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护理服务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小儿川崎病;舒适护理;效果
正文
1引言
川崎病(KD)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多出现在婴幼儿,学龄儿童也可能发生,患儿一般表现出发热、结膜炎、皮疹等症状。对患儿提供早期免疫球蛋白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冠脉病变发生率。因为患儿发病后的症状比较复杂,会维持超过5天的高热等,所以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医院提供科学的护理服务,以保证患儿预后良好,尽量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此次研究提出舒适护理的应用,该模式是关注患儿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上的舒适性,从患儿的需求出发提供护理服务,保证全面性和整体性,从而保障患儿的预后水平,促进患儿恢复健康。
2资料与方法
2.1材料
选择医院在2019年3月到2022年12月期间提供诊疗服务的小儿川崎病患儿7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探究组。其中对照组36例,男:女=11:7,7个月-5岁,平均(3.31±0.12)岁;探究组36例,男:女=5:4,6个月-5岁,平均(3.41±0.20)岁。对比所有患儿在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基础资料,P>0.05。
2.2方法
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主要是遵医嘱用药,指导家属调整患儿饮食,要求患儿保持卫生等。
探究组:提供舒适护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心理护理:因为此病比较严重,治疗过程比较复杂,还需要吃药,家属可能因为害怕患儿出现并发症、对治疗内容不了解等,而出现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需要护理人员进行科学疏导,展开心理干预。患儿本身因为对治疗环境不熟悉,存在很大的陌生感,而疾病本身也造成较大的痛苦,所以也可能出现突出的负面情绪。对此,护理人员可以组织患儿和家属进行娱乐活动,转移注意力,释放心理压力,塑造积极情绪;积极与患儿和家属交流,回答患儿与家属的疑问,解除家属的疑惑和担忧;定期评估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辅导,要求家属发挥自己的陪护作用,建立起社会支持体系,从而保证患儿打造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2)皮肤黏膜护理:在治疗期间知道患儿保持皮肤干净整洁,尽量保证干燥。可以要求家属使用软布擦洗患儿皮肤,便后要注意清洗臀部;关注手部的清洁,勤剪指甲,进行七步洗手法等,防止抓伤皮肤造成感染;部分患儿皮肤可能出现痂皮,需要剪除脱痂的部分,但要避免撕拉出血,防止感染;保持患儿的口腔卫生,如果唇部发现干裂问题,可以涂抹石蜡油等防护。(3)心血管系统护理:要注意密切监测患儿的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心率,做好记录;使用心电图进行检测,特别是在患儿出现收缩期杂音、心音低钝等问题时,考虑心脏损伤的可能;输液时要注意控制速度,防止过快增加心脏负荷,但也要避免过慢。(4)发热护理:因为患儿发病后会维持较长时间的高热,此时要指导患儿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降低消耗情况;间隔4h测量一次体温,做好记录,可以使用冰贴或毛巾冷敷的方式进行物理降温,并要求患儿多饮水。(5)药物护理:向患儿家属详细说明所选药物的作用机理、适应证、禁忌症、不良反应等,提高患儿对此的了解;按照患儿的病情和体质情况,说明用药方案,并指导各类药物的用量和用法,介绍用药后可能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方法,指导患儿家属可以妥善处理不良反应;要求患儿按照医嘱进行用药,禁止随意更改用药剂量或者方法等,以免带来其他不良反应。(6)疼痛护理:疾病以及治疗操作会给患儿带来较大的疼痛感,所以要对患儿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给予科学的干预措施,比如松弛止痛法、音乐止痛法,缓解患儿的疼痛感;为患儿提供按摩服务,进行正确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保持肌肉机能正常,同时经过按摩也可以缓解疼痛。(7)出院护理:要求家长带患儿定期复诊,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筛查血脂是否存在异常等,如果有异常要及时治疗;指导家长日常中注意患儿是否有出血的倾向,尤其是在用药之后,其中的预防血栓药物可能会带来出血问题;一般要求患儿在出院1、3、6个月以及1年时要去医院复查,进行体格检查、心电图、心电彩超等;患儿最好做到终身随访,要求家长日常中注意监测血压,防止冠脉病变出现。
2.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同时评估患儿家长的SAS评分以及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其中,并发症主要是心肌梗死、冠脉闭塞、心绞痛这三种;SAS评分使用SAS量表评估,主要是家长的焦虑程度;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使用MUIS-A量表,是评价家长对于患儿病情的知晓情况,采取Likert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算1-5分,总分32-160分,低水平(32-74.7分)、中水平(74.8-117.4分)和高水平(117.5-160分),评分越高说明家长对于患儿的疾病不确定感越强。
2.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5.0分析数据,并分别使用%和`x±s表示,然后开展c2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探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组别 | 例数 | 心肌梗死 | 冠脉闭塞 | 心绞痛 | 发生率 |
对照组 | 36 | 2 | 3 | 3 | 22.22 |
探究组 | 36 | 0 | 1 | 1 | 5.56 |
c2 | - | - | - | - | 4.475 |
P | - | - | - | - | <0.05 |
3.2两组患儿家长SAS与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对比
探究组患儿家长的SAS评分以及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对比P<0.05。如表2所示。
表2两组患儿家长SAS与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对比(`x±s,分)
组别 | 例数 | 患儿家长SAS评分 | 疾病不确定感评分 |
对照组 | 36 | 48.24±4.53 | 57.40±4.27 |
探究组 | 36 | 36.34±3.24 | 41.45±2.57 |
c2 | - | 4.474 | 6.039 |
P | - | <0.05 | <0.05 |
4讨论
