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保健中母乳喂养的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估
摘要
关键词
妇幼保健;母乳喂养护理;护理方法;临床效果
正文
临床医学理念认为,婴儿出生后,母乳是其最佳的食物,通过母乳喂养,不仅能保证营养供应比例适宜,且能使婴儿味觉得到锻炼,利于婴儿健康发育,并提高机体免疫力[1,2]。同时,对于产妇来说,母乳喂养能刺激子宫收缩,有助于子宫复旧,且分泌乳汁过程中内分泌也能对子宫恢复产生促进作用,使子宫恢复速度进一步加快[3]。不过,尽管母乳喂养的好处很多,但临床实践发现,母乳喂养率并不高,这与乳汁分泌不足、乳头皲裂、缺乏母乳喂养知识等因素密切相关[4]。因此,要在产妇分娩后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提高母乳喂养率。然而常规妇幼保健中对母乳喂养的指导较为笼统,效果并不理想。母乳喂养护理作为专门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法,有较多研究证实其有效性,发现可促进产妇以正确方式开展母乳喂养,进而使母乳喂养率得到有效提高[5,6]。基于此,本研究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时,即分析了母乳喂养护理方法,并评估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96例产妇,均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本院接受妇幼保健,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产妇年龄由23岁~36岁,均值(28.64±1.59)岁;分娩孕周38~41周,平均(39.06±0.57)周;阴道分娩27例、剖宫产分娩21例。观察组产妇年龄由21岁~35岁,均值(28.68±1.63)岁;分娩孕周38~41周,平均(39.15±0.52)周;阴道分娩30例、剖宫产分娩18例。两组产妇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纳入标准:(1)无母乳喂养禁忌症;(2)认知功能正常;(3)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性疾病;(2)不愿意母乳喂养。
1.2方法
对照组妇幼保健常规开展,包含指导饮食、穿衣、运动、休息、婴儿喂养等内容。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母乳喂养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健康宣教:母乳喂养知识普及给产妇,着重介绍母乳的优势,如母乳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促进婴儿消化能力增强、可提高婴儿免疫力等。同时详细讲解母乳喂养对产妇的好处,如让婴儿与自身关系更亲近、缓解分娩压力等。另外,还要针对产妇家属实施健康宣教,将其错误的认知纠正,正确看待母乳喂养。
(2)乳头喂养干预:婴儿出生后,母婴接触最佳时间为20~50min内,但由于产妇分娩后身体处于比较疲惫的状态,再加上疼痛等因素的影响,多数不愿意进行母乳喂养,对此,护理人员要多沟通产妇,将早吮吸的重要性详细的讲解出来,引起产妇母乳喂养的兴趣,同时在产妇胸前放置婴儿,让其尽早接触,构建亲子关系;将正确母乳喂养方式介绍给产妇,鼓励其尝试喂养婴儿。对于自然分娩的产妇,婴儿脐带剪断后的30min内,可于产妇胸前放置全裸的婴儿,让产妇逐渐的熟悉婴儿,为婴儿吮吸乳头做好准备。对于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因术后仅有较少的乳汁分泌量,母婴接触可在产房内进行,促进乳汁分泌。产妇乳头正常时,要指导其进行母乳喂养,但乳头为平乳或有凹陷时,焦虑、紧张、担忧等不良情绪极易出现,护理人员要积极的安慰产妇,同时将环境清静的独立病房安排给产妇,避免环境因素对正常泌乳产生影响。乳头凹陷产妇要给予适当干预,如凹陷不深,护理人员可适当牵拉产妇乳头,如过深则需借助乳头抽气器将乳头出,拉长后再指导喂养婴儿。
(3)母乳喂养姿势指导:母乳喂养时,指导产妇以坐位或卧位进行,如取坐位,产妇用一侧胳膊的肘部托住婴儿头部,另外一只手托起婴儿的臀部,让婴儿面向产妇,乳房用拇指在上、食指在下的方式托起,行母乳喂养;如取卧位,产妇和婴儿以面对面方式侧躺,产妇乳房贴近婴儿的脸部,同时用一只手托起乳房,让乳头接近婴儿嘴唇,刺激婴儿觅食反射,待婴儿张开嘴,产妇引导婴儿主动吮吸乳头。哺乳时,双侧乳房可轮流喂养,保证双侧乳汁分泌量相同。完成喂养后,竖立抱起婴儿,使婴儿趴在产妇肩膀上,产妇用手轻拍婴儿背部,直至排出嗝,防止婴儿溢奶。
(4)漏乳、泌乳干预:产妇有着充盈的乳汁时,婴儿吃饱后会自然松开乳头,此时如未能吮吸干净乳汁,肿胀、充血现象会出现,造成乳房疼痛,可利用湿毛巾热敷乳房,缓解疼痛。乳房肿胀程度较强时,乳汁可用吸奶器吸出,或用手挤出。漏奶的现象在产妇中也较为常见,护理人员要告知产妇这属于正常现象,可在内衣内放置奶垫,放置乳汁被污染。
1.3观察指标
记录开始泌乳时间、泌乳量;统计母乳喂养成功情况;评估产妇对妇幼保健的满意程度,利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母乳喂养姿势指导、护理态度、心理干预4方面,每方面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产妇越满意;评价产妇的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进行[7-8],该量表共有6个维度,分别是生理健康、独立能力、社会能力、行动能力、个人素质、社会支持满意度,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佳。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数(n)和率(%)表示计数资料,利用
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开始泌乳时间、泌乳量比较
观察组开始泌乳时间为(34.48±2.47)h、泌乳量(25.57±7.46)ml,对照组开始泌乳时间为(47.31±3.62)h、泌乳量(12.75±5.54)ml。观察组开始泌乳时间低于对照组,泌乳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母乳喂养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有47例母乳喂养成功,成功率97.92%;对照组有37例母乳喂养成功,成功率77.08%。观察组母乳喂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母乳喂养知识和姿势掌握度
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知识和母乳喂养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满意度评分比较(±s,分)
母乳喂养知识 | 母乳喂养姿势 | |
观察组(n=48) | 92.47±2.56* | 95.44±1.23* |
对照组(n=48) | 84.43±3.18 | 88.78±2.54 |
2.4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WHOQOL-100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WHOQOL-100评分比较(±s,分)
