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吴彩萍

江门中港英文学校 529000

摘要

思维导图这一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思维导图能够将琐碎的、零散的知识内容,通过有规律清晰化的方式联系整合到一起,在知识与知识之间形成一个通道,以求得知识记忆的最大化保留。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思维导图逐步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当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涉及知识点内容众多,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知识点,形成更为清晰的学习思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思维导图的加持下,借助生动的连接符,将文章内容串联到一起,使得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语文知识网络,与此同时不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切实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思维导图 语文阅读 应用策略

正文


引言:一直以来小学语文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课堂中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很少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课堂中学生被动接受语文知识,自然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能够带给学生全新的课堂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兴趣。本篇文章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发,对思维导图的应用展开相关分析,并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提出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可行性分析

在我国新课标当中,对小学阶段学生识字量与阅读量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如若学生依旧选用传统机械化的方式学习,课堂中被动化接受知识,必然会给自身不断增加学习压力。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文章,还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拓宽识字量,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字词蕴含的魅力,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角度来看,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心智、思维发展的初期阶段,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学生审美情趣逐步养成,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使得学生得到新课标学习要求。与此同时还能够做到课内外知识的有效融合,拓展学生学习视野,优化课堂导学,学生在绘图、识图与用图过程中,真正感悟语文阅读的魅力。

从理论角度来看,思维导图的应用响应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基本要求,实现了小学语文阅读创新化教学。首先语文作为小学教学重要学科之一,肩负着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应当致力于构建开放、多元、活力的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实现新时代小学教育新发展。多年前已经证实思维导图对人脑发育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思维导图发展也有相应的科学理论支撑,他的有效应用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从实践角度来看,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尚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面对事物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传统课堂教学制约了学生的天性,而思维导图通过构建性、整个性的结构,借助多元丰富的线条,为学生搭建了语文自主阅读的支架,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使得学生阅读不再依赖于参考资料,给予了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

思维导图通过对阅读中关键词语的深入挖掘,不断发散学生思维,使得学生在层层深入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后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选入到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十分的经典,具有丰富内涵,思维导图的加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对抽象化的知识内容,思维导图能够更加清晰的展现出来。尤其面对篇幅较长的阅读文章时,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很难从中把握文章脉络,读完一脸迷茫,不知文章重点。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就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做到边阅读边做标记,将文章有条理性的划分成几块内容,逐一进行理解。阅读完成后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清晰的阅读知识脉络,沿着脉络出来就能够更好的分析理解文章主旨。

(二)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导图就像是人的大脑一般,从一个中心向四周发散出无数的分支,就好比我国的汉字,虽然每个汉字都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它们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汉字的结构、偏旁部首等等,通过汉字的结构,就能够大致理解汉字的汉字,对汉字含义用途进行不断的补充分析,在每一分支当中,不断深入挖掘其内涵,实现语文知识的深入探索。在此过程中就十分考验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逐步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思考,面对思维导图拥有了独到的见解,从而在不断深入探索过程中,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学习主观能动性。

(三)有利于增强小学生语文知识整体认知能力

思维导图能够通过块状的形式展现特定的语文知识内容,节点清晰,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得学生建立整体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不再是碎片化的进行学习,而是带着整体观念阅读文章,做到全面理解阅读文章内容。与此同时思维导图能够将琐碎、零散的知识汇聚到一起,并且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效提升学生整体认知能力。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策略

(一)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前预习阶段

以往完成一堂课程语文教学后,后续课程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都会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绝大多数教师会给学生直接指定预习内容,主要是要让学生对阅读文章有所理解,但是就现实情况而言,预习任务只有自律性较高的学生完成,存在部分学生敷衍了事,起不到很好的预习作用。预习是为了让学生们理清重难点内容,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听课,而不是随意敷衍了事,如若学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预习当中,会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质量。针对于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为同学们设计相应的阅读预习内容。

例如,带领学生学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一课程相关知识内容时,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制定思维导图模版,学生能够根据教师设计的思维导图模版,不断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如若预习阶段不认真阅读,那么就无法完成思维导图,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下面分支主要分为三个内容,第一块内容为文章重难点字词,学生通过阅读找出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字词,与此同时遇到难以理解的字词也可以填写到思维导图上。第二块内容为“巴掌”,通过阅读想一想题目中的巴掌是什么意思,用手中的笔画出文章中含有巴掌的语句。第三块内容为主旨大意,请同学们用几句话概括一下文章内容。这三块内容十分适合学生预习,其目的不是让学生在预习中真正搞懂这三个问题,而是在其帮助下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并填写出自己的想法,到后续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教学也会在预习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实现层层深入。

