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焦虑症伴睡眠障碍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关键词
焦虑症;睡眠障碍;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综合护理;护理效果
正文
焦虑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类疾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兴奋,会出现难以自控的焦虑、恐惧、心慌、坐立不安,并可出现无明显客观对象的紧张与担心等症状,进而影响患者的睡眠障碍,使得患者出现代谢功能紊乱,出现严重的躯体疾病,同时病情容易复发,治愈难度较大[1,2]。目前,针对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临床以心理治疗为主,口服药物作为辅助治疗,但部分药物易引起不良反应,整体治疗效果不佳[3]。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是近年来在精神障碍类疾病治疗中运用的新型物理电生理治疗基础,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效果良好、安全性高等优势[4]。有研究表明,对于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而言,在其rTMS治疗期间,对其开展适合的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改善其情绪状态及睡眠质量[5]。因此,本研究以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在rTMS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护理,观察其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3年1月~2023年12月,选取在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精神康复科治疗的84例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基础组(n=42)与综合组(n=42)。纳入标准:⑴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6]中焦虑症、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⑵年龄≥18岁;⑶存在一定自知力;⑷临床资料完整;⑸了解本研究内容,自愿参与并书面同意。排除标准:⑴存在严重心血管疾病者;⑵存在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异常者;⑶存在其他精神障碍者;⑷拒绝接受rTMS治疗者;⑸同期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⑹中途退出本研究者。基础组:男/女:17/25,年龄21~67(42.64±9.77)岁,病程1~5(3.16±0.82)年。综合组:男/女:18/24,年龄20~66(41.81±8.67)岁,病程1~6(3.13±0.89)年。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1.2.1 rTMS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rTMS治疗,刺激部位为右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域,重复35次,频率为1Hz,100%阈值的刺激(每次刺激30s.间隔4s),20min/次,5次/周,连续治疗4-6周,10次为一个疗程。
1.2.2 护理方法
1.2.2.1 基础组 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包括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口头教育,讲解焦虑症、睡眠障碍等出现的病因、病理机制,告知其常用治疗方法、药物等,详细讲解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原理、作用、配合要点、注意事项等,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持续关注患者的情绪,嘱咐患者遵医嘱按时、定量服药。
1.2.2.2 综合组 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所示。⑴社会支持: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在沟通过程中需要注意语气亲切、态度和蔼,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转换专业病理知识,耐心、详细回答患者疑问,向患者讲解既往成功治疗病例,并通过正面语言安抚、鼓励患者,分析一些心理调节技巧,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从侧面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分析引起患者焦虑、失眠的原因,并嘱咐家属多鼓励、关心患者,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每周组织患者开展病友会,促进病友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同时鼓励患者在各种社交活动中积极参与,从增强患者治疗配合度。⑵正念护理:每周指导患者开展1次正念训练,由护士帮助患者进行呼吸训练、身体扫描、静坐冥想等,在训练过程中由护士全程陪同,缓解患者不良情绪。⑶睡眠卫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在睡前禁止大量饮食,不可饮用浓茶、咖啡,不可食用难消化、扰乱睡眠的食物,嘱咐患者在睡前使用热水泡脚,并倾听舒缓音乐,从而放松心情,禁止在睡前进行兴奋性活动,避免精神亢奋难以入睡,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合理制定每日病房探视时间,调整病房温度、湿度,保持床褥、被套干净。
1.3 观察指标
1.3.1 焦虑症状 在护理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的焦虑症状进行评估,该量表共有躯体性焦虑和精神性焦虑2个因子,涉及14个条目,采用0~4分的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0~56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焦虑症状越严重[7]。
1.3.2 睡眠障碍 在护理前后,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对两组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行评估,该量表共有7个维度与16个条目,采用0~3分的Likert 4级评分法,总分0~21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睡眠障碍越严重[8]。
1.3.3 生活质量 在护理前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共有8个维度与36个条目,采用1~5分的Likert 5级评分法,各维度总分采用百分制计算,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9]。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症状比较
与基础组比较,综合组患者护理后的HAMA量表2个因子评分及总分均明显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焦虑症状比较(,分)
组别 | 时间 | 躯体性焦虑 | 精神性焦虑 | 总分 |
综合组 (n=42) 基础组 (n=42) |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 9.47±1.71 3.22±0.63αβ 9.19±1.56 6.51±0.92α | 21.42±2.43 13.74±1.36αβ 21.14±2.61 17.55±1.94α | 30.89±4.55 16.96±2.32αβ 30.33±4.72 24.06±3.19α |
注:组内比较,αP<0.05;组间比较,βP<0.05;下同。
2.2 两组患者睡眠障碍比较
与基础组比较,综合组患者护理后的PSQI量表7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睡眠障碍比较(,分)
组别 | 时间 | 睡眠质量 | 入睡时间 | 睡眠时间 | 睡眠效率 |
