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法在黄草编织教学中的运用——以“杯垫的编织”为例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佳玲

上海市浦东新区实习学校 上海 浦东新区 201201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黄草编织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并弘扬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在高二的农村社会实践中开展了多年传承教学。黄草编织传统的教学法是通过视频慢速播放,放大细节,加上语言讲解,实现近似于师徒间面对面示范和讲解,学生观察-摹仿-实践操作,这样的教学法往往对学生“思”的维度和学生的学科素养关注较少,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素养的培育。在探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中,教育教学停留在“学”“做”的层面已经不够了,需要将“学”“做”“思”三者有机融合起来,不断升级引导到“深度思考”的层面。“探究式教学是针对灌输式教学提出来的,又称‘发现法’” [1] ;“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目的是发展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多种才能,形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探究教学中重要的是学生有机会动脑思考,学会思维技能。” [2]。因此,在草编课程引入探究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必然要求。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究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学习是一种意义构建的活动,意义构建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探究。[3]为此,把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黄草编织课堂也是提高学习成效的有效做法,有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以黄草编织——杯垫的制作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教学之中。

一、从情境中引入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条件是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以高昂的热情投入探究学习中。黄草编织手工艺发源于上海嘉定区,因“编织技艺精湛、图案精美、实用性强”而闻名遐迩。在教学中首先运用多媒体将播放一段被称为“嘉定一绝”的黄草编织工艺展示视频,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视频中呈现出黄草编织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编织的兴趣和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接着,以项目引领的方式,聚焦黄草杯垫,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导入课的内容——杯垫的编织。

设计意图:了解传统黄草编织的文化及工艺,展示杯垫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对黄草编织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创作。

二、在信息交流中进入探究

课前,让学生收集黄草编织的历史及发展、黄草的栽培及收割、黄草工艺品加工流程及编织方法等相关知识资料信息,并以小组分享及交流。交流中,学生了解了黄草编织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辉煌成就,增强文化自信;知道了黄草编织的工艺流程:去苋(将晒干的黄草顶部的花苋剪去)——开辟(将较粗的茎杆劈开,使其黄草茎杆变成2---4mm的细茎,作为编织的原材料)——染色(对开辟好的黄草原材料进行染色,再用清水漂洗,随后晒干备用)——模具(按照形状,模具主要分为拖鞋模,茶杯模,提包模,果盒模等)——编织,并懂得了黄草编织的基本步骤——起底,装模,编面,结口,缝边,装配件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通过课堂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了解黄草编织的历史,增强文化自信;了解黄草编织的用料、工艺流程、基本编织方法等基本知识,为进入编织实操奠定基础。 

三、在实践中推动探究

接下来进入实践操作——编织。课堂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通过 “做—思—学”的方式,以发现问题—合作交流—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不断尝试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

(一)杯垫编织起头——初探手艺

实践操作台上提前准备好黄草编织用料和任务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并尝试用黄草进行“点—线—面”的编织。如图(1)各种起头编织

QQ图片20240124164452.png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和尝试,将黄草编织出不同的作品——有直接排列的、有双线成团捆绑的、有单线成团捆绑的……随着编织的继续进行,各小组遇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这时教师趁势告知学生,把编织中碰到的问题记录在任务单上。一段时间后,让学生以交流的形式,对编织中的问题进行罗列,这时教师不是直接演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进行探究,提出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方法)。并提示学生注意黄草如何交叠、分组?手法上如何改变?让学生在思中做,做中思,做思融合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掌握技巧的同学就会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这样又起到了互帮互学的作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通过点拨、启发以及示范(根据学生个体需要),让学生再一次尝试杯垫编织的起头方法——传统“扎心”法。如图(2)杯垫起头的传统编织方法。

图片1.png 

图(2)杯垫起头的传统编织方法

设计意图:教育家张楚廷说:“教育的最高使命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材是静态的,学生是鲜活的、是有思想的,充分发挥他们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全身心投入动手实践学习中。

(二)编织、添纬——探究技艺

在学习了起头方法之后,让学生们继续编织,当编织到一定程度时,作品初见雏形,如下图(3)所示:

QQ图片20240124164510.png

学生在小组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讨论、交流。比如空隙大、不平整、形状不规则、松散……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记录在任务单上,让学生去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有的学生说绕得太松了,有的学生说纬线粗糙不美观,有的学生说经线间隔太大等等,这时教师再趁势引导,让学生探究——松的可不可以拉拉紧?纬线粗糙的可否在编的过程中捻捻圆?经线间隔太大可否添加经线?等等。同时也让编织得较好的学生,介绍自己在编织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并演示其技法。

当编织过程中会遇到纬线越来越短,这时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探究“添纬的方法”。如图(4)添纬方法

QQ图片20240124164521.png 

                          图(4)添纬方法

设计意图: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获取信息、修改方案、吸取他人经验的过程。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探究、再实践等方法(方式),知道知识和技能是在不断探究和实践中获得。

(三)结口收尾——深究工艺

编织到最后,作品要进行收边结口。俗话说“编筐织篓,重在收口”,这充分说明了结口收尾在编织工艺中的重要性,收口处头绪较多,难度大,往往影响着作品最后的牢固度、美观度。所以如何做好最后的收口,往往关系着一件作品的工艺水平。

如何做好收口呢?此时教师让学生尝试讨论,身边(生活中)的编织的收边收口例子,并对自己的杯垫作品进行收边收口操作尝试,把遇到的问题记录在任务单上,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记录的问题,共同探究、归纳、总结。由于杯垫收口工序比较复杂,如图(5)(a)在杯垫的任意点将第一根经间隔两根经由后绕到前面。(b)第二根经同样间隔两根经由后面绕到前面。(c)将第一根经绕到后面,第三根、第四根依次类推。(d)将杯垫翻过来,把每根经拉紧并修剪齐整,经留0.5厘米左右。

QQ图片20240124164534.png

                      

图(5) 结口收尾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尝试中探究,老师在经验中总结,找到适合于黄草编织的收口收尾的解决方法。

四、从非遗作品赏析中,升华探究

当学生看着自己的作品——从一根根的黄草变成一个个漂亮的杯垫,学生们的积极性、自信心和成就感得到了升华。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是否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创作成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的作品教师再一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从平整度、牢固度、美观度等方面,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进与优化,并记录在任务单上。

教师通过展示非遗编织工艺品实物,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对其进行观察、比较、辨析、思考,黄草编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殊的技艺的精妙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作品中,找到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强学生们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探究式教学在“黄草编织”课堂中,不仅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给师生们带来了新的活力。学生们从过程中获得新知和发展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亲身经历中获得新的技能体验;从收集信息和合作交流中,发展思维;从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中提升自我。老师们让学生们在体验、探究、合作的课堂中不断创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寿光,高中物理课堂探究的艺术[M]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姚忠根.指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J].基础教育课程,2023(19):40-4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