(二)借助思维导图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小学阶段学生各项技能都处于培养提升阶段,教师课堂教学要关注到到每一位学生,给予全体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面对重难点学习内容,分清主次,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借助思维导图就能够更好的划分层次,教师可以运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图案进行知识内容的区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文章逻辑关系。

例如,带领学生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文章相关知识内容时,在这一篇文章当中,学生要感受白求恩大夫对待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态度,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崇高致敬。由于这一历史事件距离学生有一段的距离,学生阅读时很难投入情感,此时就需要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层层深入,真正投入到阅读文章当中去。教师可以从文章三次环境描写出发,思维导图支线教师写到环境二字,环境后又分为三个分支,那么文章中分别怎样描写三次环境呢,这就需要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这三次环境描写十分重要,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当时紧张的战斗形式,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爆炸范围也越来越大,学生阅读时情绪也愈发的紧张,犹如身临其境。这样一个问题就带领学生更好的深入到文章当中。随后思维导图支线任务为理解白求恩大夫与师卫生部长的两次对话,理解对话当中的深层含义,尤其是在第二次对话当中有三层含义,白求恩强调自己不能离开手术台,自己也是一名战士,可以看出白求恩将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战士,坚守岗位坚守阵地,这样一来同学们就能够理解白求恩为何不离开手术台,学生敬畏之心油然而起。有了思维导图清晰化的引导,学生紧紧跟随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层层深入到阅读文章当中去。

(三)借助思维导图实现自主阅读

一直以来在语文阅读当中自主学习都占据有重要地位,学生个人阅读感悟,是任何人讲解都代替不了的,因此在新时代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时借助思维导图予以三年级学生一定的引导,使得学生拥有正确的阅读方向。思维导图就像是绘制知识树一样,阅读中涉及到文章初步解读、深入理解、思考探究等内容,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文章主题内容出发,从纸张的最中心开始绘制,逐步向外延伸扩散,切实有效提升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

例如,带领学生学习《花的学校》这一文章相关知识内容时,相较于其他文章而言,此篇文章十分适合学生自主阅读,这一文章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文章内容容易理解。学生初期自主阅读阶段,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共同合作完成一幅思维导图,如此一来既降低的学生自主学习难度,又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在小组阅读过程中,同学们就要共同协商制定思维导图绘制方式,是从中心向四周延伸,还是由主题不断向右延伸,每位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商定完成后,各组学生正式展开阅读,班级中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一张思维导图无法将所有人的想法都填充上去,这时就需要展开分析讨论,在小组中规避掉错误的想法,在思想碰撞出迸发出新的火花。后续由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可以逐步转换为学生自主绘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选择性的调整教学方案。

(四)借助思维导图开展课后总结

课堂总结是一堂课程后,又或者是完成一个阶段教学后所开展的活动。为了更好的唤醒学生记忆,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从而更为高效的展开系统化学习。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尚小,知识积累薄弱,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语文知识内容掌握并不理想。语文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积累,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复习,能够更为清晰的查阅知识内容,同时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内容。

例如,带领学生完成一个单元学习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知识内容,让知识脉络更加的清晰。如学习完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后,思维导图课题为“第二单元复习”,并处于中心位置,左侧为“古诗三首,”右侧为《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等文章。在每一篇阅读文章当中都包含有生字词,复习时就可以将其呈现到思维导图当中,后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绘制。学生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就是不断唤醒知识内容的过程,绘制完成后学生就能够得到一个系统完善的思维导图,后续遇到问题,学生只需打开思维导图,就能够从中获得答案。起到了很好的巩固提升作用,学生笔记是清晰的有逻辑的,不再是传统课堂中随意乱画,而是从所学内容出发,将所学知识按照相关逻辑总结归纳到一起,使得自身学习思路更加清晰,真正起到巩固提升的作用。

结束语:总而言之,思维导图是学生语文阅读过程中大脑活动具像化的体现,阅读过程中学生随时能够手工绘制,更加便捷,同时也可以运用不同颜色的线条,理清重难点内容。无论是阅读课前预习阶段,还是课堂自主学习、教师讲解部分,都能够有效应用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阶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清文章内容,课堂自主学习阶段思维导图能够予以学生清晰的学习方向,教师讲解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使得讲解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最后完成阅读学习后,思维导图还能够运用到课后总结阶段,起到更好的巩固作用,帮助学生加固语文知识网络,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孝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J].智力,2023(22):60-63.

[2]游贵阳.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模式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3(14):204-206.

[3]杨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文科爱好者,2023(03):182-184.

[4]管琳夷.探究思维导图提效小学语文课文理解的方法[J].华夏教师,2023(18):17-19.

[5]王甜.基于学科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06):197-19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