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设”“搬”“导”“享”“延” ——关于推动中职学生积累性阅读的尝试
摘要
关键词
中职语文;积累性阅读;方法尝试
正文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交流、传承和积累文化的工具,又是一种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文化。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将知识内化、吸收的过程,此期间积累性阅读是非常必要的。积累性阅读符合课标的要求,同时也符合提升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所以开展积累性阅读活动既是必要亦是重要。但就目前来看,中职学校以技能就业或高职高考为中心的教育,中职学生积累性阅读形势不容乐观。此外,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快餐式的、浅层的、碎片化的阅读以及充斥网络媒体的娱乐八卦等也占据了中职学生阅读的主要阵地,对中职学生的积累性阅读的品质产生了巨大的危害。针对中职学生积累性阅读存在的问题,在探索这些问题的成因后,本人对推动中职学生积累性阅读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造
所谓“造”,就是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致、兴趣。
中职学生基础往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更不能静心专注于阅读,家长对学生的引导与监管也比较缺失。本人曾对所教班级的54个学生进行过有关阅读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54个学生中喜欢阅读的仅13.7%,每天阅读时长在30分钟-1小时只有11.1%,59.2%的学生只是偶尔看看书,57.4%的家长对学生的阅读放任自流。欧文曾说“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所以,为学生创设一个从学校到家庭的良好的读书环境,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氛围中,是推动中职学生积累性阅读的重要条件。
1、打造在校阅读大环境。
首先,作为中职语文老师的我们应当高瞻远瞩,立足中职学生长远的发展,树立符合时代趋势的大语文观,重视中职学生课外阅读活动。为了推进中职学生的积累性阅读,本人和学校教务处进行了良好沟通,要把课外阅读纳入到教学工作计划和文化建设规划中,并利用升旗演讲、学校广播室、校园宣传标语等大力倡导开展积累性阅读活动,同时搭建相应平台给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其次,适当给学生减负以增加学生课后阅读时间。如适当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量,让学生每天能保障30分钟到1小时的阅读时间。再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图书室有大量的优秀书目,通过广播室及我们语文老师对图书室新书、好书的宣传以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到图书室借书阅读或每天在学校图书室的开放时间到图书室阅读。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良好的阅读环境犹如作战中的粮草,借助学校多方力量,合力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方能保障中职学生积累性阅读的顺利进行。
2、打造家庭阅读环境。
家是中职生积累性阅读的另一重要场所。为推动积累性阅读的进行,本人通过家长会及微信群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向家长阐明了积累性阅读对学生的深远意义。并动员家长做好了几点工作:一是从家长自身做起,闲暇时放下手机,多与孩子一起看书;二是重视孩子的阅读,做好孩子阅读的引导与监管工作;三是设立书房或家庭图书架,根据学生的特点订阅一些相关的报刊杂志和优秀书目,让孩子周末或节、假日随时有书可读。当我们有意识地用读书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便会在良好的阅读坏境中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设
“设”是创设之意,指结合我校校情、学情,做好三年阅读的整体规划、创设好每个学期段的阅读任务群并推荐相关阅读篇目。
本人曾大胆尝试对所带班级学生三年的阅读进行系统规划:第一年重在“读”,倾向于趣味性、文学性,让学生在“畅读”的海洋里大量阅读;第二年则是“读研参半”兼顾文学性与思辨性,让学生既有“畅读”的快感又有“难啃”的体验。第三年重在“研”强调专题的研读,让学生养成长期潜心阅读与思辨以“深挖”的好习惯。在担任二年级中职学生的语文课时,针对二年级中职生的理解能力、阅读积累量及身心特点,在二年级上学期,创设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四个阅读任务群,并推荐了一些相关的阅读篇目供学生参选,如: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沈从文《边城》、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大仲马《基督山伯爵》、狄更斯《双城记》;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王国维《红楼梦评论》、霍金《时间简史》、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等。任务群的创设和具体书目的推荐,避免了学生于浩浩书海何去何从的迷茫感,让学生有方向有书选。为了保障学生有书可读,我把阅读的推荐书单提供给学校图书室,由学校图书室适当选购,以确保每本书可以借阅。几年的尝试收获匪浅,积累性阅读的有效开展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纵深了学生的思维,更为他们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搬
“搬”是指把积累性阅读搬进课堂,让积累性阅读入住语文课。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陶行知先生亦如是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把积累性阅读搬进课堂,搬进课堂干什么,本人也进行了一番尝试。本人尝试开设双周两节的阅读课,首选明确阅读书目要来自课外,可以是老师推荐的也可以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同时对这两节阅读课作了明确分工,第一节重在“读”,主要任务是直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原意,理解文本完整的内容,第二节重在“研”,在读懂文意的基础,完成对文本的鉴赏、评价或质疑等。第二节阅读课形式较多,可“写”、可“享”亦可“辩”。比如二年级上学期,我把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搬进课堂且安排了两节课,第一节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同时引导学生精读了凸显主人公卡西莫多人物形象的章节,第二节课开设了“专题讲坛——卡西莫多的美与丑”,模仿“百家讲台”的形式,让学生登台表达,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以原著为依据,摆事实、讲道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读”到“研”,“读”是“研”的先声,而“研”是“读”的深入,“读”与“研”的结合共同构成阅读的完整过程。
(四)导
