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正确引导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正文
习惯属于人的一种行为意识,其是一种比较固化且自动化的活动。不管习惯的好坏,其形成都非短时间可以实现的,大家口里通常说“习惯成自然”,指的是在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习惯。所有人都会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好习惯,同时也有让人无法忍受坏习惯。如果一个人的好习惯多于其身上的坏习惯,那么大家通常视其行为习惯良好,反之亦然。当前,大家所见的大多数中职学生身上就存在诸多不良行为习惯,个人学习以及生活习惯比较差,有些学生甚至不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因此,在中职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是一件非常要紧的教学任务。
一、中职学生生活、学习习惯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中考中没有取得理想成绩的学生,这里面也存在一些“学困生”。这些学生不只是文化知识的基础不牢固,并且个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个人德行等方面都有很。因为从来没有获得别人的认可和鼓励,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感到困惑与迷茫,自我放任的学生非常多。这些学生基本自我为中心,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考虑问题通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去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意见,没有集体意识,也不愿承担任何责任,不喜欢遵守组织纪律,没有团队精神,过于依赖父母,存在比较强的逆反心理,也不会去接受长辈或者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经常出现迟到、早退,也不会遵守课堂纪律,上课总是习惯性玩手机、聊天、睡觉等情况时有发生。生活中,已经养成了抽烟、喝酒、满口脏话、厌学、打架斗殴等不良少年的习惯。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核心还是与这些学生在义务教学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缺陷有非常大的关系。如果希望改变上述情况,那么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就要着手养成教育。
二、导致中职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
(一)中职生自身因素造成
中职学生的学生基本上都还在青少年阶段,身心成长和思维能还不成熟,碰到问题比较容易冲动,同时也比较情绪化,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处于青春叛逆期。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基本都是家长在拿主意,其出发点是指导学生有更好、更正确的发展,可是这种强硬的教学模式一定会被学生所反抗。家长为学生报名的专业,他们并不喜欢,这也就是造成学生行为偏差的因素之一,又因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无法有效的理解教学内容,就会在课堂上开小差,不能集中注意力,从而导致考试时没有获得理想成绩。成绩不理想,这样就会让学生慢慢地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采取应付的态度。于是,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会容易出现打架、逃课,甚至不上学的情况出现,这一类不良行为的产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进行情感宣泄方式,通过行为偏差来吸引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二)中职学校不重视
尽管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以,虽然新课程标准下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可是因为一些老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通常都占据主导位置,拥有绝对的权威短期内这种情况不会得到根本转变,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下,通常老师才是课堂的核心,这样对于德育培养是非常不利的。班主任开展德育教学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高学生一等的身份来对学生的行为偏差进行评判,这样是不能够改变学生的叛逆心理和行为的,更甚者会加剧学生的逆返行为,做出更过分的举动。如果班主任希望更高效地实现德育教学,其前提不只要充分掌握学校有关的管理章程,并且还应该全方位掌握学生内心世界,反之,德育将无法有效地改变学生行为偏差,更甚者会变得更加糟糕,将不能有目的性地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三)家庭原因
现代生活节奏快,家长由于工作原因而无法对孩子开展有效的教育,他们学习、生活过程中也缺少同伴。家长觉得中职生已然长大,并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对其进行谆谆教诲,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这种情况让他们有非常强的失落感,会觉得父母缺少的关心是因为自己学习不理想,自己是学困生。家长的不重视,使中职生出现了叛逆心理,希望得到家长关注的中职生就尝试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假如,家长没有迅速地干预中职生的行为偏差,就会使他们心里感到更加愤怒,更有一些中职生会与社会上闲散青年来往。这个时候家长心里对其已经失望,就会运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问题严重的时候还会进行打骂,采取这样的方式往往会使学生的叛逆情绪更加严重。
三、中职学校设置行为习惯养成课程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从当下做起,从现在开始
唯有在教育者不借助在外推动而根据自我的意愿,在结合社会的需求,主动且积极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时才是教育的成功。激励教育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构建主动的行为意识,从而推动学生全面成长。中职学校的学生通常处于青少年阶段,正式青春年少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的时候,此时的孩子,心理变化明显,情绪也变得异常激烈,同时内心也会有很多的困惑以及渴望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因为缺少扎实的知识基础,不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也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怎样指导他们顺利完成学习目标,是中职学校老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老师应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激励教育方式开展教学,能够积极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感受到自身的优点,可以设计激励标准,进行积极地评价,不定期开展技能比赛和学习比赛活动,通过鼓励和积极有效地沟通方式,以及合理且适当的批评处罚等激将方法,对不同学生使用不一样的方法发掘其潜能。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优秀的往届毕业生回学做主题演讲,讲述他们的经历,为中职生讲解职场情况,通过学生周围人的真实案例让他们看到希望,重拾信心,让这些学生知道原来榜样离自己并不遥远,可以让学生感到更加真实,也更有说服力。老师运用激励的方式,指导学生从当下做起,从自己做起,重新开始规划个人的发展,让他们迸发出对人生新的激情。
(二)发挥榜样作用,强化行为习惯教育效果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首先老师就应该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真履行规范认知,积极地以身作则,以自身为榜样,时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做好表率,如此一来才可以让学生知道,中职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于所有人都是有约束力的,唯有如此才可以,提升教育管理的威信和效果。尽管学生不好的习惯由学生养成,但是其根本还是教育者自身的问题。老师让学生不要吸烟,可是一些老师却在办公室或者学校角落处等公共场抽烟。常言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针对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中职学校老师应该尤其重视自我表率作用,唯有如此,才可以提升教学管理的效果,唯有如此,中职老师的养成教育才可以获得有效的结果。
(三)学校制定德育教学内容,开展养成教育
中职学校应该针对当下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阶段都制定出不同的养成教学方案,在日常的德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融合,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构建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培养。比如,在班级定期的班会活动中,设计工作内容,每周都会有不一样的主题,例如,在班级主题班会上播放《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一部动画片里面的内容展现了中国古代不同阶段的名人名事,以及他们高尚情操的小故事,里面的内容活泼、生动,这样也避免了学生对刻板说教教学的抗拒心理。在整个观看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如何养成美好的品德,应该如何学习那些名人的优秀评的,同时鼓励自己勇往直前,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个人习惯,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发展目标的大前提下,中职学校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同时还是中职学校老师实施行为习惯教学的指导书。中职学校不只要开展好专业方面的教学工作,同时也要重视对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和培养,从而推动中职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旺峰.中职生德育教育之我见[J].学周刊,2017(14):26-27.
[2]吴义.情境教学模式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职业,2017(13):83.
[3]张建国.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改革建议[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2):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