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医

期刊: 世界·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董小锋

化州董草原中医诊所 广东 化州 525125

摘要

本文尝试探本穷源,从本源出发去重新认识“易”与“中医”。首先说明什么是“易”,而不光是医源于易,包括伦理学、哲学、史学、文学、美学、医学、建筑学、文字符号学,乃至传统的度量衡,音律学等等都是一源。本文从中医视角溯源,从本源而重新认识传统医学,重新定义“易医”。


关键词

易经 中医 太乙医道 太乙轴联动

正文


易有三,名连山、归藏、周易。炎帝神农氏出连山,为连山易,岁首建寅。今日农历岁首仍使用建寅为春月,谓斗柄指寅,天下皆春。到了黄帝时期,通其便,神而化之,又名归藏易。《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连山易首为艮,归藏为坤,且岁首建丑。连山与归藏无完整文字记载,直至周文王,著《周易》,至今仍然认为《周易》即为易学的代名词。而易学根源于伏羲,如《周易•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从《周易》始,周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周易》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本经包括八卦、重卦、卦辞、为易有主体,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此十者合称十翼。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故曰传。

《黄帝内经》为医家之经典,医之始祖。《黄帝内经》应用《周易》象数思维方式,以象寓意,观象明理,进而对象进行分类,按象的类和属性推理,以求认识未知事物,从而形成了藏象、经络象、六气象、脉象、色象、证候象等等中医的象理论。“象数”是《周易》认识纷繁世界的门径和演绎其学理的工具,《黄帝内经》中也强调象数,并借用“象数”建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系辞》、《文言》、《序传》等应用“天人合一”、“三才思维”认识世界。“三才思维”是《周易》的整体系统宇宙观,是《周易》“天人合一”整体思维的精湛表述。《黄帝内经》以“天人相应”的整体思维为特征,以天、地、人定三部九侯认识宇宙及人体的生化过程,从而使中医基础理论更加明了、客观,合同于道。

 

 

 

一、 “易”

文解字》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祕》說:日月易,象陰陽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屬皆从易。

“易学”之“易”,其含义古人多认为有三,为不易、变易、简易。不易为法则和准则;变易作推衍解,唯变所适;简易类今日之定理或者公式,执简御繁,见微知著,一以贯之。

退一步,单从“易”字来看,《祕》說:日月象陰陽也此解符合庄子所云:“易以道阴阳。”而另一解则为蜥蜴,有认为是象形守宫而来,在今日还流传一种无法考究的说法,为地球远古时期生活着一个超高文明,是蜥蜴人所创造。有人认为“易”与蜥蜴人文明有着一定联系。从《说文解字》来看,能肯定的是“易”与蜥易有关,至于蜥蜴人一说虽然荒诞,但是据记载及传说,伏羲与女娲均为人首蛇身之像,也不能完全认为其毫无出处。

日月象陰陽也”。阴阳交感生化天地万物,“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之原动力来自太极,太极之上有“易”。“易”为道,宇宙从无到有,从有归于无,天道走圆。形而下,形而上,上下四方之空间,易行其中,无所不在。宇宙论即时空交感论,宇宙万物生化回环过程包括天圆地方,从太极生两仪,然后万物生,万物再归于无,即是归于道,道再生一,一生二...如此循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主宰这过程可以称之为“神明之德”,推衍生化回环的整体概括为“易”。所以有“神无方而易无体”,而《系辞上》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二、 “神”

《易传》曰:“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宇宙生化回环内在的推动为“神明之德”,推演时空交感回环的称之为“易”。上下四方曰宇,“神无方”即为“神”不是空间的存在,而是宇宙生化的内在原动力,存在于各个级别之天地万物。“易无体”可以理解为推演“神明之德”的“易”学周流六虚而非以非实体之形器可以代表,只能类之以象。

“神”在《说文解字》认为是“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风俗通》认为:“神者申也。”申为十二地支,在天上为方位,对立位置是寅。连山易岁首建寅,以寅月为春,此刻斗柄指寅,天下皆春。而斗勺则位于申。《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斗柄指寅的时候申在斗勺之位,而北斗七星为天帝之使,为帝车。申为“神”,此刻“神”之所指非北斗七星,皆因北斗代表着帝,所以“神”为天帝,测度天帝之意则需参“运之以斗”。

虞翻曰:“神犹易也,谓日、月、斗。”从某个视角去理解虞翻的话就是“易”就好像主宰生化原动力之“天帝”(即“神”)也,以北斗七星为使者,运转日月星宿,生化万物,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三、 易医

1,太一轴联动

我们在大学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第一课就是学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来自于易学以及董子董仲舒的理论天人合一从现代科学角度很容易认知,就是天人同构,从太极图的螺旋运动中可以印证从人体的DNA/RNA到太阳系、银河系、宇宙背景辐射图等等都是太极螺旋结构,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从天地人三才以及阴阳交感的角度都能阐述清晰,但是如果在这个独特的时代,这样并不足以说服唯科学是论的人群。传统文化如何走入现代人视野且被接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人之身,以头“百会穴”与“会阴穴”连线为中轴,左右身如同太极之阴阳鱼运转不休,也如同一扇门之开合但中轴不动。复观我们所居住之地球,地球以南北极为中轴,如阴阳鱼般自转、公转。而其中轴持续不动,一直指向北天极。《尔雅·释天》载:“北极谓之北辰。”北辰,又称为“太一”“泰一”“泰壹”“太乙”……

  在北天极之中,北极星被认为是帝星,称为“天帝”。而北斗七星是谓帝车,主号令,也称之为帝星北极星的喉舌。《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天帝乘坐北斗七星运转,这样就产生了我们的“斗建文明”,中国的天文、历法、政治、经济、文化等等。

