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路径管理方法及价值探讨
摘要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临床路径管理
正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病情危重的脑血管疾病,致残率高且存在死亡风险,不仅会严重损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促使家庭、社会经济负担加重[1,2]。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促使阻塞的血管再通,静脉溶栓治疗可起到较好的效果。死亡率会随着脑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增高,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在4.5h内,部分情况下可扩大到6h,溶栓治疗时间越早,预后效果则越好[3,4]。基于此,应尽量让该病患者在有效的时间窗内接受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危急,通过临床路径管理能够优化诊疗流程,缩短各环节时间。因此在该病患者诊疗期间需要加强临床路径管理。本次研究就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促进该病患者预后改善以及医疗服务质量提高。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88例,均于2022.1~2023.1前来本院就诊。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每组各有544例。
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同时满足《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有关诊断标准者;(2)均符合静脉溶栓治疗适应症;(3)溶栓前的NIHSS评分<14分。
排除标准:(1)存在出血倾向、活动性出血的患者;(2)存在脑外伤或其他颅内疾病者;(3)存在肿瘤性疾病者;(4)近3个月内存在脑部手术史者;(5)存在治疗禁忌证者;(6)存在精神疾病者。
对照组:男性共选取342例,女性共选取202例;年龄区间为54岁至78岁,平均值(66.33±3.10)岁。体质指数为19.0~26.9(23.33±1.16)kg/m²。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4~4.2(3.01±0.33)h。基础疾病:105例糖尿病,60例冠心病,280例高血压。237例吸烟,321例饮酒。
观察组性别分布情况:男:女=344:200例;年龄下限、上限、平均值分别为55岁、78岁、(66.42±3.14)岁。体质指数为19.4~27.3(23.40±1.21)kg/m²。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6~4.4(3.08±0.37)h。基础疾病种类为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例数分别为107例、62例、275例。吸烟、饮酒人数分别为205例、325例。
两组对比基线资料存在均衡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以临床相关指南为依据实施组织化管理。收集并整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了解患者的既往史、发病情况,快速安排其进行各项检查,在患者确诊后,在其治疗期间实施相应的护理管理。在其出院后6个月复查时对其进行评估,了解其满意度。
观察组: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采用临床路径流程进行诊治和管理,按照原卫生部下发的《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和表单项目内容,包括时间、主要诊疗工作、重点医嘱和主要护理工作等,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和诊疗项目内容,执行和落实相关的诊疗工作。
1.3评价指标
(1)对两组的溶栓流程各环节所用时间进行记录。
(2)在溶栓前、溶栓后2h、溶栓后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总分值区间为0~45分,得分越高,意味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改良Barthel指数(BI)共包括10个项目,其中≤40分、41~59分、60分及以上分别对应重度功能障碍、中度功能障碍、轻度功能障碍,得分越低,提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差。
(3)对两组的静脉溶栓疗效进行评估,具体判定标准:NIHSS评分减分率超过90%,表示显效;减分率为40~90%、<40%依次对应有效、无效,计算总有效率,即显效百分比与有效百分比之和。
(4)对两组的住院相关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SPSS 25.0软件。运用χ2检验处理计数资料,计量资料施以t检验,表现形式:[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结果
2.1溶栓流程各环节所用时间
关于溶栓流程各环节所用时间,均是观察组的时间更短,P<0.05。
见表1所示:
表1:对比两组的溶栓流程各环节所用时间(min)
组别 | n | NIHSS评分及会诊时间 | 结果判读时间 | 家属沟通与签署同意书时间 | DNT |
对照组 | 544 | 6.17±1.50 | 37.40±6.68 | 15.74±4.10 | 59.31±12.28 |
观察组 | 544 | 2.44±1.13 | 15.58±3.31 | 11.90±2.06 | 29.92±6.50 |
t值 | - | 46.325 | 68.265 | 19.519 | 49.336 |
P值 | -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2.2NIHSS评分与BI评分
溶栓后2h、2周,观察组在NIHSS评分、BI评分方面均比对照组更优(P<0.05)。见表2。
表2:比较各组的NIHSS评分与BI评分
组别 | NIHSS评分(分) | BI评分(分) | ||||
溶栓前 | 溶栓后2h | 溶栓后2周 | 溶栓前 | 溶栓后2h | 溶栓后2周 | |
对照组(n=544) | 11.12±1.64 | 8.05±1.32 | 4.70±0.81 | 50.24±5.11 | 56.74±6.09 | 60.34±7.33 |
观察组(n=544) | 11.20±1.73 | 6.39±1.01 | 3.65±0.54 | 50.32±5.22 | 63.65±6.37 | 67.85±8.46 |
t值 | 0.783 | 23.295 | 25.157 | 0.255 | 18.288 | 15.648 |
P值 | 0.434 | <0.001 | <0.001 | 0.798 | <0.001 | <0.001 |
2.3静脉溶栓疗效
