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与开腹子宫全切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摘要
关键词
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开腹子宫全切术;妇科良性疾病;效果
正文
目前妇科疾病可以分为良性、恶性两种,又以前者的占比最高,但这类良性疾病是否能够得到及时干预,对于患者的人身健康产生明显的影响[1]。如果良性疾病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也会无形中提高恶性疾病的发生概率.目前是以开腹子宫全切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但这种方法属于典型的侵入性治疗方法,手术创口面积较大,不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较高,且无法满足患者对美观性方面的需求[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以及腹腔镜的持续发展,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也成为妇科良性疾病治疗的方法。为了全面提高妇科良性疾病的治疗效果,选择符合患者需求的治疗方法,针对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以及开腹子宫全切术的实际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100位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实际需求,且由研究人员利用随机数法进行研究小组的分配,普通组和对比组分别拥有50位患者。普通组患者的年龄和病程均值为(44.2±3.6)岁、(1.21±0.67)年,对比组患者的年龄以及病程均值为(44.6±3.2)岁、(1.16±0.45)年。本次研究在正式开始前得到了园内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以维护患者的知情权和人身安全作为基础条件,详细告知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治疗方法和其他关键信息,由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本院提供的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研究前表现出的各项一般性资料数据差异,经过研究人员对比之后发现不够明显(P>0.05)。
入选本次研究的患者符合如下标准:一是患者所患的妇科良性疾病均符合现有诊断标准要求,并且接受了肠胃妇科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二是患者存在子宫全切术治疗的指征。三是患者有着较高的治疗以及护理工作配合度。
排除在本次之外的研究患者符合如下标准:一是患者存在手术治疗禁忌证。二是患者经过医学检查确认存在恶性病变。三是患者存在血液、免疫系统疾病。四是患者正处于妊娠或者是哺乳期。
1.2研究方法
在100位研究患者入院之后,需要护理人员组织患者完成常规妇科检查,将存在麻醉以及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全面排除,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全部患者需要使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方法。
普通组实施开腹子宫全切术治疗,由相关人员按照相应规章制度要求完成消毒和铺巾工作,主刀医师所选择的手术切口在患者下腹部的正中央,并且选择从脐下出发到耻骨联合上缘,以此为基础切开腹壁,对患者腹腔的实际状况进行检查。随后,针对双侧的角部子宫需要利用中号弯止血钳进行提拉。在切断子宫圆韧带时,使用的工具是钳夹,缝合材料是7号线。此后,主刀医师需要剪切圆韧带前方直到宫颈内口为主骨盆漏斗带之间的腹膜,并同步完成漏斗韧带的切断以及近端漏斗韧带结扎等手术操作。在患者的韧带后叶腹膜剪切工作完成之后,同样需要切断子宫的骶骨韧带,并就子宫的后壁腹膜打开后完成钝性分离处理,确保能够逐渐将其推移到子宫外口,最后需要完成弯折以及分离膀胱的操作。在子宫血管切断之后的缝合材料是10号线,同样需要利用7号线完成近端子宫血管的结扎操作,进行子宫的向上提拉。在止血完成之后,需要对宫颈主韧带进行剪切处理,并逐层进行缝合,提供基础抗感染治疗。
对比组患者则需要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治疗,在麻醉医师确认麻醉效果起效之后,需要保障患者始终保持去膀胱结石体位,利用碘伏等物质针对手术区域皮肤进行消毒,并在脐部上方边缘1cm的位置上做出手术切口,在放置气腹针,在保障位置正确无误之后,形成二氧化碳气腹,压力数值能够维持在13~14mmHg之间,随后使用10 mm Trocar完成穿刺处理,将腹腔镜植入患者体内,以此为基础针对腹腔的状况进行检查,患者病灶位置、大小以及相邻神经等信息已经全面掌握后,在麦氏点以及反麦氏点位置上需要避开血管,做出第二和第三穿刺孔,分别将5 mm Trocar植入其中,并且主刀医师需要针对输卵管狭窄部、卵巢固有韧带等利用Liga Sure工具切断,随后反折膀胱腹膜以及阔韧带的前后叶,并同样将其向下推动到宫颈外口位置,而子宫的动静脉切断选择使用电凝方法,沿阴道穹隆环形完成子宫的切除手术,在术后可以使用1-0的可吸收线对于阴道残端和腹膜部位进行缝合。
1.3研究观察指标
一是针对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数据变化进行对比。具体的分析指标以手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治疗所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患者的住院总时间为主。
二是就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数据进行对比。本次研究中患者出现的术后并发症以切口感染、延迟愈合、阴道感染和异常出血为主。
三是针对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的生活质量变化进行对比。用于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主要工具是EORTC QLQ-C30量表,主要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社会、情绪、角色、躯体功能4个层面,患者最终的评价分数越高,意味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提升更加明显。
1.4研究数据统计学处理
研究人员针对本次研究患者搜集的相关数据,选择利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患者的临床指标以及生活质量数据属于典型的计量资料,分别利用(±s)、t表示和检验,并发症发生数据属于典型的计数资料,分别利用[n(%)]和X2表示和检验。 P值小于0.05则代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较为明显。
2、研究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对比
表1记载的数据反映出对比组患者在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治疗之后,各项临床治疗指标明显缩短,且数据差异较为明显(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
研究小组 | 手术中出血量(min) | 手术治疗时间(min) | 手术排气时间(d) | 住院总时间(d) |
普通组(n=50) | 46.24±5.12 | 114.26±15.27 | 36.23±5.12 | 7.98±3.21 |
对比组(n=50) | 32.16±4.01 | 103.45±12.65 | 24.36±2.65 | 5.23±2.15 |
t | 8.344 | 10.254 | 11.634 | 9.834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数据对比
表2中的数据则代表对比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与普通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研究小组 | 切口感染 | 切口延迟愈合 | 阴道感染 | 异常出血 | 总发生率 |
