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浇带施工
摘要
关键词
后浇带;施工;通病;应对
正文
前言:后浇带,顾名思义是指为了防止混凝土结构不均匀应力收缩、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形收缩,避免结构产生有害的应力裂缝,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影响工程质量稳定等问题,在施工中按设计标准要求,或者按结构施工规范要求,在建筑工程的楼板、墙、基础底板上预留一定宽度、间隔一定时间后浇筑处理的混凝土带。通过了解,可以发现在后浇带施工中所存在的质量通病较多,对此,有关单位须引起重视,加强通病管理。
一、后浇带支架与楼板支架未分开支设及应对
施工前,由于工程技术负责人均未提前对所有劳务与作业人员等进行详细认真的生产技术质量安全交底,导致作业人员不清楚后浇带的具体位置。在支架搭设时,为了省工省力,支架满搭,模板满铺,当本层楼板混凝土构件强度达到拆模要求时,将其全部拆除,再将后浇带悬臂端用顶杆临时支撑。这种做法实属错误,影响结构受力。我们常见的高层建筑,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模架的周转利用率,通常只配备三个标准层的周转用料,这样上部结构施工一直加荷,重力向下传递,拆除后会造成悬臂部分质量隐患。
为此,我们发现在土建施工作业中,为了采取措施避免建筑结构的受力受混凝土影响,通常先将混凝土后浇带这一跨与其他构件模架分开支设,等后浇带施工结束后且强度能够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方可再逐层拆除。
二、后浇带处钢筋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与解决
由于后浇带不能与主体结构同时浇筑,且留置时间比较长,作业人员踩踏变形严重,不能保证其位置准确,锈蚀严重等问题。
为此,我们采用木模板定位钢筋,木模内侧采用密目钢丝网堵漏,预留钢筋表面涂水泥砂浆防锈处理。在楼板上铺设供作业人员行走的临时通道,即可防止杂物跌落,也可防止钢筋随意踩踏。
不仅如此,施工单位还需要高度重视后浇带作业环境中钢筋可能会面临的腐蚀风险。可以有效发挥水泥浆的作用,对钢筋表面进行包裹保护,进而避免其长时间与空气接触而出现表面腐蚀的风险。也可以利用塑料布发挥其所具有的不透水性能,对钢筋表面进行保护,避免其长时间在潮湿环境下出现腐蚀风险。或者可以选择交织布等其他材料,对其厚度加以明确,一般以50毫米为主,对钢筋表面进行处理。在整个养护的过程中,需要就后浇带的钢筋、塑料布、防护脚手的处理顺序以及具体的作业方案加以优化。
三、后浇带施工未制定任何方案及优化
经过了解,可以发现在当前的后浇带施工处理阶段,有关单位在方案制定上缺少一定的关注和重视。盲目的展开工程施工作业,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在工程进行期间很容易出现变更风险,进而影响正常的工程周期推进,同时也会增加工程作业的成本。严重情况下,还会因为施工处理不规范而诱发比较严峻的安全隐患,这不仅会威胁企业自身的利益,同时也会给施工人员造成不良的安全隐患。归咎原因,主要在于在面对这一工程要务时,施工单位未能够结合对整个工程项目情况的了解科学设置方案,在各项参数规划方面也不够合理,缺少对环境参数的了解,导致接下来的施工处理不够科学。
为了改变以往后浇带施工质量通病问题,切实优化整体作业环境,并提高综合的作业品质,有关单位需要高度重视对施工方案的优化设计工作。在这一环节当中,需要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整个现场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检测与调研,以保证所获得的环境参数更加的精准、全面。然后以此为基准,就接下来的方案设计目标加以明确,对方案内容以及各项参数进行系统设计。从而保证最终所形成的方案与真实的施工环境更加的契合,也能够为今后更规范地展开工程作业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在进行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全面考虑不同性质的后浇带在材料组成、水灰比等其他参数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然后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规范设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确定好具体的配比参数,一般情况下可以发挥实验室所具备的支撑作用,通过多项检测来获得最优比。
之后,浇筑混凝土前要对缝内认真清理,剔除松动石子、浮浆、清除多余的垃圾、木方、铁丝及钢筋上的油污、水泥浆及浮锈等杂物,且冲洗干净,残留在混凝土表面的积水要清理干净、移位的钢筋要复位,宜采用强度比原结构高一个等级的UEA混凝土或采用掺加微膨胀早强型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不得漏振。对地下室的剪力墙及底板更要严格控制,确保混凝土结构的自防水性能,保证工程质量。
浇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刷一层水泥浆(防水混凝土施工时,可掺适量界面剂)或铺一层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浇筑混凝土时应选择气温较低的时间段进行,但不得低于5度。
选择外加剂时,应特别注意外加剂的适用范围,应考虑外加剂对混凝土后期收缩的影响,尽量选择对混凝土后期收缩影响小的外加剂。
各类外加剂应有厂商提供的推荐掺量与相应减水率,主要成分的化学名称、氯离子含量、含碱量及施工中必要的注意事项,氯化钙不能作为混凝土的外加剂使用。
补偿收缩混凝土采用的外加剂应为A级或一级品,使用时应有专业技术支持。
