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期刊: 世界·教育前沿 DOI: PDF下载

汪浚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410205

摘要

目前,我国的土地经营呈现出行政化、市场化、程序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这说明我国的土地经营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过程中,对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出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实验,这不仅是对理论课的继续和推进,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科研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开剖析,并从高校该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具体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几个角度,探讨如何将科研教学课程进行整合,并对如何提升科研教学质量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希望能够推动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实践教学;土地资源管理;改革

正文


在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主要平台,在人才的培育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配合,互相依托,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并且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主要方式和方法。在实践教学中,要把研究性的教育思想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出研究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既要注意到传统的实践性教育中所重视的职业技能,又要注意到理论与实际相融合的能力的培训,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自学与研究能力的培训[1]。目前,我国各地的大学都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着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方式进行着深入的改革,这给学生的专业教育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此外,知识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一大发展态势,分析了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领域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本科实践性课程的设想。

1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1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土地资源管理主要包括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这两个部分。土地基础教学的实践时间为第二个学期,是大学生在学习完了土地资源学、地质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诸多理论课程之后,在“秭归实训”中心开展的一项综合实训实践任务。主要由两大板块组成:校园板块和实践基地板块。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对实地地质地貌、土壤以及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其综合素养,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在大学三个学期里,学生在完成了基本课程和大多数专业课程之后,开始了一项实践性的课程。这就需要学生把他们所学习到的关于土地资源管理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同他们在实习区域和研究课题的具体工作联系起来,让他们对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基本方法有更多的认识,并使他们能够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有更多的实践经验。

1.2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不足。在理论性的教育中,主要是以文字叙述为主要内容,而不能将现实中的问题清晰地表现出来,因此不能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对有关内容的了解。其次,各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缺乏有效的衔接。不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自己的科研与发展需要为依据,分别开设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以及专业选修课,虽然这些课都具有各自的特色,但是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好,破坏了学科研究的整体与连续性,从而造成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最后,该专业的专业特色没有体现出来,跨学科的构建相对薄弱。在缺乏地质学科知识的情况下,将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和较为深厚的3 S技术与实践课程相结合[3]。同时,高校的专业发展也比较单一化,跨学科的构建也比较薄弱。此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教育体制注重的是理论讲解,注重的是方法和认识,但是因为受到了教育条件的制约,导致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缺少了启发。因此,在教育中,主要采用了“授课-认知-证实”的方式,缺少了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也缺少了对创造性思维的引导。

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2.1提高学生专业适宜性和管控能力

为了强化大学的入门教育,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为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性,需要设置一门学科的前沿课,并与土地科学的发展动向和研究的最新进展相联系,在教室中进行研讨,并在讲授中进行交流,使同学们能够对土地资源的相关概念与基本属性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并且能够对土地科学的主要内容、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的方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门课是一门指导类的课程,目的在于使大学的学生对这门学科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4]。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加深对地学相关基本理论的理解,为今后地学方向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基于工科背景的“一张图”实践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一种以“一张图”为主要内容,通过数据采集和规划等,将土地类型调查和地质旅游等诸多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系统的土地资源管理课程体系。其优势在于:将国土资源管理的专业工作与其他专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满足了社会对国土资源管理人才的需要。将多个学科之间的理论研究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体系进行有效地衔接,从而使大学基础课的设计更加科学。这对学生更系统地对专业技术展开全方位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与业务工作实际相结合,从而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最终真正提升他们的实践效果。

2.3优化实践教学手段

将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紧密地联系起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式教学方式。例如:项目教学法和课程成绩评价参照业绩评价。在运用任务导向的方法中,任务的设计、任务的分解以及任务的实施都是在小组中进行的。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团队合作,找到问题所在,并对其进行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到了一个辅助性的作用,起到了全面的配合与技术的调控作用[5]。采用了课题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激励,让他们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在研究团队中承担了一些基本的工作,让他们对理论技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运用,同时还可以对他们进行顶岗实践,对他们的实际操作进行磨练,并逐渐对他们的职业兴趣与科研兴趣产生浓厚的影响[6]。此外,对课程的分数评定方法进行优化,以绩效考核为参照,提高实践教学的分数所占的比重,以此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还可以对他们的工作能力进行锻炼,从而将他们的工作能力也得到提高,这样就可以将更适合于土地资源管理实践的学生们培养出来。

2.4强化教学组织与管理

首先,进行课程的整体性准备,将课程内容进行细化。在教学中,通过“一堂一课”的形式,把教学内容与主干课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新、旧老师进行合理的配对,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7]。其次,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要目的;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环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中,需要以学校实地实习基地为核心,对实践专业知识进行要领方面的指导,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与科研成果和地方需求相结合,对实践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以此来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健全,对教学仪器设备进行更新,对薄弱环节进行补足,从而在实地教学实习与毕业生产实践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理论教学内容单一,缺少了对实践操作的针对性;各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强;本课程的学科优势没有被充分体现出来,而交叉学科的建设也相对薄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实践的教学方式,旨在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对实践方法的改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在实践中,把课堂讲授与实地考察有机地联系起来,巩固并丰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野外考察、采集数据、测量数据及实验室分析数据,初步掌握了土壤勘测的技术与手段。除此之外,在进行自我学习以及完成课堂论文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对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有更深的了解,培养他们自己的独立工作以及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傅建春,王锐,李明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20(12):43-45.

[2]徐枫,王占岐,朱江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探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04):92-97.

[3]孙仲秀,段斯译,韩春兰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新通信,2020,22(06):170-171.

[4]樊骋.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居业,2020(02):138+140.

[5]段雯晓.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智库时代,2019(38):138+140.

[6]李强,王弘月,王子鑫.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8,5(19):114-116.

[7]鲁春阳,文枫,王锦峰等.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05):278-28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