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评估的层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的影响观察
摘要
关键词
基于风险评估层级护理;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
正文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重要肾脏替代疗法之一,在肾脏替代疗法中占70%~80%的比例,而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保证了良好的血管通路。自体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首选的血管通路,是血透病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因其感染率低,使用时间长,便于日常起居[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选择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疾病和生活质量,减少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同时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来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功能良好是非常重要的。但动静脉内瘘在长期使用下,常有并发症或功能障碍,如不正常狭窄,血栓及斑块形成,血流量异常等。有调查显示[2],使用1年,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为71%,而使用2年其通畅率仅约64%。因此,患者治疗期间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并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实施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院对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分别采用两种护理方案进行深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作本次研究对象,均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于本院进行护理,且入院时间均在2022年1月-2023年1月之间。各项资料如表1所示,资料无差异P>0.05。
表1患者各项资料(n=20,例)
组别 | 性别(%) | 平均年龄(岁) | |
男 | 女 | ||
参照组 | 12(60.00) | 8(40.00) | 55.02±5.51 |
试验组 | 11(55.00) | 9(45.00) | 54.51±5.49 |
χ2/t值 | 0.102 | 0.293 | |
P值 | 0.749 | 0.771 |
纳入标准:(1)符合长期维持血液透析适应证;(2)均知情同意并签字;(3)年龄在40-70岁之间。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者;(2)凝血功能障碍;(4)配合度较差或中途离开研究者。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实施观察内瘘穿刺部位情况,检查动静脉内瘘血管震颤和杂音情况,血液透析实施前严格消毒皮肤,做好穿刺处周围皮肤清洁与消毒,动静脉内瘘术后鼓励患者早日参加康复运动,促进内瘘血管成熟。
试验组采用基于风险评估的层级护理:
(1)成立风险评估层级护理小组:护士长1名,负责任务分配与协调,2名主管护师,负责护理质量监管,6名责任护士,负责护理措施具体实施与临床资料收集。护士长带领小组全员参加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风险评估相关培训,提高小组全员风险评估能力与意识。
(2)确定风险因素: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既往有动静脉内瘘失功史、血液透析性低血压、血红蛋白>130g/L、超滤量>5%干体重等,全面评估后将试验组患者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两个级别,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低风险组,即患者无糖尿病且风险因素数量≤2个;高风险组,即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或风险因素数量>2个。确定风险因素,各风险因素中不同选项对应赋予分值,各项分值之和为总分。
(3)低风险护理:动静脉内痿术后体征监测与内痿管理:①术后24 h行心电监护,实时观察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等体征变化,定时询问患者是否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每2 h听诊1次,评估动静脉内痿震颤感。②术后3 d至1周,患者切口如果未发生感染或渗血,指导患者用术侧手捏像皮球,每次10~15 min,3次/d,以促进内摆早日成熟,另指导患者每日定时检查动静脉内瘘震颤和杂音情况。③血液透析后1 d,使用毛巾热敷内瘘温度40℃为宜,但内摆穿刺部位禁止触水,穿刺部位如果出现渗血、红肿等症状,立即行加压止血处理,止血1d后再行热敷,沿内瘘血管走向涂抹血管软化药膏,并于血管上方部位进行拇指环状加压按摩,向肩部方向推揉血管,每次15 min,3次/d。生活护理:嘱患者禁止使用内瘘侧手臂提重物、戴首饰、测血压等,禁止穿过紧衣物,加强体位管理,指导患者睡眠采取正确体位,避免压迫内瘘侧手臂。②以低盐、低脂、优质蛋白为饮食原则,控制液体摄入和体质量增长,血液透析期间严格禁烟酒。
(4)高风险护理:并发症预防:造瘘术后高抬术侧肢体,多活动术侧手指,避免术侧肢体压迫,预防肿胀手综合征;血液透析期间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变化,血压异常降低时,及时暂停超滤,减缓血流量,将患者体位转换为平卧位,抬高下肢,并为患者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00~150 ml,如果血压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则应停止血液透析治疗;护理操作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时保持10 cm以上消毒范围,去除痂壳,禁止在血痂或皮损处穿刺,避免引发感染。
1.3观察指标
(1)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 74),从躯体、社会、心理以及角色功能进行评分,每项总分100[3]。
(2)对并发症情况(出血、感染、水肿、血栓形成)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表示计数资料,行х2检验;(±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有差异。
2结果
2.1生活质量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P>0.05,干预后试验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角色功能高于参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生活质量(±S,分,n=20)
组别 | n | 躯体功能 | 社会功能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参照组 | 20 | 70.24±2.34 | 77.39±3.41 | 71.87±2.41 | 78.36±3.48 |
试验组 | 20 | 70.26±2.36 | 84.27±4.68 | 71.86±2.39 | 85.31±4.72 |
t值 | - | 0.027 | 5.314 | 0.013 | 5.300 |
P值 | - | 0.979 | <0.001 | 0.990 | <0.001 |
续表2