在具体的设计方案形成之后,施工单位还需要结合对后浇带的了解,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系。发挥大数据所具备的信息传输和共享功能,让各个部门共同围绕目前所形成的方案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审核。以便可以及时发现目前后浇带设计方案中所存在的风险问题。在精准定位具体的质量标准之后,对具体的优化方案加以明确。不仅如此,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够就接下来的工程作业方向达成一致。以便在具体开展后浇带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彼此之间的默契度,通过协调配合更高效地完成后浇带作业。
四、后浇带密封口不严及应对
据了解,在当前的后浇带作业领域,通常按照不同的尺寸规模划分成多个类型,比如说700~1000毫米。或者1200毫米。在面对不同规格的后浇带进行施工作业时,施工单位需要结合具体作业环境,就相关的处理方法加以优化。但通过了解可以发现,在针对这一工艺展开施工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封口不严的问题,这将会导致在后期浇筑的过程中,混凝土浆流入其他地梁,徒增了后期清理的难度,甚至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增加了施工作业的成本。
而面对这一风险问题,施工单位在接下来的处理过程中,需要做好密封处理。就可能会存在的跑将风险以及具体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之后从振捣环节着手合理地进行控制,避免模板出现变形问题。在模板的拼接上也需要合理地进行衔接紧密性处理,以避免其出现裂缝而增加漏浆风险隐患。
在面对内地梁这一模块时,需要考虑到其所具备的环境特点,因为所包含的钢筋数量较多,在处理的过程中会面临一定难度。所以,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可以发挥钢板网所具备的优势,这样能够有效改善内部的环境,为接下来的模板拆除提供便利条件。此外,在浇筑环节当中还需要对上口进行规范处理,保证其密封符合要求。
五、底板后浇带内粉状垃圾及解决
展开后浇带作业期间,在底板的处理工作内,经常会出现比较多的粉状垃圾,这不仅会影响整个建筑施工的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污染问题,同时也会给后续的施工作业造成一定阻碍。
而面对这一问题,有关单位在今后展开后浇带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对钢筋网进行规范设置,利用废弃的模板加以保护。设置红机砖,在此基础上做好砂浆层规范设置。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保证后续施工过程中防止水流流入,保证后浇带内部的环境更加的干净整洁。同时,在针对底板进行后浇带处理的过程中,还需要针对具体的浇筑作业工艺加以优化。先要调整垫层的高度,使之下降50毫米。并对具体的预留空间加以明确,一般以400毫米至1米为主.在以上作业完成之后,需要针对后浇带就沟槽进行规范设置,加强泛水处理。应借助集水井的功能优势,将后浇带施工作业中可能产生的积水进行集中处理。
六、后浇带垂直施工缝处理问题及改善
在后浇带这一作业工艺阶段,垂直施工缝是比较典型的问题,如何进行规划处理,也逐渐成为当前施工单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了解可以发现在以往的施工作业领域,关于垂直施工缝的处理并不理想,经常会表现出明显的裂缝隐患,这不仅导致后浇带的整个工程结构稳定性,也会给工程寿命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为了切实优化对垂直施工缝的处理,有关单位在具体展开相关工艺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快易收口网的作用,对其进行规范处理。并在高压水枪的支撑下对模板进行清洁,以便为后续的施工作业创设更加理想的条件。
之后,针对垂直施工缝,全面分析目前国家所提出的浇筑要求,确定具体的浇筑处理标准。然后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相关机械设备支撑下规范性地展开浇筑处理。并结合以往的垂直施工缝处理经验,分析可能存在的蜂窝等不良风险问题。然后发挥修补技术的支撑作用,对存在蜂窝的表面位置进行科学处理。
也可以在进行垂直施工缝处理的过程中,根据有关的作业要求,对后浇带的具体留设位置加以规范。在针对特殊部位对垂直施工缝进行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增强设计与施工等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结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的有关规定,就接下来的工程作业加以明确。
七、后浇带的后期养护未引起重视及改进
施工过程中,后浇带施工结束,往往又无人理喻,缺乏专人养护,造成了其干缩裂缝,留下了工程质量隐患;因此,必须按规定安排好专人具体负责,可同时采用洒水、覆盖、喷涂养护剂来进行日常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地下室主体结构防水混凝土后浇带应养护不少于28天。
一般情况下,在面对不同的建筑结构展开后浇带施工作业过程中,需要对具体的养护方法进行灵活处理,进而保证所开展的养护工作更加规范,满足工程作业要求,提高整体的后浇带作业品质。
比如说,在针对底板展开后浇带养护作业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合理的养护周期。运用一定的设备载体,合理地进行封闭处理。通常情况下,可以有效发挥砖带的作用,并对具体的规模进行明确,一般以宽120毫米、高200毫米为主。在封闭的过程中,还需要从上部着手发挥胶合板的作用优势,合理地进行封闭,或者也可以运用编织布对其进行处理。