普通组(n=50) | 2 | 3 | 1 | 2 | 8(16.0) |
对比组(n=50) | 0 | 0 | 1 | 1 | 2(4.0) |
X2 | 13.245 | ||||
P | <0.05 |
2.3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比
表3中记载的数据中反映出对比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普通组患者相比明显提高(P<0.05)。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研究小组 | 社会功能 | 情绪功能 | 角色功能 | 躯体功能 |
普通组(n=50) | 80.23±4.25 | 82.45±4.22 | 84.23±5.23 | 81.23±3.23 |
对比组(n=50) | 89.34±3.76 | 89.16±3.75 | 91.24±3.17 | 92.65±3.63 |
t | 12.345 | 11.734 | 10.634 | 13.834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研究结论
目前在妇科疾病临床治疗中,子宫腺肌、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以及宫颈上皮内瘤病变是最常见的子宫良性疾病,并且是以子宫手术切除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目前常见的子宫全切术以开腹手术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为主。开腹全切术治疗方法虽然能够全面取出病灶,但同样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机体损伤,如果护理和治疗不得当,甚至会带来并发症[3]。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看来,手术之后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并且这种抑制程度与创伤的面积和手术持续时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4]。人们最为熟知的开腹子宫全切除治疗方法,需要全面打开腹腔并且创伤面积明显增大,手术出血量始终无法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无法得到有效管控[5]。在现代医学技术以及仪器持续发展的影响下,腹腔镜技术已经在多种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中逐渐推广和应用,而目前妇科良性疾病也是以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作为全新的疗法。
结合本次的调查研究结果看来,对比组患者在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治疗之后,各项临床指标明显缩短(P<0.05),并且与普通组患者相比,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5),术后并发症数据降低较为明显(P<0.05)。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腹腔镜下子宫却切除治疗过程中,相关医师对于手术器械以及手术技巧十分熟悉,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宫底位置,对于手术位置进行调整,确保主刀医师能够获得更好的手术视野,此外能够将影响手术操作的角膜下肌瘤全方位进行切除,而在肌瘤切除前可以在其周边注射相应的垂体后叶素以及生理盐水混合物质,避免出现肌瘤出血的现象[6]。这种治疗方法是从腹腔镜开始,并在阴道结束,能够对患者的阴道进行改良。这种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方法能够帮助主刀医师对于子宫的位置、大小、血液供应状况等全面进行观察,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控制术中的出血量,能够用于治疗的妇科良性疾病种类也较为丰富[7]。但实际上,这种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治疗方法的成功率与主刀医师个人的手术经验以及熟练程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主刀医师对于该治疗方法的关键点全面掌握,以此发挥其作用。目前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通常用于良性疾病的子宫全切治疗,应用范围相对有限。在使用该方法进行妇科疾病治疗时,必须关注的一点是,如果患者的子宫体积较大,也意味着患者的子宫横向直径较长,子宫血管的暴露难度较高,在利用电凝止血方法时,需要对其范围合理地进行管控,避免出现术中大量出血的现象。
总体而言,在妇科良性疾病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子宫全切术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治疗方法,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治疗方法能够针对手术中的出血量进行控制,同时手术用时、住院用时等各项指标也能够明显缩短,这也意味着在疾病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投入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可以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此外,因为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的窗口面积相对较小,不会为患者带来较多的限制以及疼痛感,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再加之医学护理工作模式的持续改善,术后并发症的控制效果也明显提升。患者在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治疗之后,生活质量以及人身健康都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可以将其作为今后妇科良性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案。
参考文献
[1]杨雪.应用双极电凝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腹腔镜阴道联合子宫全切术临床研究[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33):34+39.
[2]冯宁.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与传统开腹子宫全切术的临床作用比较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30):99+136.
[3]郭惠.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的患者实施优质手术室护理的效果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0):72-73.
[4]刘芹.腹腔镜与开腹子宫全切术疗效及对机体的临床疗效评价[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27):72+77.
[5]樊亚妮.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与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3):57-58.
[6]高升.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8):94+103.
[7]严文娟.腹腔镜下与传统开腹的子宫全切术的疗效对比[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1):123-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