组别 | n | 心理功能 | 角色功能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参照组 | 20 | 72.35±2.52 | 76.15±3.39 | 75.36±3.27 | 79.41±4.26 |
试验组 | 20 | 72.34±2.51 | 88.24±5.19 | 75.29±3.18 | 87.93±5.16 |
t值 | - | 0.013 | 8.722 | 0.069 | 5.694 |
P值 | - | 0.990 | <0.001 | 0.946 | <0.001 |
2.2并发症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较参照组40.00%更低,P<0.05,如表3所示:
表2 并发症发生情况[n(%)]
组别 | n | 出血 | 感染 | 水肿 | 血栓形成 | 并发症发生率 |
参照组 | 20 | 2 | 2 | 3 | 1 | 8(40.00) |
试验组 | 20 | 1 | 0 | 1 | 0 | 2(10.00) |
χ2 | - | - | - | - | - | 4.800 |
P | - | - | - | - | - | 0.028 |
3讨论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是一种血管吻合的小手术。将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临近的静脉进行缝合,使吻合后的静脉中流着动脉血,形成一个动静脉内瘘,能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液,是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不良事件影响因素较多,基础病、营养状态、炎症反应等因素均与患者动静脉内瘘不良事件发生与否有着紧密联系,故以此作为具体风险评估内容,可使护理干预更具方向性与针对性[5]。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角色功能高于参照组,P<0.05,分析原因是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①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基于风险评估的层级护理能够使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6]。②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护理风险,如内瘘堵塞、感染等,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③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基于风险评估的层级护理不仅注重身体健康的护理,还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困扰,从而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质量[7-8]。④促进患者自我管理和自我护理能力的提升:基于风险评估的层级护理注重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了解内瘘维护和自我护理的重要性和方法,从而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护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总的来说,基于风险评估的层级护理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9]。还有结果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参照组更低,P<0.05,分析原因是①早期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通过风险评估,护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内瘘堵塞、感染等潜在风险,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10]。②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基于风险评估的层级护理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如针对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进行更加细致的血管准备,提高内瘘的成功率。③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基于风险评估的层级护理注重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了解内瘘维护和自我护理的重要性和方法,从而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基于风险评估的层级护理对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的并发症具有积极作用[11-12]。
综上所述,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开展基于风险评估的层级护理,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采纳。
参考文献
[1]苏姗娜,何达.风险分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33(19):3445-3447.
[2]梁燕,汪云云,吴双喜,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估[J].护士进修杂志,2022,37(23):2191-2195.
[3]叶倩呈,王三营,刘倩影,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22,22(7):1102-1105.
[4]梁颖,付群英.可能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贵州医药,2020,44(12):1979-1980.
[5]孔曼丽,李若和,王素红,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列线图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22,23(5):432-435.
[6]杨琼,冯瑾.预见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9):3306-3308.
[7]付媛媛,李娜.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因素[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7):3128-3131.
[8]李婷,咸停,束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因素分析及再通术后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2):158-160.
[9]肖容,谢鑫,袁云华,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及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影响因素评价[J].西部医学,2021,33(8):1239-1244.
[10]吕静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2):354-355,358.
[11]余苑辉,陈翠清,高耀森,等.针对性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及预后[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4):739-741.
[12]吴娟鸽.循证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3):3236-3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