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延续性护理”模式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发展现状、平台构建
正文
1、“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发展现状
1.1 “互联网+延续性护理”的背景
“互联网+延续性护理”主要是指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延续性护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年手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821万人,2019年为17603万人,增加18782万人,增幅为99.56%,几乎翻倍。在2019年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延续性护理”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由于目前老龄化社会对医疗、护理、康复、生活照料等服务存在庞大的刚性需求,高效、全方位、全周期的延续性护理迫在眉睫。
1.2 发展“互联网+延续性护理”的意义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正式将“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健康融入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工作方案为护理工作开创了一个全面提升和拓展的领域,延续性护理工作将围绕大健康环境下的“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工作方案需求,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模式,围绕延续性护理内容,建立整合型延续性护理体系,为“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工作提供全方位、多维、立体的一体化服务。“互联网+延续性护理”的有效结合,将会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助力医院延续延续性护理、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等的发展。
1.3一般资料
该研究基于对护士和患者群体在网络平台发放的调查问卷为依据,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在对延续性护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后,以护士及患者家属对延续性护理的了解、意愿等为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其中,护士对延续性护理的知信行的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有效问卷286份;患者及家属的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的调查问卷共发放350份,有效问卷327份。问卷问题由基本信息到涉及领域保持严谨设计,受访人群严谨贴合问卷目的对象,确保问卷结果的严谨性、有效性。
1.4调查方法
在调查问卷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护士和患者对延续性护理的了解及应用程度进行研究
2、“互联网+延续性护理”优势分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目前“互联网+延续性护理”的发展现状,经问卷调查发现,我国社会中已有护士群体和患者群体对该理论有所熟悉和实践。
2.1接受过延续性护理培训的护士占比非常高
表2.1延续性护理护士占比
培训类型 | 已接受过培训 | 未接收培训 |
院内培训(%) | 64.34 | |
院外培训(%) | 47.55 | |
科室培训(%) | 62.94 | |
总占比(%) | 88.46 | 11.54 |
由调查结果可知,接受过延续性护理方面培训的调查对象占88.46%,只有11.54%的护士未接受过改类型的培训。其中院内培训占比最高,为64.34%,其次是科室培训,为62.94%,由此可知医院已有对延续性护理的重视和实践。
2.2护士延续性护理的培训内容广泛
表2.2 护士延续性护理培训的内容
培训内容 | 占比(%) |
现状及展望 | 61.89 |
患者出院指导 | 52.45 |
小组工作职责及流程 | 53.5 |
护理专科门诊有关内容 | 56.64 |
延续性护理人员素质要求 | 51.4 |
由图表可知,护士在接受延续性护理培训中涉及了最少八个项目。其中对于延续性护理的现状及展望(61.89%)培训占比最高,这说明接受过该培训的护士所在医院对于该内容的重视,以及对未来该内容的远瞻性的看好。其次,患者出院指导、延续护理小组工作职责及流程、护理专科门诊有关内容、延续护理服务人员素质要求的内容培训均在50%以上,这说明对于延续性护理的具体要求上,已有大部分医院对其有了集体规定和准则。由此可见,本小组项目的实施在护士具体行为准则上已有很大的基础性。
2.3 出院后仍需护理的患者者人数较多
表2.3 延续性护理患者占比
需求类型 | 需要自理 | 不需要自理 |
完全自理,不需要他人协助(%) | 51.99 | |
部分自理,需要他人部分协助(%) | 44.95 | |
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他人全部协助(%) | 3.06 | |
总占比(%) | 100 |
在接受医院治疗后有55.1%患者可以恢复至入院前的健康水平,44%的患者出院后仍处于行动不便需要他人照理的的状态,而有3.06%的患者处于完全不可自理的状态需要他人照顾,由此可知,延续性护理存在的必要性。
3、“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发展困境
