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在减轻产后乳房胀痛及促进泌乳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张颖

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固安镇卫生院065500

摘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早期定时乳房护理模式干预后,产妇乳房胀痛改善与泌乳量增长情况。方法:纳入100例,均为我院妇产科接收的产妇,根据护理模式的差异,划分为两组,各含50例,参照组采取一般护理,护理组以一般护理为基础融入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对比组间患者乳房胀痛程度、乳房硬度、初始泌乳时间、血清催乳素水平、泌乳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护理组产妇乳房胀痛、乳房硬度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护理组产妇初始泌乳时间普遍早于参照组,P<0.05;干预前,护理组与参照组产妇血清催乳素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护理组产妇不同时期的血清催乳素水平均高于参照组,P<0.05;产妇生产后,护理组产妇泌乳量相比于参照组有所增加,P<0.05;护理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早期定时乳房护理的合理运用,能够减轻乳房胀痛感,在改善乳房硬度的同时,加快初始泌乳时间,不仅如此,在提高血清催乳素水平、泌乳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等多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建议临床积极实行。


关键词

早期定时;乳房护理;乳房胀痛;促进泌乳;临床效果

正文


乳汁属于哺乳动物乳腺分泌的液体,其中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乳糖以及矿物质等,是新生儿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对新生儿免疫力的提升与组织发育具有积极作用,然而一些产妇生产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乳房胀痛及泌乳量较少的情况,不仅会对母乳喂养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对产妇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还可能会导致急性乳腺炎等病症出现[1]。一般护理只是对产妇展开口头的健康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乳房胀痛、泌乳量较少等问题仍广泛存在[2]。早期定时乳房护理主要指利用乳房按摩的方式,降低乳房胀痛感,以改善产妇负面心理,提升护理配合度,从而提高母乳喂养水平[3]。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在减轻产后乳房胀痛促进泌乳中的临床应用成效进行研究,旨在为降低产妇乳房胀痛感、加大泌乳量作出贡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纳入100例,均为我院妇产科接收的产妇,根据护理模式的差异,划分为两组,各含50例。参照组产妇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36岁,平均(27.59±1.35)岁,最短孕周38周、最长孕周42周,平均(40.13±1.46)周,其中初产妇与经产妇比例为33:17;护理组产妇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35岁,平均(26.97±1.42)岁,最短孕周38周、最长孕周42周,平均(40.28±1.55)周,其中初产妇与经产妇比例为37:13。组间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统计学价值不存在(P>0.05),具有可比性质。

纳入标准:(1)均属于足月分娩;(2)经检查,确认为单胎;(3)乳房未见异常。

排除标准:(1)产后出血者;(2)经检查,患有妇科疾病者;(3)意识障碍、交流异常者。

1.2方法

1.2.1参照组

采取一般护理,具体内容包含:为产妇增添营养,提供饮食建议,说明产后注意事项、挤奶的正确操作与科学喂养方法,帮助新生儿尽快吸吮乳头,与此同时,密切观察产妇生命指标。

1.2.2护理组

护理组以一般护理为基础融入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具体内容包含:1)手法按摩:生产结束后6h,为产妇提供按摩服务,每次间隔6h,每次控制在20min左右,为期4天。在进行按摩以前,护理人员可以把干净的毛巾放置于40℃的温水内,拧干后放置于乳房之上,每次控制在5min左右。帮助产妇调整姿势,采取仰卧位,将适量的按摩油倒在双手内,两只手搓热后,合拢四指,一只手控制产妇乳房,而另一只手弯曲,从下到上以顺时针的方式进行按摩,在此期间需要对按摩力度进行严格把控,积极了解产妇感受,以此保证其耐受度;利用拇指从一侧乳房底部到乳晕,以顺时针的方式进行按摩,每次进行5~8遍;此外,还可以借助五指抓梳的方式对产妇乳房每个位置进行按摩,每日2次,每次20min,在此期间需要对产妇胀痛程度进行仔细观察与记录,完成按摩后,给予乳头适当的刺激,如捏搓乳头,再进行挤奶操作,在此期间需要控制好力度,以免产妇乳房感到疼痛。(2)穴位按摩:借助大拇指对少泽穴、乳根穴以及膻中穴进行按摩,如果产妇感到乳房胀痛,可以对鹰窗穴、期门穴以及天池穴进行按摩,如果存在肝气瘀滞的情况,可以对太冲穴与内关穴进行按摩,在此期间需要对按摩力度进行合理控制,以产妇感到酸胀最为适宜,每次3~5遍,每次5分钟,如果乳房胀痛感强烈,可对按摩频率进行适当调整。上述环节结束后,将产妇置于俯卧位,借助滚法对产妇胸椎双侧太阳经区域进行按摩,每次5分钟,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一样的手法对膈俞穴、肺俞穴以及心俞穴进行按摩。