综合组 (n=42) 基础组 (n=42) |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 2.04±0.61 1.16±0.52αβ 2.09±0.67 1.74±0.51α | 2.23±0.60 1.05±0.55αβ 2.26±0.64 1.71±0.57α | 2.16±0.67 1.14±0.53αβ 2.17±0.63 1.79±0.56α | 2.07±0.68 1.04±0.52αβ 2.05±0.65 1.67±0.55α |
续表2
组别 | 时间 | 睡眠障碍 | 催眠药物 | 日间功能障碍 | 总分 |
综合组 (n=42) 基础组 (n=42) |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 2.06±0.62 1.02±0.53αβ 2.15±0.60 1.71±0.54α | 2.13±0.61 1.07±0.52αβ 2.11±0.59 1.76±0.54α | 2.11±0.62 1.06±0.51αβ 2.14±0.63 1.78±0.55α | 14.80±2.38 7.54±1.24αβ 14.97±2.50 12.16±1.67α |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与基础组比较,综合组患者护理后的SF-36量表8个维度评分均明显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组别 | 时间 | 生理功能 | 生理职能 | 社会功能 | 躯体疼痛 |
综合组 (n=42) 基础组 (n=42) |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 64.64±4.27 77.52±6.62αβ 64.51±4.29 71.02±5.83α | 62.51±4.42 75.24±6.69αβ 62.46±4.37 69.05±5.35α | 63.04±4.07 73.66±5.92αβ 63.28±4.24 67.76±5.43α | 64.17±4.12 75.56±6.29αβ 64.45±4.48 69.91±5.66α |
续表3
组别 | 时间 | 精神健康 | 情感职能 | 活力 | 总体健康 |
综合组 (n=42) 基础组 (n=42) |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 65.62±5.34 81.45±7.11αβ 66.27±5.67 73.80±6.32α | 63.81±5.29 78.94±7.12αβ 63.76±5.47 72.62±6.41α | 64.51±4.73 76.75±6.27αβ 64.24±4.59 70.43±5.46α | 63.74±4.57 75.91±6.92αβ 64.12±4.33 69.94±5.72α |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工作与生活压力增大等原因,导致我国每年焦虑症发病率呈现大幅度升高趋势,且约有90%以上患者伴有睡眠障碍,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症状,且长时间睡眠障碍会导致患者焦虑症状加重,继而造成躯体症状,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9]。对于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而言,其病情更复杂、严重,若仅采用口服药物治疗,其治疗效果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状态。rTMS治疗能够对患者特定皮质区域予以刺激,调节其兴奋性神经元,并可刺激5-羟色胺分泌,促进局部脑组织代谢,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调控机体正性情绪,减轻其焦虑症状[10]。既往临床针对此类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但护理措施单一,护理工作随意性较大,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不高,无法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导致护理效果不理想。综合护理是以患者为护理中心,将护理程序融入到护理工作框架中,让护理项目更具有标准化、系统化等优点,从而提高护理质量[11]。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基础组比较,综合组患者护理后的HAMA评分、PSQI评分明显更低,SF-36评分明显更高(P<0.05),与陈美鹰等[12]研究结果相似,提示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焦虑症状及睡眠障碍,分析原因可能在于综合护理融合社会支持、正念护理、睡眠卫生护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其中社会支持是以患者为中心,充分融合个体化特点,为患者提供医护人员支持、家庭支持与病友支持等,能够帮助患者链接多方力量,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指导,加强患者家庭成员陪伴与鼓励,并促进病友之间沟通,从而减轻患者焦虑情绪等不良心理,并通过正念护理帮助患者构建个人信念,增强患者疾病治疗信心,从而帮助患者保持情绪平和,促使患者积极生活,通过睡眠卫生护理让患者认识到失眠对疾病康复的重要影响,减少对睡眠质量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如光线、噪音等,纠正患者睡眠习惯,减少各种不健康、不正确的睡眠行为,主动参与到睡眠护理中,从而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而言,在其接受rTMS治疗期间,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缓解其焦虑症状,有效减轻其睡眠障碍,在改善其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陆鹤,王鹏,王琰,等. 揿针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焦虑症伴睡眠障碍的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焦虑情绪的影响[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19(4):58-61.
[2] 井军君,李丽霞. 睡眠心理行为护理在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5):101-102.
[3] 张晶,张晓冬. 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2,37(4):137-138,145.
[4] 陈永杰. 米氮平联合rTMS对老年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焦虑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临床研究,2020,28(10):103-105.
[5] 张小凤. 综合护理干预对罹患焦虑症在校大学生的焦虑评分及睡眠质量的效果研究[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21,42(2):142-144.
[6] 徐韬园. ICD-10精神障碍分类[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2, (3):164-165.
[7] 曲姗,史欣欣,谢稚鹃,等. 病人健康问卷和广泛性焦虑量表在非心源性胸痛患者中筛查抑郁焦虑的效度和信度[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35(5):376-381.
[8] 彭志鹏,张星平,陈俊逾,等. 基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脾不藏意型及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睡眠质量比较的临床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4):65-67.
[9] 杨小湜,王阳,李秀君,等. SF-36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 解剖科学进展,2009,15(4):383-385.
[10] 杨国辉,苏宝红. 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10(2):266-268.
[11] 高俊霞. 中医特色护理干预配合放松训练对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及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20):158-159.
[12] 陈美鹰,冯剑倩,邓娟,等. 护理干预对老年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及生命质量的研究[J]. 中国医药科学,2020,10(3):143-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