数。

朗朗:可以带小电风扇来吹就会凉快一点。

小熠:要不我们等天气不热了再去吧!

彤彤: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去爬山累了,就会到凉亭里休息一下可凉快了!        

小瑜:我三明老家也有凉亭,爷爷、奶奶们都喜欢坐在里面乘凉,要不我们也来搭一个凉亭。

孩子们在讨论中做了一个决定:要搭建一座凉亭既可以遮阳,还能让阳台上的爬藤植物有地方生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搭建凉亭产生了兴趣,这是引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前提。而《指南》中也提出:“幼儿的经验来源于生活和动手操作,兴趣是活动最好的推进器。”因此,我们以此为契机,追随孩子们的兴趣,与他们一起进行一场有关搭建凉亭的工程劳动探究之旅。      

幼儿根据兴趣和真实需要,快速转变到活动主导者的角色,发现实际问题与已有知识的共同点,最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由此可见,工程劳动的开展要以幼儿作为学习主体,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主题,组织幼儿根据自己的问题去进行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推动工程劳动的发展。

、重视计划,增进幼儿工程认知

    在活动前制定计划,既能够启蒙幼儿的计划性,又能使幼儿明晰活动的步骤,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关注到活动的的计划中。在激发幼儿在活动开始前进行“头脑风暴”,再鼓励幼儿用亲身体验,真实体验,实际操作的方式执行计划,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难点,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计划。

实录二:我设计的凉亭

为了了解更多有关凉亭的信息,孩子们利用周末时间与爸爸妈妈一起观察、记录完成学习单《凉亭大调查》并进行分享。在孩子们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凉亭的外形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对于凉亭更深层的特征,还有待他们深入挖掘和探究。为了让孩子深入了解凉亭的秘密,我们提供各种凉亭图片、书籍、纸、笔等材料,让他们根据参考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想法,绘制简单的凉亭设计图。要设计一座什么样的凉亭呢?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于是他们决定分组开始设计凉亭,在商量过程中幼儿还将建造凉亭所需的材料记录在设计图旁。

小逸:我们设计的是三角形屋顶的凉亭,用木头、木板来建造。

涵涵:我们设计的是砖头建的半圆形屋顶,这么特别的凉亭相信大家都会喜欢的。

朗朗:这也太难了吧,半圆形很难建的。

小瑜:我们设计的是梯形屋顶的凉亭,主要用竹子、稻草建造。

小熠:不错,梯形的凉亭看上去会比较大,能让很多小朋友在里面乘凉。

娴娴:那我们就搭梯形屋顶的凉亭吧!

最后,孩子们通过讨论和投票,决定造一座梯形屋顶的稻草凉亭。在设计凉亭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造凉亭的一些基础材料是了解的,他们知道造凉亭可以用木头、竹子、砖头,甚至是稻草。而对于凉亭的设计,孩子们迁移了前面调查的经验,设计出不同造型的凉亭,有美观型的、有实用型的。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活动计划要体现可行性,才能让工程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顺利进行。为了避免计划的单一,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提前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而有针对性地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幼儿的合作者,还可以根据需要介入活动,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复盘,调整计划。

三、适当放手,激发幼儿主动性

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是引导幼儿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时间的适合和相对固定是保障,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制度性保证。”[2] 教师应重过程轻结果,适当放手,将主动权交给幼儿,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实录三:要建多大的凉亭呢?

有了设计图,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开始建造,可是要造多大多高的凉亭呢?他们犯难了,孩子们问老师“我们要建多大的亭子呢?”老师反问“你们觉得要建多大的呢?”

小钰:要造高一些,起码要比我们高。

源源:应该再高一些,这样老师、阿姨也能进凉亭里玩。

瑄瑄:可以,那吴老师最高了,造吴老师一样高的凉亭吧!

小洛:除了吴老师那么高之外,还要能进很多个小朋友,凉亭应该要这么大。小洛边说边张开手臂比划着。

浩浩:跟那边玩具一样大好不好啊?浩浩指着一边阳台上的玩具屋说。

然然:对,起码要这么大我们才能进去玩。

小宇:那我们一起来量一量玩具屋有多大吧!

心心:用什么量呢?

小斐:用抱大树的办法来试试。说完,孩子们开始一个一个手拉着手,把玩具屋围起来进行测量。

小彤:哇,我的手臂快要断掉啦。

小豪:赶紧再来一个人,还少一个人。

雯雯:让我数数,哇,我们八个人才把玩具屋围起来。

在商量建多大的凉亭过程中,幼儿主动提出要建一个又高又大的亭子,从寻找参照物高度到拉手测量宽度、做标记,整个过程呈现出幼儿自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以总结出,激发幼儿主体性是指导幼儿劳动实施的关键,积极主动是幼儿由内而外的选择与行动,不需要老师的过度干预。教师要保证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幼儿才能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发展问题、拓展经验。

四、幼幼合作,提高幼儿探究能力

榜样作用是幼儿习得知识经验的有效途径,其中分工合作的方法能发挥是达成同伴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工程劳动开展之初,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激发幼儿分工合作,从而发展其社会性、表述能力、深度探究等能力。

实录四:柱子速成记

确定凉亭柱子高度后,孩子们开始锯柱子,可是竹子滑溜溜的,锯子容易打滑怎么办?