1.3研究标准

1.3.1乳房胀痛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确立的疼痛分级标准对组间产妇乳房胀痛程度进行评估,乳房未见胀痛判定为0级;虽已出现乳房胀痛表现,但产妇仍能安静休息判定为1级;虽已出现明显胀痛,但产妇仍能保持平静判定为2级;乳房胀痛程度严重,致使产妇无法正常入睡判定为3级。

1.3.2乳房硬度

对每位产妇乳房硬度进行评估,和口唇相近判定为1度;和鼻尖相近判定为2度;和额头硬度相近判定为3度。

1.3.3初始泌乳时间

对每位产妇初始泌乳时间进行记录,并展开小组比较。

1.3.4血清催乳素

对每位产妇接受护理前、护理后不同时期血清泌乳水平进行记录,并展开小组比较。

1.3.5产后泌乳量

对每位产妇生产后不同时期的泌乳量进行记录,并展开小组比较。

1.3.6满意度

借助院内自制量表,对组间产妇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包含满意、一般、不满意,总分100分,90分及以上为满意,80~89分为一般,8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100%-不满意例数/总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9.0统计学系统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其中乳房胀痛程度、乳房胀痛硬度、初始泌乳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属于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以百分数(%)表示,血清催乳素水平、泌乳量属于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P<0.05为统计学价值存在。

2结果

2.1组间产妇乳房胀痛程度对比

干预后,护理组产妇乳房胀痛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如表1所示。

1  组间产妇乳房胀痛程度对比(%)

组别

例数

0级

1级

2级

3级

参照组

50

2

20

18

10

护理组

50

7

38

3

2

X2


24.4116

P值


0.0000

2.2组间产妇乳房硬度对比

干预后,护理组产妇乳房硬度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如表2所示。

2  组间产妇乳房硬度对比(%)

组别

例数

1度

2度

3度

参照组

50

10

18

22

护理组

50

38

8

4

X2


32.6410

P值


0.0000

2.3组间产妇初始泌乳时间对比

干预后,护理组产妇初始泌乳时间相较参照组更短,P<0.05。如表3所示。

3  组间产妇初始泌乳时间对比(%)

组别

例数

24h内

24h~48h

48h以上

参照组

50

17

25

8

护理组

50

30

18

2

X2


8.3353

P值


0.0155

2.4组间产妇血清催乳素水平对比

干预前,护理组与参照组产妇血清催乳素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护理组产妇血清催乳素水平相比于参照组上升明显P<0.05。如表4所示。

4  组间产妇血清催乳素水平对比[±s),ng/L]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24h

干预后48h

干预后72h

参照组

50

186.20±20.17

294.80±31.74

318.33±35.02

329.26±42.16

护理组

50

191.38±20.59

377.92±39.25

400.27±44.39

426.19±49.28

t值


1.2708

11.6437

10.2475

10.5684

P值


0.2068

0.0000

0.0000

0.0000

2.5组间产妇泌乳量对比

产妇生产后,护理组产妇泌乳量相比于参照组有所增加,P<0.05。如表5所示。

5  组间产妇泌乳量对比[±s),mL]

组别

例数

干预后24h

干预后48h

干预后72h

参照组

50

19.94±3.77

47.83±6.27

66.30±8.13

护理组

50

48.29±6.33

129.05±15.92

149.28±20.45

t值


27.2089

33.5655

26.6625

P值


0.0000

0.0000

0.0000

2.6组间产妇护理满意度对比

干预后,护理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如表6所示。

6  组间产妇护理满意度对比(%)

组别

例数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满意度

参照组

50

38

5

7

43(86.00%)

护理组

50

48

2

0

50(100%)

X2





7.5269

P值





0.0061

3讨论

由于产后乳腺导管可能会出现阻塞现象,导致淋巴回流受阻,引发局部循环不畅问题,加之受到机体性激素水平不断降低的影响,催乳素拮抗调节作用随之下降,致使催乳素水平从某种程度上得以上升,泌乳量增多[4];然而由于母乳不能通过乳腺导管排出,导致乳房内部聚积大量乳汁,从而引发乳房胀痛或是泌乳量较少等问题,而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干预能够让以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5]。一般护理模式只是简单地为产妇提供健康知识宣教、心理护理以及饮食建议等,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能够让产妇产后情况得到有效改善,挤奶指导同样能够减少乳汁堆积,然而产妇自行操作在减轻乳房胀痛与促进泌乳等方面所取得的效果无法达到预期,临床护理效果较差[6]