而在面对混凝土墙展开后浇带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对应着就具体的养护处理方式加以优化。一般可以选择在回填的阶段,发挥钢筋预制板的作用,让其能够更好地保护后浇带。而在这一工艺期间,需要做好防水处理,避免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渗漏问题。
而在面对楼面或者顶板展开后浇带作业时,需明确一点,即模板需要保持不拆除的状态。而面对特殊情况,不得已拆除时,则需要在经历一段周期之后,一般以28天为主。之后,发挥钢管回顶的优势,对其进行科学养护。
八、后浇带留设不符合相关规定及优化
因施工原因确需另设置后浇带时,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而定,根据相关施工规范规定合理设置,所留位置均应通过设计单位专家组的认可。
设计图纸中标明的后浇带,一定要按设计的要求留设,不得随意改变位置,确保设计者的意图。
为了更加便于生产操作,一般正常情况条件下,后浇带一般应选设在受力轻和弯曲变形度较小的部位,间距通常宜设置为约30M—60M,宽度则宜确定为约700MM—1000MM。沿短边方向通长设置,钢筋保持贯通,不宜断开,混凝土夹渣清理干净,确保结构体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之前能够自由变形。
对其他有一定空间防水要求更高功能的工程建筑物地下室底板和外墙,应按工程图纸构造要求和技术规范要求安装中埋式钢板止水带或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确保其位置准确。当使用遇水膨胀止水条时,选用的遇水膨胀止水条应具有缓胀性能,其7天内的膨胀率应不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且遇水膨胀止水条应牢固并准确可靠地安装于缝表面孔内或预留槽内。
对于梁及基础,根据现场实际断面条件可适当留一企口缝,板可优先考虑留直缝或斜缝。
九、后浇带的留置时间不符合规范要求及改进
为使混凝土充分凝固,后浇带浇筑后,通常需要对其进行28天的养护。
对于沉降观测后浇带,要严格等到砼主体结构全部灌浆完成合格后,根据现场沉降观测结果记录,经相关设计审批单位验收确认同意后方准可浇筑。
对于收缩的后浇带,要争取等到两侧的混凝土都达到了60天龄期之后再去进行浇筑。当然,也要根据当时的天气温度变化来定。
十、后期施工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低及优化
通常主体工程施工结束,后浇带不能及时浇筑,劳务人员急于疏散,转移到下一个施工项目。等具备浇筑时技术力量强的作业人员又回不来,于是部分项目则用力工代替,且趋于后期项目管理松散,未能按照正常的工艺流程作业,无论是支模、还是浇筑混凝土等从真正意义上都不能够保证其质量。
面对后期施工人员专业素质低下的问题,有关单位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组织多元化的培训活动,以全面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首先,需要全面了解后浇带施工的要点,并结合以往的工程作业,就这一技术工艺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在明确具体工程建设要求的前提下,组织多元而丰富的培训活动。向施工人员渗透正确的后浇带施工作业理念,并就整个施工作业流程以及需要掌握的技术要点加以明确。加强施工人员技术上的指导,让其在整个后浇带操作施工的过程中表现更加规范,在降低失误的前提下,能够保证整个后浇带施工建设的质量。
不仅如此,在面对施工人员素质低下问题时,有关单位需要从具体的考核与监督层面着手加强执行力度,还需要在施工人员队伍的建设上,合理构建完善性的管理机制。要根据工程的质量建设标准合理设置考核体制,针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态度、技能以及所展现的职业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考核。以便可以及时发现其在操作中所存在的不良表现,然后再明确掌握问题诱因的前提下,从理论和技术层面着手进行多元化的指导。而且,针对整个后浇带的施工作业环境进行全方位监督,以便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在管理职能有效发挥的前提下,对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科学调度,组织其及时的应对风险。以保证所构建的施工作业环境更加安全,也能够驱动后浇带施工作业实现高品质完成。
结论:以上仅仅是当前我们施工单位在设计施工方案中最为常见出现的一些建筑质量通病,正是由于因为后浇带构造的这种特殊性与房屋主体结构设计不能做到同步完成施工,存在有一定程度的时间间隔,施工管理单位也忙于追上进度、赶工期,施工执行中施工人员往往会抓大放小,避重就轻,对那些类似于后浇带设计一样重要的一些建筑微小施工细节都未能引起业主足够的重视,未提前编制出专项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后期忽视施工,专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从而给结构埋下了永久的隐患。为此,后浇带的规范施工管理不容忽视。应保证严格并按照施工图设计标准或设计规范和要求安全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志阳.房建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分析[J].北方建筑,2022,7(03):55-58.
[2]张国才,普传华.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J].房地产世界,2022(11):138-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