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学科视域下落实“双减”融合发展跨学科案例——《诗乐起舞踏歌行》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背景】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多次提到“跨学科”的相关内容,如:“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在双减政策持续推进下,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途径,也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途径。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谈到跨学科不少于10%的课时。因此,如何结合新课标恰当的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是未来教师应具备的视野和能力。
【解决问题】
基于新课程理念,结合我校五年级传统语文学科项目“古诗词大会”为引领,以音乐课堂为载体,开展音乐学科的跨学科实践课程探索,确定项目主题为《诗乐起舞踏歌行——为校园古诗词大会编演节目》。五年级学生将学习过的古诗或古诗歌曲进行演唱、创作、表演,将音乐与文学、美术、舞蹈、戏剧、信息技术等学科进行融合,参与古诗词大会活动。将知识和技能嵌入其中,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发展综合艺术能力和高阶思维,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单元教学的顺序上,设定为以下四课时逻辑层次课时。
四课时的跨学科项目学习由课上学习和作业共同完成,每周利用一节课完成单元主题活动,共计一个月的时长完成。结合真实情境,在创意、创作、实践、修改、完善的过程中,将音乐与文学、美术、舞蹈、绘画、戏剧等学科自然的进行融合。呈现出跨学科学习的真实性、顺序性与综合性。
图1 创意作业展示《咏鹅》 图2 创意作业展示《春晓》
【反思与讨论】
经过了四个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学生从无从下手,到爱不释手,真切的感受到“跨学科学习”的魅力,它过程改变以往的教学结构,将课堂转向生活,转向实践,在课堂搭建学科间的桥梁,构建完善的多学科音乐课堂,探索多学科共同育人的教学实践体系。
一、结合真实情境设计项目学习活动
以往的古诗词表演,学生只能作为演员参与节目的表演,缺少主动探究及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本单元的项目式学习,指引学生从“知道”到“做到”,主动的进行节目的构思、编创、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在已学古诗歌曲《春晓》进行歌表演;改编音乐元素进行创意演唱《咏鹅》;结合书法、舞蹈、朗诵、戏曲等更多形式的节目《静夜思》,并结合舞美艺术提升节目的品质;最后谱写自己古诗歌曲, 导演自己的节目。这样的学习过程与编创体验使学生作为“真实的”艺术家参与了艺术实践与学习。
二、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变化与发展
项目式学习作为当前教学方式的一种重要补充,为学生创造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选择、确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变化也在真实发生着关注了学生观察世界,关联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确定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暨“校园古诗词大会”。学生们在思考“如何为校园诗词大会编演节目”的问题驱动下,确定了项目式学习主题。在构思、编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跨学科思考,整体设计、形成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完整项目实施过程,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完成了什么,而是在项目式活动的引领下学习了什么。这样的学习过程更关注学生的真实获得,提高的是学生的总结提炼、艺术表达、有效沟通、、多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全程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在反思、改进中提高学生接受意见、深入分析、改进作品的能力。
三、学科综合实现全面育人理念
《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 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本单元的学习就是链接真实校园生活,利用一个月时间,四课时的学习任务,解决“如何编演节目”的问题。而“编演节目”不仅是音乐学科内部的关联,更多的了融合了舞蹈、戏剧、文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外部的关联。让学生突破学科间的界限与框架,用音乐与其他学科建立深层次的关联,在主题内容的引领下利用各学科知识整合运用。
学科综合的学习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解决未来问题人才的重要学习方式
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每一名学生在都经历一次独特的、有创意的艺术体验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