早期定时乳房护理模式能够借助专业按摩手法,减轻乳房胀痛,促进泌乳量,为产妇提供更舒适与优质的护理服务[7]。本研究表明,护理组乳房胀痛与硬度情况相较参照组改善明显,P<0.05,由此表明,早期定时护理有助于减轻乳房胀痛,降低乳房硬度,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热敷能够有效改善乳房胀痛,加之为产妇提供规律的按摩能够确保乳腺导管畅通,以此降低乳汁聚积量,在缓解乳房胀痛的同时,降低乳房硬度[8];护理组产妇初始泌乳时间相较参照组更早,且不同时期护理组泌乳量相比于参照组有明显上升,由此表明,早期定时乳房护理能够加快泌乳速度,增加泌乳量,究其根本,可能是由于早期定时乳房护理模式能够对产妇乳房进行多次按摩和正确技能,在给予乳房末梢神经适度刺激的同时,提高催乳素分泌水平,确保乳腺导管畅通,避免输乳管堵塞,加快产后泌乳[9-10];给予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后,护理组不同时期的血清催乳素水平相比于参照组更高,由此表明,该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血清催乳素分泌水平,究其根本,可能是由于穴位按摩能够对乳房给予适当的刺激,在增加乳房局部温度的同时,实现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流动,避免乳腺导管堵塞,提高乳房营养物质吸收水平;不仅如此,这一护理方法同样能够对下丘脑—垂体—催乳素分泌轴造成一定的刺激,提高血清催乳素水平[11];护理组产妇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究其根本,为产妇提供乳房护理有助于产后恶露排出,在减少产后出血量的同时,促进子宫恢复;此外,乳房按摩能够对四周脾胃有关穴位造成刺激,改善脾胃功能,保证气血正常运行,促进乳汁分泌,加之血液循环量的提升会直接影响乳腺导管疏通效果。因此还具有止痛理气、舒筋活络的功效,而乳汁聚积的减少能够降低乳腺结节或是乳腺炎的风险,增加产妇舒适度[12-13]

总之,早期定时乳房护理的合理运用,能够减轻乳房胀痛感,在改善乳房硬度的同时,加快初始泌乳时间,不仅如此,在提高血清催乳素水平、泌乳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等多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建议临床积极实行。

【参考文献】

[1]吕莉. 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在减轻产后乳房胀痛及促进泌乳中的临床效果[J]. 基层医学论坛,2022,26(14):133-135.

[2]王丽莉. 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干预在减轻产后乳房胀痛和促进泌乳中的应用研究[J]. 母婴世界,2020(5):19,21.

[3]王秀维. 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干预在减轻产后乳房胀痛和促进泌乳中的有效性评价[J]. 妇幼护理,2023,3(1):76-78.

[4]张艳艳. 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干预在减轻产后乳房胀痛和促进泌乳中的有效性探讨[J]. 临床护理研究,2023,32(5):28-30.

[5]郝婷. 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的影响[J]. 康颐,2021(14):54.

[6]李莉,邱流珠,樊鸿,等. 康复综合治疗仪联合疏经通络推拿改善高龄二胎产妇泌乳功能及对乳房胀痛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23,20(23):154-157.

[7]黄嘉,郑牡丹. 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泌乳及乳房胀痛的影响[J]. 医疗装备,2023,36(15):149-151.

[8]林曙. 观察手指点穴联合低频产后治疗仪对产后泌乳不畅的临床护理效果[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3(4):198-199.

[9]熊丽. 产后康复治疗仪结合穴位按摩对产妇产褥早期泌乳功能及子宫复旧的影响[J]. 医疗装备,2023,36(2):126-128.

[10]苗婷,李三阳. 针刺联合乳房按摩配合产后康复治疗仪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的临床效果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3,23(10):109-112.

[11]周丽红. 乳房按摩仪联合人工手法按摩护理对产妇产后乳汁淤积及乳房胀痛的影响[J]. 医疗装备,2022,35(16):115-117.

[12]王莹,叶燕辉,徐丹婷. 产后营养护理联合乳房穴位按摩对初产妇产后泌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智慧健康,2022,8(8):159-161.

[13]顾桂芳. 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早期护理对剖宫产产妇乳房胀痛及泌乳的影响[J]. 医疗装备,2022,35(18):139-14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