   这样从北辰的天球圆顶中心点伸出一条假想的笔直的轴棍,这根棍子一直延伸到地球的北极,穿过地球形成地轴,然后穿过南极,继续往天球南部,深藏不见。从地球赤道这观测点看来,就是天球和地球一起围绕这根轴承旋转,北辰位置不变,地球观测点不变,形成一个共轴联动。就如同钟表一样,北斗七星就是那根时针,我们地球自转以及公转都被北辰这个原动力所左右,并且规律着。人亦如是!此即董子《举贤良对策》所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轴是穿在轴承中间或车轮中间或齿轮中间的圆柱形物件,但也有少部分是方形的。轴是支撑转动零件并与之一起回转以传递运动、扭矩或弯矩的机械零件。联动,原意是指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其中一个发生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即联合行动。轴联动就是原动力装置通过轴承传递扭矩力量到其他工作机器零件进行工作,有一轴,也有好几轴联动的机器。在数控机床中联动的意思主要是指数控系统中联动的轴,能够反映机床的加工能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轴,在一个轴运动(进给)时,另外的轴做匀速或周期运动。

这根轴在我们身上就是盆底肌会阴穴到头顶百会穴而形成的轴,在地球上就是南极到北极的轴,在天球上就是贯穿天赤道到达北天极的轴...太乙在运转,则我们就在其原动力的影响下做着有规律的周期运转。尽管会有时间周期差,方向以及轨迹也不一,但是,在共轴联动的基础上看,就是一体的。这样去认识天人感应,这就是笔者在中医学专著《太乙医道》之中提出的原创学说“太一轴联动”。

这样就完成了从宇宙本原到天地万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就是太一,就是“神”。太一在宇宙为“道”,在北辰为“太一”,在岁星为“太岁”,在人身为“本命元辰”,又名“人神”。1)《系辞上》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也”。

2,医者易也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上》云:“医者,意也”。“意”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意”与“志”之义在  《灵枢·本神》谓:“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总而言之,“意,志”出自于“心有所忆”。“心有所忆”非具体形器,乃象也。《系辞》:“《易》 也者,象也。”“象”包括“见乃谓之象”。“心有所忆”谓之“象”,此“象”源自于心。《灵枢·九针论》:“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2)“心藏神”,人心“神之象”则为“心有所忆”之“象”。“医者,意也”实则为医者当察主宰人身生化之原动力,与太一联动之“人神”的变化,从“意”来认知身体疾病,从“意”来调理达到健康状态。《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孙思邈谓之“夫医道之为言,实为意也……言不能谕。”《太平圣惠方》“夫医者意也……精微之道,用意消停。”《医经溯洄集》“医者意也。度时治病者意起之……察人情及致病之源。”

   “意为人神之象”,参考“神犹易也”,则可知医者易也!由此可得“易医”即为传统中医,易学具太极阴阳生灭循环之妙,传统中医以人为本,参天地与人阴阳消长之机,察神之变化,守中用中,以中为医,以神治之,易医也!

“理之高莫高于易,生之重莫重于医”孙思邈谓之:“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类经附翼》中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易相通,理无二之。”

《灵枢·九宫八风》按文王八卦方位标出了洛书九宫的赴名,并分别与脏腑相配,以八方之风来判断气候的正常与反常,是对洛书九数图的直接演绎。此外,《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委和之,邪伤于肝,眚于三;伏明之,邪伤心也,眚于九”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的某某”等亦是《内经》中直接引用洛书九数的例子。

《素问·金匮真言论》描绘了藏象的基本枢架,其中有‘‘东方…其数八”,“南方…其数七”等论述,这里的“其数*”,用的就是河图的成数。

《素问·天元纪大论》之“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是对《系辞》之“阴阳不测之谓神”和“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化用。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丈夫八岁”中“七”、“八”两个数均为洛书数字。洛书配后天八卦,兑数七,艮数八。兑象少女,艮象少男,故女起七数,男起八数。

《黄帝内经》“神”为核心贯穿全书,广泛地运用了阴阳五行象数模型将人体与宇宙生化回环关联,推衍时空、气象、物候等对人的影响,建立了以五为核心的藏象体系。综合《素问〉〉之《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六节藏象论》、《五藏生成篇》、《五藏别论》以及《灵枢》中《本脏》等有关脏腑功能论述的各篇,可以看出藏象理论依据五行生成说所建立的河图模式确立了左肝右肺、心上肾下、脾居中央的五藏方位,并在之象,可以类推”的思想指导下,将五与人体的五体、五官及自然界的五行、五方等联系起来,最终确立了四时五阴阳的医模式。

宇宙从诞生到产生天地,产生万物,然后到灭亡,然后再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如此循环,周而复始。其生化的原动力为太一,然后一生二(阴阳),二生三,三生万物,归于无...太一为天帝,为“神”,犹“易”也。《说卦》谓之:“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系辞下》谓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人身一小宇宙,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医者易也,易医者中医也!

 

 

小结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其实,《周易》的文化内涵,远不止这些。它还涉及到伦理学、哲学、史学、文学、美学、医学、占筑学、文字符号学等等,把中国古代的命理、数理、天理、哲理、心理与文理,统统熔于一炉,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思想的“一以贯之“一”从宇宙生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回环过程均为“易”所包含,不管是万物还是各行各业,追根溯源必然回归于“易”,这才是合于道。反观今日之“科学”,“科学”出现的时间才数百年,而科学史告诉我们,某个时代的科学理论总是被后来时代的科学理论所代替。所以中医现代化,或者说中西医汇通唯一的方向必然是要回归到“易”,不然是走不通的。

                  

【参考文献】

1)太乙医道:健康之道 本自具足[M].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22. 24-25

2)黄帝内经[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8. 303-30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