阅阅:竹子也太难锯了吧,我一脚踩在竹子上了还是会移动。

源源:我和仕轩一起压住竹子这边应该就不会移动了。

小文:没错,锯竹子的上面位置会打滑,我们可以从侧面的位置试试看。

小逸:也可以两个人一起合作拉锯子,这样力气比较大。

商量后,他们开始分工合作,有的压住竹子的两边,保持竹子的稳固,有的互相合作轮流着从不同的位置锯竹子,有的两个合作一起拉锯子。不一会儿功夫,孩子们的手法越来越娴熟,很快四根柱子就锯好了。紧接着孩子们准备将锯好的四根竹子立起来当凉亭的柱子,可是刚把竹子立好,问题马上就出现了……

小禾:哎呀,竹子站不住怎么办?

安安:对呀,好不容易站稳了又倒下了。

小熠:我们可以学哥哥姐姐搭植物藤架的方法把竹子插在土里。

心心:这个办法可以,还可以用木板固定竹子的底部。

小珞:我们把三根竹子捆在一起,柱子变粗就能站稳了。

小宇:可是这样需要很多的竹子,而且变粗的柱子还会占用很大的位置。

然然:我看小蔡叔叔用绑的方法把国旗固定在栏杆上,我们也可以试试……       

孩子们拿着他们收集到的材料和工具开始一一尝试,很快他们发现用土、木板增加底座重量可以让竹子站起来,而竹子依靠栏杆固定也能让竹子站稳。经过讨论,大家决定把两根竹子用绳子紧紧的捆绑在栏杆上,另外两根柱子用土填充花盆将竹子埋在里面,竹子终于成功的站起来了。

《指南》中指出,要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3]在锯竹子过程中,幼儿遇到困难了,同伴之间经过讨论、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切割竹子时同伴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互相配合,探索出不同方位锯竹子的方法,提升了对工具使用的熟练度。在工程劳动实施过程中,幼幼合作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正是幼儿之间的默契配合,通过尝试、对比、实验、迁移生活经验等方法,最终探究出借力栏杆、增加底座重量的方法可以让竹子稳稳站起来。可以看出,在工程实践开展的过程中,幼儿基于真实情境开展交流互动,通过分工协作解决问题,这些都是社会性发展的表现,而社会性经验的获得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认识到与同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发展了深入探究的能力,从而推动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五、集中活动,助力幼儿持续探索

《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4]当幼儿在解决探究的问题时,教师需巧妙把握介入时机,给予幼儿完善的建议,同时利用集中教学活动等形式,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当工程活动出现瓶颈,项目停滞不前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和方法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寻找合适的教育价值点,确立关键性经验,并围绕关键经验有重点、有层次地推进。

凉亭柱子已经完工了,梯形的屋顶要怎么造呢?造屋顶时,孩子们犯难了,用竹子在四根柱子上面横来竖去,怎么也搭不出梯形的屋顶。当孩子向老师抛出求救信号时,老师开展了一节集中教学活动《好看又牢固的屋顶》,在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一块收集了一次性筷子、毛根、木条、钉子、锤子等操作材料。幼儿自主组队、选择材料进行尝试,试一试什么样造型的屋顶即美观又稳固。有的小组把四根木条摆放成长方形当屋顶底座先固定;有的用和木条相似的一次性筷子做屋顶模型,并用绳子固定筷子;有点用吸管和毛根做了一个小屋顶。通过建造屋顶模型孩子们发现:造屋顶要先定底座;用绳子和铁丝来捆绑固定效果比较好;螺丝和凹槽也是固定的好办法,但是孩子们的力气不够需要求救大人等等。

     当成功制作好屋顶模型后,孩子对搭建好凉亭屋顶充满了极大的自信心,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自发的提炼制作模型的成功办法用于实际搭建中,将已有知识经验迁移其中,最后他们探索出凹槽固定和三角固定的绝佳办法。在全体小朋友、教师、保育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屋顶与柱子组合成功,小凉亭完美上线了!

    由此可见,教师有的放矢的介入,通过集中活动梳理核心经验,突破重难点,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空间与同伴合作、商量、解决工程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提高幼儿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曾说: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幼儿的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尝试、调整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的。在建造凉亭的过程中,幼儿的能力不断被启发,他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断发散思维,拓展经验,发展创造力。比如在搭建屋顶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自主操作、小组学习和集体活动等方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点,最终获得的了成功,将建造凉亭这件高难度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在活动发展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站在主导的位置,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在遇到问题时,教师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支持、鼓励、从而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放开思想和胆量,鼓励创新,激发创造,对幼儿与众不同的想法给予支持,让他们在劳动工程中充分自信地表现,让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参考文献

[1]赵楚丽.幼儿园组织和实施建构游戏的策略[J].广西教育,2020(45):159-160.

[2]水冰沁,姬生凯.STEAM理念融入幼儿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以“小货架”活动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2(12):67-74.

[3]邹素花.科学小实验的支持策略[J].华人时刊(校长),2021(01):62-63.

[4]吴海燕.浅谈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的教师介入策略[J].家长,2021(02):62-6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