川崎病也就是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在儿童身上十分常见,表现出全身性的血管炎病变,呈现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特点。此病多出现在婴幼儿群体,但学龄儿童也有一定可能发生,且男多于女。临床上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结膜充血、唇色变红、口唇破裂等症状,一般预后较好,但少数可能发展成冠脉病变,形成新的后遗症。所以此病是导致儿童出现后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此病毒发生不受季节限制,但冬季和春季略高,而且可能出现区域爆发式流行。
目前临床上对于此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认为是免疫介导因素等导致的,再加上感染与自身遗传易感性因素等,可能引发此病。而部分病原菌感染、汞中毒、尘螨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此病的发生。患儿发病后,首先出现持续超过5天的高热,而且利用抗生素治疗不起效,然后表现出双眼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部分患儿也可能出现心脏和冠状动脉部位的病变,尤其是冠脉可能出现扩张、瘤或狭窄等问题。此病的典型症状就是发热、结膜炎、黏膜炎、皮疹、指端变化、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及心血管系统表现等。按照病程的发展,可以将此病分为I到Ⅳ期,不同病程有不同的症状。另外,患儿还可能出现心血管、关节等表现,或者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比如腹痛、呕吐等。在患儿出现上述症状后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但需要与猩红热、出疹性病毒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对于此病的治疗,需要提供对症治疗,包括补充液体、保肝和保心肌等,同时要注意做好口腔和皮肤清洁护理,防止感染问题。此病一般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比如阿司匹林、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均有良好效果。如果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儿,有必要进行手术,比如瓣膜病变的个体需要进行瓣膜置换术。而中医治疗、溶栓治疗等也有一定效果。还有,前沿研究表明,乌司他丁对于此病有一定效果,可以减轻血管炎症,但具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依然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此病的预后一般较好,复发率不高,但有可能多次复发,所以也需要注意。因为部分患儿可能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等并发症,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影响预后,并延长治疗时间,还可能导致患儿出现缺血性心肌病等严重心脏病,最终导致猝死。所以需要关注对于冠脉并发症的有效处理。
但因为儿童本身的抵抗力较差,身体素质也不强,所以治疗时面对的风险因素较多,因此临床上还要注意提供科学的护理服务。本次研究提出舒适护理的应用。通过对患儿病情进行监测和评估,进行环境护理、心理护理、生理护理等,打造全方位的舒适性服务,稳定患儿的情绪状态,从而建立积极的情绪面对治疗和恢复。舒适护理属于比较有效的临床护理模式,主要是借助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达成健康的生活目标,而后者要求实现生理和心理上共同的健康。所以该模式是从整体出发,突出“舒适”要求,使护理操作更关注患儿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利用该模式,促使患儿在各个方面达到最舒服的状态,或者缩短其不愉快的时间。这需要护理人员针对影响患儿身心健康以及疾病恢复的各种因子进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护理方式来说,舒适护理具有更具体、更直接、更精细化的优势,在具体工作中能够进行对该病治疗和预后的各种细节处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及时清除可能的护理风险和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帮助患儿早日康复。
此病患儿因为年龄小,对此病没有准确的认识,而且受限于交流能力也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以及需求,这给此病的治疗及护理带来一定难度。而常规护理这种传统的护理模式,更偏向于提供临床基础服务,关注对疾病症状的对症护理,可能会忽视患儿的心理需求等情况,所以可能导致患儿不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或者哭闹不休等,也无法解决家属的焦虑等不良情绪,继而产生出现医患纠纷等不良事件。所以此次研究提出舒适护理,真正做到以患儿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满足患儿对于医疗服务的大部分需求。通过舒适护理可以掌握患儿的需求以及感受情况,根据患儿的变化来提供对应的护理服务,并可以根据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性的对政府无,这样既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又可以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舒适护理的应用,可以减轻此病患儿的疼痛感,并解决患儿哭闹不休等问题,并可以改善家长的焦虑心理,增加家长对于疾病的了解等。护理人员通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用药护理、皮肤黏膜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手段,提供全面的护理措施,有效改善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态,丰富家长对于患儿疾病、用药等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治疗与护理效果。
此次研究结果数据舒适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患儿的舒适度,也可以对患儿家属带来一定的影响,减轻患儿家长的焦虑心理,并能提高家长对于患儿病情的知晓程度,控制其不确定性,从而可以改善不良情绪的出现。
总而言之,针对小儿川崎病患儿提供舒适护理,可以减少出现并发症的可能,并产生对患儿家长的干预效果,减轻焦虑心理状态,并增加对患儿病情的了解程度,缓解疾病不确定感,效果比较显著。
参考文献:
[1]许阿妮.小儿川崎病护理中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探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1):145-146.
[2]赵芳.舒适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03):38.
[3]朱莲英.小儿川崎病护理中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2):297-298.
[4]李红英,李育青.舒适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健康女性,2021,(16):179.
[5]王敏.临床护理路径联合舒适护理在小儿川崎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7):3216-3218.
[6]苏小燕,苏小琴.舒适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母婴世界,2021,(30):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