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融入儿童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对策
摘要
关键词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儿童道德教育
正文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而国学经典的编撰多采用文言文,如《淮南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书籍中含有大量生僻字,导致其晦涩难懂。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文字的枯燥及缺少趣味性的情节,无法快速吸引儿童眼球,导致国学经典中存在的大量教育思想逐渐被人忽视,国学经典教育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亦逐渐减弱。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变迁,社会上各种败坏道德的行为日益加剧,道德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儿童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相对化使得传统的道德准则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家庭教育的转变也给儿童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难题。
因此,探讨如何将国学经典与儿童道德教育相结合,以提升儿童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融入儿童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培养儿童的品德修养、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塑造良好的品格。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增强儿童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觉。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发展。通过融入国学经典的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互助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阅读国学经典,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儿童的优秀品德和道德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建设和谐社会,解决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儿童的良好品格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学经典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一)国学经典文化的传承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儿童可以接触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传统智慧,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观念,如仁爱、诚实、孝顺、尊重等。通过学习及阅读,儿童可以接触到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二)国学经典培养儿童综合能力
国学经典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以及深刻的道德思考,可以帮助儿童认识和感受到善恶、美丑、正邪等对立关系。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儿童可以在情感体验和认知理解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如勤奋、守信、公正、感恩等。国学经典的学习涉及语言、文字、思维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儿童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阅读理解、思辨思考、表达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儿童可以开阔思维、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升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
三、国学经典融入儿童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社会环境的变迁对道德教育的挑战
1.价值观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交流和碰撞日益频繁。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他们面临着对于道德标准的多元选择,可能会出现认同困惑和价值观混淆的情况。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将国学经典的道德价值观念传递给儿童,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并形成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媒体与科技的影响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和广泛。然而,不同媒体和科技平台上的信息内容和导向各异,有时会出现道德标准的扭曲和误导。儿童容易接触到各种媒体内容,包括暴力、低俗、虚假的信息,这对他们的道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何在媒体和科技环境中引导儿童正确对待信息,培养他们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是一个挑战。
3.兴趣多样化和时间压力
现代社会儿童的学习和兴趣爱好多样化,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学业、兴趣班和课外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可能无法给予足够的时间和关注来学习国学经典和进行道德教育。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使国学经典融入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对儿童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是一个挑战。
(二)教育体制和教材的限制
1.教育体制的压力
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和教师常常面临课程压力和考试导向的教学要求。由于课程时间和内容的限制,可能难以为国学经典开设独立的课程或专门的教育项目。教师可能需要在有限的课程时间中兼顾各种学科内容,难以深入教授国学经典的道德价值观。
2.教材的选择和编写
现有的教材体系主要以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主导,对于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的内容涉及较少。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式对于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限,难以系统地传授国学经典的道德价值观。此外,教材的更新和审定过程相对缓慢,有时无法及时反映社会和文化的变化。
3.教师培养和教育资源的不足
国学经典的教学需要有专业知识和驾驭能力的教师。然而,当前教师培养体系中对于国学经典的教育并不充分,教师在国学经典领域的知识和能力相对有限。此外,教育资源的不足也限制了国学经典融入儿童道德教育的实施,包括教材、教具、培训等方面的资源。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
1.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现代社会中,家长的教育观念普遍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媒体、社交网络、消费主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家长可能对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教育价值缺乏认识,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学业成绩和功利性的培养上,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时间和精力的压力
现代家庭普遍面临时间和精力的压力,父母往往忙于工作和生活,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家庭教育。这使得让孩子接触和学习国学经典成为一项挑战,很难给予孩子足够的指导和引导。
3.缺乏相关知识和能力
一些家长缺乏国学经典方面的知识和教育能力,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将国学经典融入家庭教育中。他们可能对国学经典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不熟悉,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理解和运用其中的道德价值观。
四、国学经典融入儿童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整合国学经典与现代儿童教育需要灵活运用教育原则,根据儿童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对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和适应。通过有机结合,可以使国学经典的价值观和道德教育要素更好地融入现代儿童教育中,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教育内容上
1.容国学经典的语言和内容通常较为古雅复杂,不太适合直接传授给儿童。在整合国学经典时,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理解能力,对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和解释,以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
2.国学经典融入儿童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将国学经典与语文、历史、哲学等学科相结合,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使儿童能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
(二)教育方法上
1.儿童教育注重实践和体验,而国学经典更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培养。在整合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儿童参与到国学经典的体验式学习中。例如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故事和游戏等方式,让儿童亲身体验和实践国学经典中的道德教育要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国学经典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可以通过与儿童进行互动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道德价值和人生哲理,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要注重情感教育,通过情感的引导和共情的体验,让儿童对国学经典中所传递的道德情感产生共鸣和体悟
3.整合现代教育方法.国学经典中许多经典著作对儿童来说可能过于晦涩难懂。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引起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兴趣,需要创新和结合现代教育方法,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国学经典的接受和理解。如利用音视频、Scratch小游戏、趣味绘本书签等,通过与众不同的形式吸引儿童对国学经典的阅读兴趣。同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使儿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国学经典的道德智慧。
4.强调实际应用。国学经典的价值观和道德教育要素,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强调实际应用。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导儿童将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育载体上
1.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创造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儿童在参与国学经典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在此过程中要注重评价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道德发展情况,并给予积极地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升道德素养。
2.要注重教育差异,要将国学经典融入儿童道德教育,需要解决教师的能力问题、教学资源的匮乏和家庭教育的影响等现实困境,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可以开展更加细致地研究,探索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融入国学经典的儿童道德教育,寻找适合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3.在国学经典融入儿童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面对教育资源不足、学习环境和兴趣特点的困境,也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家校合作,建立评估和长效机制。这些对策的实施有助于克服困境,提高儿童道德教育中国学经典的传承和应用效果。
五、参考文献
[1]孙艳红.国学经典的课程价值与“有温度的教育”——以《庄子》为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05)
[2]余敏.传统文化融入学前儿童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文学教育(下),2023(01)
[3]韦素丽.面向中小学生的国学经典出版策略研究[J].全媒体探索,2023(08)
[4]张振蕊.儒家心学思想及其德育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3
[5]杜超.《淮南子》道论研究[D].河北大学,2023
作者简介:孙羽涵:2001年4月,汉族,渤海大学;李欣哲:2002年3月,汉族,渤海大学
项目成果:本文为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淮南鸿烈》——打造儿童经典》(202310167045)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