组别 | 生理健康 | 独立能力 | 社会能力 | 行动能力 | 个人素质 | 社会支持满意度 |
观察组(n=48) | 9.41±1.08* | 8.66±1.15* | 9.05±1.67* | 9.91±1.35* | 8.93±1.69* | 9.22±1.41* |
对照组(n=48) | 7.22±1.74 | 7.20±1.16 | 6.33±1.14 | 5.94±1.25 | 6.99±1.68 | 6.98±0.95 |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母乳喂养是一种原始喂养方式,不仅对婴儿健康生长有利,且可促进母体康复速度加快。临床护理中,要对产妇身体状况作出详细的了解,再通过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促进产妇母乳喂养意愿增强,并能以正确方式喂养,使乳汁分泌进一步增多,保证婴儿摄取的营养充足。对于6个月内婴儿来说,最佳的食物就是母乳,原因是母乳中的营养均是婴儿成长发育所必须的,且母乳有较高的热量,婴儿更容易吸收。相比奶粉喂养,母乳喂养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营养充足,相比奶粉,母乳的新鲜程度更高,婴儿吸收后能更轻松的消化,且在营养价值方面,母乳要优于奶粉,母乳中所含的乳蛋白、酪蛋白更能满足婴儿的需求,保障了氨基酸的代谢,还可避免过多的酪氨酸积累在体内[9];(2)保护婴儿健康,母乳喂养的婴儿具有更强的免疫力,过敏、腹泻、中耳炎等疾病的发生几率会有效降低,同时,母乳有着适宜的温度,可使细菌感染的可能减少,从而显著提高新生儿的抗病能力[10];(3)对婴儿生长发育更有利,母乳喂养能对婴儿智力发育发挥促进作用,在母乳中,含有充足的氨基牛磺酸等成分,这些成分对婴儿脑组织发育十分重要,可更为快速的发育智力[10];(4)促进母婴情感增强,母乳喂养过程中,婴儿感受的母爱更多,使婴儿安全性升高,待其成年后,人际交往关系往往更容易建立;(5)促进产妇恢复,婴儿吮吸过程中,可对子宫产生刺激,让子宫收缩,使子宫恢复速度加快,减少出血量,利于产后康复,还能降低卵巢癌的发病风险。
基于母乳喂养的众多优势,临床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时,应加强对母乳喂养的指导与护理,以提高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护理作为专业的母乳喂养指导方法,应用到妇幼保健中后,护理人员会更加注重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让产妇更加全面的了解母乳喂养的优势,并让其错误观念得到纠正,提高其母乳喂养意愿;再加上母乳喂养姿势指导的实施,使产妇能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减少因喂养不当导致的乳头皲裂、乳头疼痛等问题,提高产妇母乳喂养过程中的舒适程度,并提升母乳喂养成功率;实施心理护理后,可让产妇产后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婴儿及母乳喂养,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几率。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产妇比对照组更早开始泌乳,且泌乳量更多(P<0.05),说明母乳喂养护理具有促进乳汁分泌的功效,原因是健康宣教后产妇能正确的认识母乳喂养、并正确对待母乳喂养,再加上尽早吮吸、尽早接触的进行,让乳汁更早的分泌,增多泌乳量;同时,观察组母乳喂养知识和姿势掌握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母乳喂养成功率更高(P<0.05),这与护理中开展后母乳喂养姿势指导、乳头喂养干预相关;另外,观察组产妇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与良好的母乳喂养更能促进产后恢复有关,反映出母乳喂养护理的开展对于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也有明显帮助。
综上,妇幼保健中开展母乳喂养护理时,要积极宣教母乳喂养知识,加强对乳头喂养及母乳喂养姿势的指导、干预,并积极实施心理护理,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的意愿,提升母乳喂养成功率,减少乳头皲裂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促进婴儿健康成长,让产妇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最终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翠兰.新生儿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智慧健康,2022,8(33):62-66+77.[2]朱芮霖,徐旭娟,张凤,等.母乳喂养与母婴依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循证护理,2023,9(1):59-62.[3]许丽,刘燕,袁微.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母乳喂养专业教育对母乳喂养及产妇子宫复旧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4):124-126.[4]史美萍.探讨影响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及有效护理对策[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2):55-57.[5]王丽平.妇幼保健中母乳喂养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估[J].婚育与健康,2023,29(5):142-144.[6]钱俊婷,王蓓蓓.基于网络的延续随访护理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行为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8):167-170+175.
[7]陈丽梅.全程心理护理对无痛分娩初产妇产后抑郁的效果[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4):171-173.
[8]李凌江,杨德森,周亮,等.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在中国应用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3):18-22.
[9]袁玉美.早期充分氨基酸营养对低体质量早产儿的临床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9,3(6):97-98.[10]林雅敏.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对婴儿免疫、营养及智能发育的影响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25):141-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