对照组中,293例显效,195例有效,5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9.71%(488/54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数据为95.22%(518/544),例数分别为391例、127例、26例。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居更高水平(χ2=11.870,P<0.05)。
2.4住院相关指标
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日为(14.32±3.11)d,次均费用为(1.85±0.32)万元,病死率为4.04%(22/544);观察组的上述指标数据分别为(12.04±2.75)d、(1.30±0.21)万元、1.29%(7/544),组间数据对比存在较大区别(t=12.810、33.515,χ2=7.971,P<0.05)。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突然且需要及时接受救治,静脉溶栓为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6,7]。静脉溶栓的时间窗较窄,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时间窗。患者一般经历120急救、入院、检查、会诊等环节,各个科室工作衔接不上,会耽误治疗时间,不利于疗效提升[8,9]。进一步对影响静脉溶栓各节点时间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缴费延误:家属不熟悉办理就诊卡流程,排队等候时间较长[10,11];(2)急诊科收治的患者较多,人力资源不足,抽血等操作较慢完成;(3)检验科信息系统在急性脑卒中检验项目方面存在无法识别的问题,未观察到绿色通道标识,延误检验结果出具时间;(4)检查、会诊、签署同意书等流程延误,导致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延误。基于此,需要在该病患者诊疗期间加强临床路径管理,优化流程,缩短各环节时间,节约各诊疗环节时间,提高诊疗效率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DNT时间更短、溶栓治疗后的评测结果显示NIHSS评分、BI评分明显改善,同时取得了较高的溶栓疗效,住院时间更短,费用更少,病死率更低,较好地表明了经过临床路径管理达到诊疗质量控制精细化管理的效果显著。分析原因在于,该模式通过规范诊疗行为,优化医疗资源,并安排专属医生参与到患者整个诊疗过程,能够优化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的时间管理,能够合理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各个环节的时间,可促进诊疗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对患者尽快康复出院有利[12-13]。另外专属医生与患者、家属保持沟通,能够促进患者配合度的提高,并能够及时了解患者实际情况以及诉求,实现医患双方信息对等,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14]。
总而言之,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效果确切,对于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脑卒中患者而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A.SANNA,B.ZA,L.D.PARISH,et al.584 WSC21-275 Topic:AS01 Acute Stroke Therapy,Management and Prehospital Care THROMBOLYSIS IN AWAKE-UP STROKE WITH INITIALLY NEGATIVE FLAIR AND DWI BRAIN MRI:E-Poster presentations/E-Poster viewing E-POSTER PRESENT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2021,16(S2):152.
[2]刘娅林,杨花蓉,刘娇,等.基于目标管理的应急团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22,29(2):20-24.
[3]陈丹丹,邱姝,李晨,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20,41(4):248-252.
[4]王会,李艳丽,张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自我管理能力Logistic回归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33(3):382-384.
[5]付皎洁,赵红梅,狄开荣,等.MDT信息化管理结合院内医护一体化急救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2,29(8):50-53.
[6]翟佳,齐静.链式管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9):1295-1296.
[7]潘瑾桦,陈燕,陈庆华.思维导图模式下的急救管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10):45-48.
[8]王丽军,王萧逸,白永杰,等.基于思维导图下的宣教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1,24(4):340-346.
[9]张焕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时间窗中应用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4):484-487.
[10]柯阳,吴钢,谢冬梅.质量控制管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建设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1):59-61.
[11]罗国英,陈秀芳.危机管理结合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1):1936-1939.
[12]高君武,刘海洋,陈治国,等.精细化时间管理联合组织化卒中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9,31(12):1906-1910.
[13]李萌.优化护理管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22,19(12):70-72,76.
[14]肖峰,任美华,陈吉钢,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21,18(6):153-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