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李海燕

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2022年7月~2023年6月,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2例脑卒中患者,遵循随机、平均的原则,分为常规组(n=56)与康复组(n=56)。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康复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PMA)、生存质量评分(SIS)与护理前比较明显升高,睡眠质量评分(PSQI)与护理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且康复组护理后的PMA评分、SIS评分与常规组比较明显更高,PSQI评分与常规组比较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睡眠障碍,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肢体功能;睡眠质量;生存质量

正文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变之一,患者以老年人群为主,病情严重,发展迅速,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提高,致死率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存活率增加,但致残率仍然较高,部分患者经成功救治后,仍然会出现后遗症,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2]。因此,加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促进其生理功能恢复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在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予以对症治疗并配合有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其神经细胞损伤,加快康复进展[3]。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是以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心,在发病早期以康复概念为指导,对患者开展整体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身体功能,促进患者全面康复[4]。因此,本研究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27~20236月,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2例脑卒中患者,遵循随机、平均的原则,分为常规组(n=56)与康复组(n=56)。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5]中诊断标准;均经颅脑CTMRI等检查确诊;首次发病,经对症治疗后神志清醒,病情稳定;依从性良好,可配合完成护理计划及问卷调查工作;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其家属知悉本研究,书面同意参与。排除标准:伴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伴恶性肿瘤者;伴严重心血管疾病者;存在四肢功能障碍者;存在严重的智力及视听障碍;研究期间病情加重或出现不良事件。常规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52~7765.47±8.19)岁,病程17~4529.44±7.23d。康复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50~7865.33±8.74)岁,病程19~4329.10±7.69d。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加强病房巡视,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予以抗凝、溶栓、抗血栓、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定期更换体位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病及时进行安慰、开导,积极防治并发症。

1.2.2 康复组  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所示。⑴组建康复护理小组:组员包括1名专科护士长、1名主治医师、2名护理人员,学历均为大学本科及以上,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在科室工作年限3年及以上,拥有丰富的专科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在开展护理工作前,所有组员均接受专题培训,包括脑卒中相关知识、康复护理内容、护理技巧等,培训结束后,对组员进行考核,考核通过方可参与后续工作。⑵制定康复护理方案: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评估患者的病情状况、心理状态,根据PICO原则列出的循证问题拟出检索关键词,依次进行文献检索,按照文献的指导方案并结合循证问题、临床护理经验、患者的实际情况等,为脑卒中患者制定早期康复护理计划。⑶护理内容:在病程7d内,待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对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a肢体摆放:在患侧肩部下方垫软枕,使上肢呈现伸直外旋状态,每2h更换1次体位;关节活动:指导患者活动四肢关节,包括弯曲手指、关节屈伸等,每次10min3/d;床上运动训练:待患者患侧肢体肌力恢复至II级后,指导患者在床上开展坐起训练、肌肉等长训练、下肢关节活动等,每次30min2/d;生活技能训练:待患者患侧肢体肌力恢复至III级后,指导患者开展平衡训练、步行训练,逐渐增加运动量,并指导患者进行洗漱、穿衣、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每次30min2/d;语言功能训练:每日定期在病房播放新闻联播,刺激患者大脑语言板块,指导患者进行喉部发音、吹蜡烛等训练,逐渐发出唇音,循序渐进开展词汇、短句及长句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颜色辨认、简单计算等思维训练。

1.3 观察指标

1.3.1 肢体功能  在护理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对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上肢功能(0~66分)、下肢功能(0~34分)2个维度与50个条目,采Llikert 3级(0~2分)计分法,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肢体功能越高[6]

1.3.2 睡眠质量  在护理前后,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对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7个维度与16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0~3分)计分法,总分0~21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睡眠质量越低[7]

1.3.3 生存质量  在护理前后,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IS),对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8个维度及59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1~5分)计分法,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存质量越高[8]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功能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PMA评分与护理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且康复组护理后的PMA评分与常规组比较明显更高(P0.05)。见表1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功能比较(,分)

组别

时间

上肢功能

下肢功能

总分

康复组

n=56

常规组

n=56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26.42±2.37

32.91±3.86αβ

26.29±2.75

28.53±3.23α

19.04±2.76

28.31±3.69αβ

19.10±2.63

23.82±3.22α

45.46±4.25

61.22±6.16αβ

45.39±4.07

52.35±5.29α

注:组内护理前后比较,αP<0.05;组间护理后比较,βP<0.05;下同。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与护理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且康复组护理后的PSQI评分与常规组比较明显更低(P0.05)。见表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比较(,分)