“导”有两层含义,一是给予学生阅读和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指导,二是做好学生的阅读心理辅导。
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本人主要是学生的第一学年上学期进行的。这个时期好大一部分学生的阅读习惯还未养成阅读能力还处于薄弱阶段,若是一味“放羊式”,任由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久而久之还会消磨学生阅读的激情。所以,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对于《红楼梦》《平凡的世界》这些篇幅长的书籍,本人会让学生先在网上查阅有关书本的导读,让学生对书本有个宏观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在梳理纲要、理清脉络的基础上,逐章逐节的泛读并选择精彩篇章细读。对于篇章比较短小的书本,如契诃夫的《套中人》本人会让学生全篇精读,并作出鉴赏式的批注。而对于《现代文学作品集》这类书籍,书本选择了现代许多作家不同体裁的诸多作品,本人会让学生进行选读,选读自己喜欢的作家或是每个作家不同体裁的代表性作品精读。
中职学生重技术轻基础科目,就业压力常常会牵引着学生专注于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因而特别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为此,本人会告诉学生读书贵在坚持的道理,适当降低学生的阅读量,由一、二年级两周阅读一本书调整为一个月阅读一本,且常和学生共读并一起分享阅读心得。共读与分享,架起了师生间沟通的桥梁,使本人与学生的关系日益密切,而学生因亲其师自是会信其道、践其行。
(五)享
至于“享”,是指共享和分享,其内容包括阅读方法、阅读收获等。
共享和分享是一件愉悦的事,也是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平台,能有效地激励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激情。本人在借鉴其他学校老师的成功做法后,也多举并措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了“享读”活动。如 “名家讲坛”“名著论坛”“时文点评”“走近经典 朗诵比赛”“传承经典 书法比赛” “名作剧演”“读后感佳作栏”等等。“名家讲坛”重在“讲”,是让学生登台开坛讲义,可谈读书经验、读书心得,也可就自己熟悉或热衷的某一作品展开点评书中人物、点评作品的艺术特色或是点评其思想意义等;“名著论坛”重在“论辩”,因而本人常鼓励学生开辟对抗赛、辩论赛并设置“最佳辩手”“最佳口才”“最佳创新思维”“最佳思辨”等奖以激励学生参与的兴趣;“时文点评”自是重在“评”,本人每周会给学生3个时事热点,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写时评,表达自己对时事热点的看法;“名作剧演”锻炼的是学生改编与表演等的能力,让学生把作品中的某些情节或篇章改编成剧本并登台表演;“读后感佳作栏”用于张贴学生的读后感,一周换一批,《我眼中的林黛玉》《活着不易 且行且珍惜》《卡西莫多的美与丑》……一篇篇的佳作令本人惊喜不断,学生由最初的怕写变成了喜写爱写,这一切都得益于积累性阅读,一本本的经典名作或时文杂志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磨砺了学生的思想、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更成了学生享用不尽、取之不竭的写作活水……
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发挥了学生的榜样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自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向更宽更广的书海漫步。
(六)延
延,顾名思义就是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横向、纵向或整合性的拓展延伸的阅读,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
围绕作品,横向拓展进行同一题材、同一主题作品的增量阅读,可丰富学生对这一题材作品的理解。比如学生阅读完冯德英的《苦菜花》,本人便推荐了另外几篇与《苦菜花》相同题材的国内外的红色革命专著如曲波的《林海雪原》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让学生理解革命的艰辛的同时,受到革命者甘抛头颅洒热血的博大情怀的熏染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学生读完了郭久麟《袁隆平传》兴致甚为激昂,深受袁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吃苦耐劳、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等高尚人格与精神风范感染,本人又向学生推荐了中国原子能的开拓者钱三强、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邓稼先、心系祖国为中国火箭和导弹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等人的书单,引导学生进行同一主题的作品延读。透过拓展阅读学生深挖了“袁隆平”们的社会意义,对科学及爱国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
围绕作者,纵向挖掘,进行专题阅读,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可联系作者的心理历程、思想倾向进行纵向延读。读了《边城》,本人向学生推荐了阅读有关“沈从文”本人的作品,让学生对沈从文的成长经历、思想性格、文章风格等更全面了解,以加深对沈从文作品的解读。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曾说“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民族,肯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则肯定蕴蓄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持久的积累性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是关乎国家与民族的盛事。所以,在整个中职语文教学中,阅读才是核心阵地,而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重视课堂阅读教学,还要积极推动学生持久的积累性阅读,让学生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汲取营养,滋养心灵,丰盈精神世界,为自己的人生大厦夯实根基。
参考文献
[1]《不负年华不负君——推动整本书阅读应该核心把握的三个维度与六个问题》连中国《语文教学通讯》[J]2018(03):18-20.
[2] 《与阅读同行,与经典相伴——高中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实施策略》卢向琼《语文月刊》[H]2018(06):55-58.
[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徐湘云,席颉龙,温莉艳,柳杰,吴飞《学周刊》[J]2018(24):149-150.
[4]《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析》吴菊珍《中学课程资源》[J]2019(09):11-12.
[5]《浅议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高平《课程教育研究》[J]2019(27):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