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学与社会联系——实践与反思
摘要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
正文
引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综合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扇通向社会、历史和人性的窗户。文学与社会联系密切,通过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反思社会现实,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本论文将探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与社会联系的实践和反思。
一、文学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性
(一)了解社会现实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与社会联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为实现这一关键目标,教师可以精心选择包含丰富社会元素的文学作品,例如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或社会问题的作品。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这有助于学生将文学作品置于社会历史的背景中,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学生还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对个体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中的权力、阶级、道德等因素。课堂讨论和写作任务则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理解的有效手段,通过讨论文学作品中的社会主题、冲突和价值观,学生可以深入思考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1]。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
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复杂的人物关系、道德抉择和社会冲突,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正是通过分析和解读这些复杂情境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动机、行为的后果以及社会背景对故事的影响。学生需要分析角色的行为和言辞,理解他们的动机和内心挣扎,从而形成批判性的观点。这种分析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在面对复杂情境时的批判性思考技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挑战作品中的道德观念,探讨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任务,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分享不同的看法,从而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边界[2]。培养批判性思维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还将这一能力扩展到他们的生活和社会参与中。他们将更有能力分析复杂的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并为社会提出建设性的观点。
(三)培养社会责任感
通过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中的不平等、不公正和社会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举例来说,当教师选择了一部关于社会不公或人权问题的文学作品时,如《种地的人》(The Grapes of Wrath)这本关于大萧条时期的小说,学生将会被引导去认识社会问题:通过阅读小说,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农民工人的生活困境和社会不公。这有助于唤起他们对贫困、不平等和社会不公的认识。文学作品常常能够触发情感共鸣,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角色的挣扎和苦难。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从而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帮助那些面临类似问题的人。通过课堂讨论和项目任务,学生可以探讨如何采取积极的社会行动来解决问题。这可以包括参与志愿活动、筹款支持慈善机构,或者亲自了解并分享社会问题。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全面地理解社会,还能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改善的愿望和行动,使他们成为有意义的社会成员。
二、实际案例——以余华《活着》为例
第一,社会历史背景介绍。在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图表、图片或简短的历史背景讲解,让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一个基本了解。第二,人物角色与社会变迁。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福贵和他的家人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变化。学生可以讨论他们从繁荣到贫困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背后的社会原因。第三,社会阶层和家庭地位。通过分析福贵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变化,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社会阶层的存在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他们可以思考这些差异对个体命运的影响。第四,人性与道德抉择。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福贵在困境中所作出的各种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的人性因素。学生可以讨论其中的道德困境,以及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塑造。第五,课堂讨论和写作任务。安排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小说中情节和角色的理解和看法。同时,可以布置写作任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探讨小说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以及其中涵盖的社会议题。
通过这些具体方法,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活着》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种联系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文学阅读经验,也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三、实践与反思
(一)教材选择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至关重要。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教学目标来选择文学作品。同时,也要考虑文学作品与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例如,可以选择具有时代背景的文学作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历史。
(二)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元素。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任务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社会意义。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跨学科教学
文学与社会联系可以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创造跨学科的教学体验。例如,在阅读一部关于环境问题的小说时,可以与科学教师合作,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环境主题。
结束语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学与社会联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然而,教师需要精心选择教材,引导学生思考以及进行跨学科教学不断反思教学效果,以确保这一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只有通过不懈地努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力,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凤英.刍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中学语文,2023(05):20-22+47.
[2] 程茗.厚植家国情怀 培养社会责任——高中语文“抗疫时事”项目式学习实践方案[J].教学考试,2022(46):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