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护理的干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预见性护理;生活质量
正文
中图分类号:R473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产生影响。发病诱因包括过劳、暴饮暴食、激动、大量饮酒、便秘时用力排便等,若未及时采取科学治疗,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该病患者在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以及长时间静养后依然难以充分减轻自身症状,并且普遍会出现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及时诊断、有效护理成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护理能够尽量挽救患者心脏的濒死心肌,最大程度的保留患者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临床实践发现,传统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模式多为被动式护理,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医生与患者的护理需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多伴随不同程度疼痛,需长期卧床休息,会加大患者心理压力,影响其生活质量。基于此,应当重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干预,以便提高预后效果。预见性护理其核心理念在于尽可能减轻护理安全隐患,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治疗的依赖性和协调性,应用前景广阔。结合患者年龄、健康状况及文化程度等,向患者普及心肌梗死疾病知识、并发症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等,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合理膳食,降低并发症风险。患者承受生理上的剧烈疼痛,心理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护理工作中应注重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观察,对于合并焦虑、紧张情绪者,耐心劝导,分享治疗成功案例,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针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应一一解释、说明,告知患者配合治疗可帮助尽快回归社会,使患者树立康复信心。患者的疼痛症状存在异常时,及时反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确定病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注意药物使用时间和剂量。定时帮助患者翻身,通过调节体位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复发率。观察患者每天排便次数、排便形态等,督促患者定时排便。可添加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粗纤维食物,帮助顺利排便。若患者未合并糖尿病,可适当饮用蜂蜜水,对腹部予以环形按摩,促进肠道蠕动。告知患者排便时避免过于用力,以防出现心力衰竭。叮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持睡眠充足,限制病房探视时间,避免患者被打扰。定时为患者清洁身体,注意皮肤、口腔卫生,防止发生感染。根据患者的个人口味制定科学营养的饮食计划,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调理身体。患者在急性期应卧床静养,待病情稳定,身体好转,经过评估后可以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最基本的被动训练开始,逐渐增加难度,通过反复训练改善机体各项功能,促进心肺功能恢复。基于此,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诊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7:13;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9:11。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传统护理,将患者临床资料归纳入档后,按照日常护理路径实施护理服务。
观察组开展预见性护理,具体如下:(1)护理评估。患者入院后,需第一时间对其病情进行详细的了解,如起病时间、疼痛水平等,并询问其有无该类病史及家族史。(2)监测病情。患者治疗期间,需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监控,尤其是心率、血压方面需重点关注,并告知患者家属应随时观察患者有无不良症状,如呼吸急促、皮肤湿冷等,该类症状发生后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以便能够及时进行治疗干预。(3)疼痛干预。护理人员则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疼痛表现以及疼痛时间进行针对性药物干预,并指导其正确含服硝酸甘油,用药后观察其缓解情况,若5min依旧无止痛效果,需遵医嘱进行硝酸甘油静脉滴注,以便快速达到止痛的目的。疼痛症状缓解后,需分析导致该症状原因,为后续治疗提供帮助。(4)认知护理。护理人员通过参考前期护理评估内容,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其过劳、暴饮暴食、激动、大量饮酒、便秘时用力排便等均为发病因素,日常生活中需严格注意,减少上述因素发生,提升其自我行为管理认知。此外,护理人员也需指导其如何正确解决上述问题,告知其科学饮食、戒烟戒酒、调节心态。(5)心理护理。为患者讲解发病原因和护理的方式,明确心肌梗死的发展情况,不要向患者和家属传递消极的信息,应该以温和的态度与他们交流,避免出现过于激动的情况。如果患者的情绪过于激动可以和医生沟通给予其镇静的药物,避免因为情绪过激对治疗和护理产生影响,降低依从性。提供成功的案例让患者观看,也可以和其他病友交流经验,让他们看到治疗的希望,提升依从性和治疗信心,从而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还需要让家属给予患者支持,多陪伴患者,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6)运动干预。基于患者治疗阶段症状控制情况,评估其是否可以开展康复运动,同时告知其适当运动对身体的好处,使其正确认知运动的优点。(7)用药指导。因患者偶尔会产生极为强烈的疼痛感,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医嘱指导患者服用镇痛药物,同时叮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情感支持,保持情绪稳定。(8)饮食指导:依据患者的饮食喜好、病情等针对性地拟定食谱,指导患者多进食易清淡、消化、低胆固醇、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少食多餐。(9)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返家后饮食、用药、训练、休息等方面的知识,嘱咐患者定期返院复查,如有不良状况发生,及时到院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SPSS 24.0软件分析,以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评分
具体数据结果如表1。
2.2 生活质量
具体数据结果如表2。
2.3 自我管理行为评分
具体数据结果如表3。
2.4 负面心理
具体数据结果如表4。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多发的危急重症,是引起心胸区持续性剧烈疼痛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随着经济生活质量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随之增多,尤其是以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为主,且30岁以上的男性比女性多,这往往是由于高血压、血管硬化、糖尿病等原因造成的。一般情况下,急性心肌梗
