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胰岛素用于治疗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价值及安全性评价

期刊: 世界·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杜徽1,曾昭晖2

1.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 2.定西市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研究并对比不同剂量胰岛素用于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样本选取范围在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样本选取该阶段在医院治疗的30例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对于研究选取的30例样本开展随机分组,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中应用常规胰岛素治疗,研究组中应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对比两组之间的血酮体转阴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住院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对比两组组间和组内的酮体β-羟丁酸水平、血糖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指标。结果:在血酮体转阴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对比,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对比于治疗前,两组患儿的酮体β-羟丁酸水平、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明显降低(P<0.05),而在组间对比酮体β-羟丁酸水平、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对比于治疗前,两组患儿的PaO2、动脉血pH值均明显增高,两组患儿的PaCO2均明显降低,均P<0.05;在组间对比PaO2、PaCO2、动脉血pH值,治疗前、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对比于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RP、PCT、IL-6、TNF-α等指标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对比各项血清炎症因子指标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患儿未发生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为0%,略低于对照组中的2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选择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可在确保病情控制效果的同时,有效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小剂量;胰岛素;低血糖

正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由1型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儿童人群中,在发病后患儿会伴有恶心、腹泻、脱水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儿可能会发生休克,对患儿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2]对于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上主张对患儿进行积极治疗,胰岛素是对该疾病治疗的主要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糖水平,纠正酸中毒情况[3-4],但关于在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应用胰岛素的剂量在临床上尚未达成共识,还有待探讨。为探讨不同剂量胰岛素用于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次选取了20181月至20226月期间在医院治疗的30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对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后,分别给予常规剂量胰岛素、小剂量胰岛素,并对比两种剂量胰岛素应用后的治疗效果和低血糖发生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样本选取范围在20181月至20226月,样本选取该阶段在医院治疗的30例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纳入标准:(1)患儿均具有1型糖尿病病史,因1型糖尿病而引起酮症酸中毒;(2)年龄已满3周岁,不足14周岁;(3)患儿家长对治疗方法知情,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2)合并先天性畸形;(3)因酮症酸中毒而致休克,或合并其他原因导致的休克。医学伦理委员会对本次研究进行了审核,予以了通过,且本次研究征得了患儿家长的同意。

对于研究选取的30例样本开展随机分组,分为两组各15例。在对照组中,患儿年龄从3岁到12岁,平均6.43±1.24)岁,性别为男9例、女6例;在研究组中,患儿年龄从3岁到13岁,平均(6.72±1.19)岁,性别为男8例、女7例。在两组间对比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的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均得出P>0.05,证明一般资料间的均衡性良好,研究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入院后,立即为患儿连接心电监护,对患儿脱水情况、酸中毒情况进行评估,如患儿达到中度脱水,需立即为患儿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患儿氯化钠溶液(0.45%)静脉滴注以补液,滴注速度控制在每小时10ml/kg,持续静脉滴注1.5小时后,将滴注速度减缓至每小时5ml/kg24小时内补液的总量最大不超过6000ml

在补液1小时后给予两组患儿胰岛素治疗,对照组中应用常规胰岛素,经皮下注射胰岛素,每次注射0.2 U/kg,每天1;研究组中应用小剂量胰岛素,经静脉输注给药,每小时注射0.1 U/kg,每天1次。两组均持续应用胰岛素至酮症酸中毒得到纠正才停药,即连续2次尿酮体转阴、血pH值超过7.3且血糖降至12 mmol/L以下。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对患儿进行适量钾元素的补充。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之间的血酮体转阴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住院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对比两组组间和组内的酮体β-羟丁酸水平(包括血酮体β-羟丁酸、尿酮体β-羟丁酸)、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指标

动脉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pH值,检测设备为美国沃芬全血血气分析仪(型号为GEM3500

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患儿清晨空腹状态下,对患儿进行采血,采血部位为肘前静脉,采血量为3ml对血液样本开展离心处理,离心速度、离心时间分别为3000/min10min,取血清作为炎症因子的检测样本,各炎症因子有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应的检测方法为免疫透射比浊法、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法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开展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在对比时选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在对比时选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酮体转阴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住院时间的对比

血酮体转阴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对比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两组血酮体转阴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住院时间的对比

组别

血酮体转阴时间时间(h

尿酮体转阴时间(h

住院时间d

对照组(n=15

23.57±4.60

25.13±5.76

13.03.26

研究组n=15

24.08±4.51

25.46±5.89

13.21±3.07

2.2两组酮体β-羟丁酸水平血糖指标的对比

在治疗后,对比于治疗前,两组患儿的酮体β-羟丁酸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明显降低(P<0.05),而在组间对比酮体β-羟丁酸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两组酮体β-羟丁酸水平血糖指标的对比mmol/L