3.1延续性护理服务开展障碍较多
表3.1 影响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服务的障碍
原因 | 占比(%) |
工作太忙 | 54.9 |
缺乏激励机制 | 58.04 |
社区服务跟不上 | 41.61 |
缺乏培训 | 25.87 |
缺乏操作规范,操作风险大 | 16.43 |
医生参与率低 | 16.78 |
患者不理解 | 46.5 |
医院不支持 | 12.59 |
家人不支持 | 40.56 |
由统计结果可知,影响护士实施延续性护理服务的障碍主要有自身工作繁忙(54.9%)、缺乏激励机制(58.04%)、患者不理解(46.5%)、家人不支持(40.56%),由此可见,本小组项目要吸取目前国内延续性护理体系的经验,针对该四个主要问题,在小程序首页面向广大患者、医护人员宣传项目宗旨,为有意愿的护士提供更加合理可支配的时间,在多方协调的原则上进行进行完善提高。
3.2开展护理服务存在安全隐患
表3.2 患者认为存在的安全隐患占比
隐患类型 | 所占百分比(%) |
医疗风险 | 21.71 |
人身安全 | 74.62 |
其他 | 3.67 |
针对此类上门护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21.71%的患者担心护士上门服务存在医疗风险,74.62%的患者担心自身人身安全,还有3.67%的患者有其他顾虑。针对患者及家属对此类问题的担忧,我们小程序将会为每一位护理工作人员提供工作记录仪,对护理全程进行后台监控并记录,以此打消患者的顾虑,为患者提供安全有保障的就医平台。
3.3收费标准较为杂乱
表3.3.1 患者职业种类占比
职业类型 | 所占百分比(%) |
农民 | 20.18 |
工人 | 16.21 |
单位从业人员 | 6.12 |
教师 | 5.81 |
医务人员 | 5.81 |
商人 | 15.6 |
学生 | 15.9 |
退休员工 | 4.28 |
其他 | 10.09 |
表3.3.2 收费标准
收费类型 | 所占百分比(%) |
本地医保 | 25.08 |
省异地医保 | 32.42 |
商业保险 | 12.33 |
全自费 | 29.66 |
其他 | 0.61 |
调查显示,患者职业种类较为杂乱,农民(20.18%)、工人(16.21%)占比最大,除此,商人(15.6%)、学生(15,9%)仅次之。针对这类群体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本地医保(25.08%)、省异地医保(32.42%)、商业保险(12.23%)和全自费(29.66%)。由于就医群体收入不均衡,我们将对小程序收费问题进行严谨的讨论,避免出现患者无钱医治等问题,为各类群体提供合适的收费方式和服务。
4、 “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平台构建
4.1 设计延续性护理服务小组
(1)护士人员准入
包含专业资格,护士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护理专业资格和执业证书,以合法地从事护理工作,且要求护士具有3年及以上的临床护理经验,确保护士没有不当行为和犯罪记录。确保护士自身没有传染性疾病,并可以为其提供安全的医疗护理服务,并接受特定的专科专项服务培训。
(2)培训及考核内容
包括皮下注射、静脉置管、伤口护理、导尿管护理、药物管理等。注册完毕后专业知识培训: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以及相关的药物管理和病情监测。同时我们还要进行执业安全培训:包括护士相关法律法规、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延续性护理应急流程和预案,及《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医疗机构病例管理规定》《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
4.2 设计延续性服务信息化平台
许多患者与家属早期居家护理知识水平受限、自我护理能力差,导致相应的并发症增多,生活水平下降。我们根据市场研究和需求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解患者、护士和医护到家服务的需求,制定商业计划,确定平台的商业模式,定价策略、盈利模式和财务计划,确定长期和短期的业务发展策略。
进行小程序的开发,包括前端用户界面和后端管理系统。确保该小程序具有用户友好的界面,方便患者和护士使用。确保平台遵守所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包括医疗法规、隐私法规和数据安全法规。提供服务,设定服务范围和时段,包括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类型和可用时间,确保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设定计费系统,提供清晰的价格结构和发票。进行护患匹配,创建系统来匹配患者和护士,考虑患者的需求、护士的专业资格和地理位置。提供用户评价和反馈机制,以改进匹配和服务质量。
4.3 信息化小程序在患者中的应用
信息化小程序作为这一平台的核心工具,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还改善了医患沟通和管理流程。
信息化小程序的注册与信息填写环节至关重要。用户(患者及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在平台上完成详细的注册与信息填写,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一步骤为后续的服务提供了基础,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全面的患者信息,有助于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其次,小程序的预约服务功能使得患者可以方便地预约护理服务。清晰的预约流程,包括选择服务项目、时间、地点等,使得患者能够灵活安排医疗服务,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护理人员也能在小程序上实时查看工作安排,确保时间合理利用,提高服务的响应速度。
