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活动设计—以人教版必修一Unit 4 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新梅

新疆师范大学

摘要

笔者基于新课标中提出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4 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探讨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运用英语学习活动观来设计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活动,提升阅读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核心素养;英语学习活动观;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活动

正文


一、引言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了课堂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提出为教师设计阅读课堂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以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途径。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课堂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低阶向高阶发展,还能让学生在实践综合性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能力向素养的转化。但在实际教学中,阅读课堂活动的设计和运用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首先,从学习的内容上来看,阅读课堂活动的设计存在着以应试为目的,以词汇和语法,信息提取为主线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现象,而对语篇主题、文本特点和内涵价值的挖掘不足。其次,从学习的方式上来看,学生的学习还是被动的,缺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品质等分析和辩证的阅读活动。最后从教学方式上来看,教学相对零散,停留在表层,学生难以形成整合性的能力以及进行深度学习。英语学习活动观视角下的活动包括三个层次:其一,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类活动。在这类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主题情境,帮助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动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获取主题相关信息,并利用图表等多种思维工具,将零散的表层信息梳理、概括、整合为系统性指向语篇深层含义的结构化知识,初步感知语篇意义和文化价值取向,为进一步围绕主题进行阐释表达等实践活动奠定语言、内容及思维的基础;其二,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运用结构化的新知识进行描述、阐释、分析、判断等一系列以真实交流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进一步熟悉语言技能的运用、学习策略的应用和文化内涵的体悟,逐步内化语言和文化知识,获得文化体验,从而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其三,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欣赏语篇的文体特征与修辞手法,分析语篇的宏观和微观组织结构及其与主题意义表达的关联,剖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评判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形成自身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与此同时,学生能在陌生的语境中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等形式创造性地迁移所学语言知识、表达技巧、思想观点解决新的问题,使知识得到迁移。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 Unit 4 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为例,探究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

二、教学分析

()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为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四单元:Natural disaster的阅读文章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涉及了自然灾害与防范、安全常识与自我保护的话题。文章讲述的是唐山大地震这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灾难,是对灾前异常、灾时惨状和灾后的救援与重建进行的纪实描写。文章详细描写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和惨状,救援部队迅速行动展开积极有效的救援,以及政府和人民为重建唐山付出的努力。通过对唐山大地震的阅读篇章进行学习,除培养学生英语知识运用能力以外,让学生认识到 灾难无情,人有情”,希望学生们树立防灾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要向唐山人民学习英勇面对自然灾害的精神品质,乃至面对生命的脆弱,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

该文是一篇纪实性报告文学语篇,观点鲜明、内容具体、语言简洁,具有现实意义。在研究语篇的基础上,在主题意义人与自然(自然灾害与防范,安全常识与自我保护)的引领下,从What, WhyHow三个维度来解读文本。 

what语篇的主题与内容

 本篇文章是人与自然的主题,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我国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前后的情况,包括震前的自然界中动物的异常现象、震时天地晃动的骇人场景、震后支离破碎的景象、灾后兵民齐心协力团结救援的场景以及在国家政府扶持下的灾后重建工作。 

why语篇作者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

文章在展现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渺小的同时,描绘了人类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相互支援的场景和重建家园的乐观心态,本文充分反映了灾害无情,人间有情的深刻寓意,同时也暗示人们应从自然灾害中吸取经验教训,加强防震常识的学习,提升灾害防范意识。

How语篇的文本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

本文属于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的特点。文本中既有大量的数据保证文章的真实性,又有丰富的修辞手法,比如拟人、重复、对比,具备文学性。动词的使用恰到好处,并使用一些副词对动词加以修饰,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地震的威力,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学习了解地震这一自然灾害。

(二)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处于初高中教育的过渡适应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学习态度认真、学习热情高涨。但是第四单元学习时还处于上学期期中后短暂的焦虑时间段,大部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心情的波动起伏。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达欲。同时虽然学生在初三学习英语时已具备在阅读中运用略读、寻读等阅读策略获取文章大意及细节信息的能力,但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整合知识、逻辑推理和分析论证及批判评价等方面的高阶思维能力比较欠缺。此外,学生虽然对于地震这一自然灾害有一定了解,但对于地震发生的前兆、地震发生时的可怕,地震后的自救他救措施和意识,对地震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的防范举措了解得不全面。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抓住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以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意识。

(三)教学目标

在本课结束时,学生能够:

1. 获取、梳理文中以时间顺序描写的地震的事实性信息;

2. 概括、整合、阐释地震发生的前兆、地震带来的破坏与毁灭及地震后的救援与复苏;

3. 制作从事件、感受、破坏、救援四个方面描述地震的思维导图;

4. 通过文章呈现的数据及相关描述推断地震摧毁之强烈,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5. 总结可以将地震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的防范举措,包括地震来临时的自救及他救知识。