组别

时间

血酮体β-羟丁酸

尿酮体β-羟丁酸

空腹血糖

餐后2h血糖

对照组(n=15

治疗前

289.14±20.56

283.824.15

8.41.57

12.52.08

治疗后

247.92±14.83#

243.54±16.47#

6.51.09#

9.03±1.15#

研究组n=15

治疗前

288.51±20.69

283.02±24.09

8.35±1.62

12.41±2.10

治疗后

248.39±13.44#

244.17±16.82#

6.74±1.05#

9.26±1.07#

注: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2.3两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对比

在治疗后,对比于治疗前,两组患儿的PaO2动脉血pH明显增高,两组患儿的PaCO2均明显降低,均P<0.05;在组间对比PaO2PaCO2动脉血pH治疗前、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两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对比

组别

时间

PaO2mmHg

PaCO2mmHg

动脉血pH值(mmHg

对照组n=15

治疗前

50.61±9.12

67.912.49

7.13±0.22

治疗后

71.54±12.56#

44.39.24#

7.38±0.26#

研究组n=15

治疗前

50.76±9.03

67.09±12.72

7.12±0.23

治疗后

70.92±13.84#

45.18±9.06#

7.36±0.25#

注: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2.4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指标的对比

在治疗后,对比于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RPPCTIL-6TNF-α等指标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对比各项血清炎症因子指标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4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指标的对比

组别

时间

CRPmg/L

PCTng/ml

IL-6pg/ml

TNF-αmg/L

对照组n=15

治疗前

9.83±1.61

1.35±0.40

176.61±32.49

16.81±3.10

治疗后

7.02±1.27#

0.47±0.15#

104.50±20.87#

12.49±2.26#

研究组n=15

治疗前

9.72±1.64

1.30.43

175.233.52

16.62±3.12

治疗后

6.89±1.36#

0.49±0.16#

105.64±21.32#

12.73±2.07#

注: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2.5两组低血糖发生率的对比

应用胰岛素后,研究组中患儿未发生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为0%;对照组中则有3例患儿发生低血糖反应,其低血糖发生率为20.00%。研究组低血糖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存在糖代谢异常导致酮体积聚过多而引发的代谢性酸中毒,属于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严重并发症[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儿童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在急性发作时,患儿病情凶险,伴有腹泻、脱水等症状,如患儿在发病后未能及时得到治疗,可能会因持续性的酸中毒而引发休克,具有高致死风险,是导致1型糖尿病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6-8]。因此,对于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主张对这类患儿进行积极治疗,以对患儿病情进行控制。

对于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主张对患儿实施补液治疗,主要是根据患儿的脱水严重程度给予其相应的补液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对患儿机体内水电解质紊乱进行纠正,对酮体酸中毒进行减轻。由于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主要与糖代谢异常有关,因此,在对患儿实施补液治疗的同时,还需对患儿的血糖进行控制。胰岛素是临床上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进行控制的主要药物,主要是从外源性途径为患者补充胰岛素,可对患者机体内胰岛素分泌进行调节,进而控制机体内的糖代谢,减少葡萄糖的生成,促使血糖水平降低。

然而,在采用胰岛素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进行治疗时,为保证患儿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需严格控制胰岛素的给药剂量,如胰岛素应用剂量过大,容易导致患儿出现血糖过快降低情况,易引发低血糖反应,如胰岛素应用剂量过小,则可能会影响到患儿的血糖控制效果,导致血糖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不利于纠正酮症酸中毒情况。对于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时的胰岛素剂量选择,本研究结果数据证实了小剂量胰岛素与常规胰岛素均可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起到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纠正酮症酸中毒情况、改善动脉血气状况的作用,疗效良好。

本研究还对比了两种剂量胰岛素应用后的低血糖发生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中患儿未发生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为0%,略低于对照组中的20.00%,说明小剂量胰岛素对比于常规剂量胰岛素可提高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的治疗安全性,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而本研究中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数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本研究中所选取的样本量过小有关,为此,笔者今后还将继续积累更多的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样本,以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量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选择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可在确保病情控制效果的同时,有效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林挺.小剂量胰岛素微泵泵入在救治急诊收治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9):176-179.

[2]陈尔东,黄文丹,郑庆锋,.小剂量胰岛素结合电解质补充治疗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17):13-16.

[3]陈春萍.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10):187-189,198.

[4]许宝花,林逢林,林木土.小剂量胰岛素持续滴注治疗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1,24(18):84-87.

[5]邹海英,杨玉,杨利,.不同剂量胰岛素治疗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29(24):98-101.

[6]于丛丛.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采用不同剂量胰岛素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1,24(8):10-13,30.

[7]吴晓旭.不同剂量胰岛素在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21,24(18):6-9.

[8]张明英.不同剂量胰岛素治疗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9,17(4):76-7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