信息化小程序还实现了电子病历管理,医护人员可以在小程序上记录患者的病历信息,方便查看和管理。这对于长期护理的患者尤为重要,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信息化小程序的实时定位功能使得患者可以随时查看医护人员的位置,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到达患者所在地,提高了服务的效率。这在紧急情况下的医疗服务尤为重要,有助于及时救治患者。
4.4 运用工作记录仪开展安全护理服务环境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护理需求的增加,到家护理服务变得日益重要。然而,确保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是一个持续挑战。工作记录仪的运用为到家护理服务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以确保服务的安全性和高质量。
工作记录仪是一种电子设备,可以记录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活动和行为。通过使用视频、音频和位置追踪等功能,这些记录仪可以提供全面的数据,包括护理过程中的细节和所服务者的状况。这些记录不仅有助于监督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还可以在意外事件发生时提供关键的证据。家庭成员或监护人可以通过远程访问系统来观察护理过程,确保所服务者得到适当的关怀。这也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一种监督和参与护理的机会,从而增强了服务的透明度和信任。
然而,工作记录仪也需要合理的使用和隐私保护措施。对于记录的保密性和存储的安全性,需建立严格的政策和法规,以保护所服务者和护理人员的隐私权。
4.5 护士队伍管理
平台管理人员应与护士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以便提供支持和解决问题,并通过定期的团队会议或培训活动促进团队协作和信息共享。
同时我们还会建立奖罚机制。为患者和护士提供投诉渠道,并建立专门的投诉处理团队。及时、公正地处理投诉,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平台声誉。一方面,服务表现优异的护士可以获得额外的奖金或晋升机会,以激励其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奖励也可以通过荣誉证书、员工表彰等形式进行,提升护士的专业荣誉感。另一方面,制定明确的惩罚机制,对于违规行为或服务不当的护士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可能的惩罚包括降低服务优先级、停止派单或甚至解雇,以确保护士团队保持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和服务质量。
通过以上规范化管理措施,我们小程序可以确保护士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医疗护理服务
6、小结
综上所述,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与慢性病增多的现状,根据国外家庭护理对我国“互联网+延续性护理”的启示,需要提供全覆盖、多层次、多元化的政策支持、医疗保障、以及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来增加整体健康生活水平与质量。虽然我国“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发展处于初期阶段,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护理工作将拥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与市场,未来争取不断促进护理信息交流,创新延续性护理方式,增加延续性护理供给,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国外延续性护理发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将国外优秀成效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望对“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向玲,张莉,向霞.国外“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模式现状及启示[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1,28(10):16-20.DOI:10.13912/j.cnki.chqm.2021.28.10.05.
[2] 吴欣娟.我国“互联网+延续性护理”跨时代发展现状及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20,20(5):305-308.
[3] 钟远珊,段文海.网约护士的现实困境及法律探讨[J].现代医院,2020,20(1):11-14.
[4]陈海婷,岳利群,陈汝文,等.以专科服务小组为主导的“互联网+延续性护理”模式构建与实践[J].护理学报,2020,27(4):7-10.
[5]许玲,陈雁,王清,等.以医院为主体的“互联网+延续性护理”模式构建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20,35(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