(四)教学设计

1)导入主题,引入情境。

教师创设情境,铺垫相关语言和背景知识,导入主题。播放《唐山大地震》电影片段,要求学生根据视频所展现的内容用合适的语言进行描述,其中包括地震前的征兆和地震中的惨状,进入主题内容的探讨。

教师板书并引导学生关注语篇标题。提出问题“Why didn’t the earth sleep?”“When was the night?”,引导学生开展语篇阅读

2梳理概括、整合信息。

学生略读语篇,用下画线标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教师基于学生找出的中心句,引导他们提炼关键词、推测段落内容,并判断分别发生在地震前、地震中还是地震后,从而获取语篇的主要信息,掌握语篇大意。

学生细读文章,小组合作制作地震发生的时间轴,梳理时间点对应发生的事件,使学生结构化理解地震发生的时间顺序。

3)分析判断,整合运用。

学生再读语篇,深入研读细节,如相关数据所关联的信息:400,00075%90%half a millionmillions of。随后,教师启发式提问从这些数字中我们能获取到什么,学生通过整合信息,分析判断这正是作者的写作手法——通过客观呈现数据凸显地震的摧毁性、灾难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部分学生能推理出地震破坏巨大与地震发生于深夜,人们熟睡、毫无准备的状态有关,为后续的总结地震防范举措作了铺垫。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寻找主题句和短语来概括语篇主旨大意,以使学生了解语篇的事实性信息,建构信息间的联系。

4)精读文章,活动产出

首先。学生根据文章对于地震发生前、后具体事件的描述,总结地震带来的破坏及地震发生后的救援工作,分析判断唐山人民的感受,并将其整合运用,四人一组合作完成从事件、感受、破坏、救援四个方面描述地震的思维导图。

其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修辞等写作技巧视角来分析判断文章中运用到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也能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语篇运用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

再次,学生阅读第四段内容,理解首句意义,提取有关灾后救援的信息。学生根据梳理、概括、提炼出来的关于地震前兆的结构化知识,综合读、看、说的技能运用

最后,小组讨论尾句意义,探究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学生总结出文章第一段描述的是震前现象、第二段第三段阐述的是震中场景第四段第五段讲述的是震后救援和重建工作。这一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篇结构和主旨大意,还可以培养学生梳理、概括等逻辑性思维能力。

5提升能力迁移应用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短视频,小组讨论并展示成果。看视频并回答“汶川和其他受灾城市一样也经历了这样的灾难,但现在依然呈现出了新的面貌,我们能从这些灾难与重建中学到什么?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总结唐山、汶川等有类似经历的城市能够重建和复兴的多重原因。

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然灾害、安全常识和灾后重建措施,树立防灾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积极应对灾难的意识。学生通过互动讨论,加强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弄清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将话题意义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活动能启发学生探究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引导其深入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发展其思维的逻辑性和批判性,锻炼其思维能力。该活动要求学生能就同类事件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以培养其分析、评价及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能强化其情感体验。《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同时也有义务为祖国和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平安贡献一份力量。

三、教学反思

从教学目标出发,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的(教育部,2018)。教师在设计阅读课堂活动时,应该围绕主题语境,创造真实的情境。在语篇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阅读课堂活动。可以先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再到应用实践类活动,最后推到迁移创新类活动,层层推进;可以灵活地将不同类型的活动以不同的顺序串联或者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在具体活动方式的构思中,教师还应当注意对核心素养的融合,对语言、思维,文化、学习能力等要素的融入,以使对语篇意义的理解升华至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英语学习活动观作为新的教育理念,为课堂活动的设计指明了方向,提升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应该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活动的设计当中去,长期的实践和坚持不懈的反思,最终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课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通过语篇学习继续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与关联,挖掘文本背后的价值取向。学生主要完成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的迁移创新类活动,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的课堂教学设计基于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围绕主题语境,通过一系列相融合的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和迁移创新类活动,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文本,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培养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评一体化,及时观察学生学习活动完成情况,教师要及时评价与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会要注意学生对于活动的可操性,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避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过度引导。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1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葛炳芳,印佳欢.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课堂教学实践[J].课 程·教材·教法,2020(6):102-108.

陈洋.英语学习活动观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思路与 实践过程[J].英语教师,2019(22):87-91.

钱小芳,李绮华,王蔷. 英语学习活动观中应用实践类活动的设计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23, 46 (07): 8-13.

王蔷,钱小芳,吴昊. 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内涵、架构、优势、学理基础及实践初效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21, 44 (07): 1-6.

孙晓慧,钱小芳,王蔷等.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解析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9, 42 (04): 44-48.

孙晓慧,王蔷,钱小芳.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理念初探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7, 40 (12): 27-30.

 

 

作者简介:王新梅(1999——)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英语)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