组别

时间

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时间

睡眠效率

康复组

n=56

常规组

n=56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2.27±0.57

1.16±0.50αβ

2.34±0.53

1.69±0.54α

2.39±0.59

1.21±0.51αβ

2.41±0.55

1.73±0.57α

2.02±0.74

1.08±0.53αβ

2.04±0.67

1.82±0.66α

2.16±0.69

1.14±0.55αβ

2.14±0.67

1.76±0.58α

续表2

组别

时间

睡眠障碍

催眠药物

日间功能障碍

总分

康复组

n=56

常规组

n=56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2.11±0.65

1.02±0.53αβ

2.15±0.62

1.74±0.59α

1.91±0.59

0.85±0.57αβ

1.87±0.52

1.31±0.50α

2.31±0.68

1.22±0.52αβ

2.29±0.70

1.83±0.69α

15.17±3.14

7.68±2.21αβ

15.24±3.57

11.88±3.72α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IS评分与护理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且康复组护理后的SIS评分与常规组比较明显更高(P0.05)。见表3

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比较(,分)

组别

时间

情绪

交流

参与

力气

康复组

n=56

常规组

n=56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21.70±3.21

32.78±4.12αβ

21.42±3.14

27.25±3.75α

13.77±1.29

20.43±2.14αβ

13.24±1.32

17.19±1.68α

21.75±2.28

29.63±3.17αβ

21.44±2.19

25.20±3.45α

8.64±0.94

14.40±2.12αβ

8.56±0.87

10.02±1.46α

续表3

组别

时间

手功能

移动能力

记忆与思维

日常生活能力

康复组

n=56

常规组

n=56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13.61±1.25

22.41±3.42αβ

13.53±1.33

18.09±2.36α

21.58±3.25

32.61±4.16αβ

21.36±2.04

27.97±3.39α

18.63±1.51

29.55±3.13αβ

18.45±1.82

23.93±2.35α

23.47±3.22

40.58±5.14αβ

23.25±3.45

29.82±4.37α

3 讨论

脑卒中是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脑部供血不足,患者脑循环受到阻碍,会出现局部性或全面性的脑组织损伤,虽然部分患者经治疗成功挽救其生命,但仍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引起偏瘫、言语障碍等发生,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强烈的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降低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存质量[9]。既往临床针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随着患者护理需求提高,对患者单纯实施这种技术性护理远远不够,无法满足患者护理需求,导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不断降低[10]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是以脑卒中患者专科康复护理程序为框架,以优质护理为方向,在发病早期对患者实施全面、全程化的护理服务,能够促进患者生理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11]。陈颖利等[12]研究显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快速恢复,有效改善其肢体功能,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组护理后的PMA评分、SIS评分与常规组比较明显更高,PSQI评分与常规组比较明显更低(P0.05),与陈颖利等[12]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原因在于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充分体现护理专业化与精细化,更符合现代临床专科护理的实际要求,能够有效满足患者的康复护理需求,通过在早期开展专科康复护理,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减轻其后遗症,有利于缓解患者消极情绪,进而改善其睡眠质量及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睡眠障碍,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华,杨春华. 基于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22,29(10):96-100.

[2] 田美莲,苏佳,温普燕. 早期反馈式康复护理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32):166-168.

[3] 胡艳红,陈晨,廖文艺. 反馈式早期康复护理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2,20(2):163-165.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5] 刘阳. 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评《脑卒中康复专科护理服务能力与管理指引》[J]. 世界中医药,2023,18(1):后插1.

[6] 邵菲,王美英,戴明慧.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多元化健康教育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06):181-183.

[7] 胡雪颖,信馨,米扬,. 雷火灸联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 中医药导报,2023,29(9):72-74.

[8] 陈丹凤,翁克姬,吴立锦.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NIHSSADL评分的影响[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1):63-65.

[9] 甘秀军,詹玲球. 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23,44(4):1134-1137.

[10] 苗晒晒,王金凤,黄长静,. 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康复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3,29(17):54-57.

[11] 孙艳.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6):1108-1112.

[12] 陈颖利,杨金平.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2022,51(13):1530-15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