表1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评分[(x±s);分]
组别 | 例数 | 整体印象 | 服务态度 | 工作实效 | 病房管理 |
对照组 | 30 | 70.06±7.24 | 71.20±7.49 | 69.15±10.69 | 68.05±9.43 |
观察组 | 30 | 90.31±7.08 | 91.44±7.10 | 88.46±8.17 | 87.58±10.26 |
t | -- | 10.545 | 10.034 | 7.410 | 7.135 |
P | -- | <0.05 | <0.05 | <0.05 | <0.05 |
表2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x±s);分]
组别 | 例数 | 生理功能 | 躯体功能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30 | 58.02±4.96 | 71.33±3.15 | 60.44±4.37 | 72.08±5.43 |
观察组 | 30 | 57.51±4.40 | 82.70±3.09 | 61.98±4.21 | 81.95±4.19 |
t | -- | 0.127 | 10.694 | 0.125 | 6.967 |
P | -- | >0.05 | <0.05 | >0.05 | <0.05 |
续表2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x±s);分]
组别 | 心理功能 | 情感功能 | 睡眠功能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57.57±5.35 | 74.13±5.06 | 58.91±3.07 | 76.22±5.18 | 55.01±4.74 | 79.71±5.20 |
观察组 | 58.16±4.72 | 84.57±5.89 | 59.75±4.40 | 85.40±6.76 | 56.09±4.98 | 88.05±4.16 |
t | 0.158 | 7.166 | 0.349 | 5.120 | 0.185 | 4.270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表3 比较两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x±s);分]
组别 | 例数 | 症状管理 | 不良嗜好管理 | 情绪认知管理 | 疾病知识管理 | CSMS总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30 | 5.11±0.05 | 9.42±1.23 | 8.53±0.46 | 13.61±1.50 | 6.06±0.44 | 11.02±1.19 | 13.30±2.26 | 19.31±4.17 | 54.17±7.04 | 76.19±8.50 |
观察组 | 30 | 5.60±0.53 | 12.87±1.18 | 8.09±0.30 | 16.08±1.13 | 6.83±0.31 | 15.56±1.18 | 13.64±2.49 | 25.63±4.05 | 53.73±7.40 | 99.43±9.62 |
t | -- | 0.084 | 6.883 | 0.112 | 5.156 | 0.145 | 6.125 | 0.156 | 5.318 | 0.153 | 5.291 |
P | --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表4 比较两组负面心理[(x±s);分]
组别 | 例数 | 焦虑 | 抑郁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30 | 61.90±4.05 | 51.11±4.10 | 62.04±5.28 | 51.21±3.66 |
观察组 | 30 | 62.36±4.27 | 45.19±3.06 | 61.30±5.47 | 40.13±3.05 |
t | -- | 0.436 | 8.021 | 0.357 | 11.374 |
P | -- | >0.05 | <0.05 | >0.05 | <0.05 |
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心脏前后胸骨疼痛明显、伴有冷汗,且在患病后患者会存在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会产生濒死感,呈现放射性疼痛。此外,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且多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这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而影响治疗效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以卧床休息作为有效的保护性护理手段,但该种护理手段极易让患者感到疲劳、肌肉压痛、易怒和便秘,导致康复效果不佳。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需求,分析其原因多与传统护理较为滞后、护理人员被动式护理现象突出有关,因而迫切需要对传统护理模式进行重塑。
本次调研发现,观察组负面心理评分更低,护理满意评分、生活质量、自我管理行为评分等方面改善效果更为显著。预见性护理是一种系统全面,具有针对性特点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能够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支持;此外,通过全面指导患者认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我行为管理、积极心态的重要性,还能降低临床护理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的概率,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其全部工作流程都是以患者身心健康为中心,避免治疗期间不良后果的发生。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后,可有效提升其自我管理行为评分,缓解负面心理,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余玉美,谭丽萍.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32):135-137.
[2]张依娜,曾雯.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干预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观察[J].贵州医药,2022,46(10):1666-1667.
[3]刘敏,姜黎,董晓霞.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06):146-147.
[4]杨海霞.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6):58+65.
[5]热娜·卡地尔丁.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02):12.
[6]罗良娟.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4):269+271.
[7]黄妙琴,张建华,劳素银.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护理干预价值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03):29.
[8]王振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2):146.
[9]赵桂红.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7):121.
[10]伊国兰.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护理干预价值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05):186.
[11]颜菊花.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护理干预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22):112-114.
[12]原美娟.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人性化护理干预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0):4279-4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