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育人现状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资政育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正文
该论文是2023年度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研究,课题编号(QSX2023—18JL)的阶段性成果;齐齐哈尔医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思政格局下医学生文化育人路径构建研究》(QYSKL2022-05ZX)阶段性成果;2023年度齐齐哈尔医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优化路径研究(QYSKL2023-03ZX)阶段性成果。
一、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价值
劳模文化是党领导和紧紧依靠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劳动模范用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引领着广大劳动者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之中。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涌现了马恒昌、孙连海、马兵、刘丽、刘伯鸣等家喻户晓的劳动模范。这与老工业基地特有的“勤劳、担当、朴实”的“黑土地”文化相融合,是劳动模范不断涌现的现实基础,更是龙江劳模文化的精神生产规律的逻辑支撑。这是当前我们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最重要的资源,老工业基地的劳模文化作为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被充分挖掘和弘扬。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老工业基地的广大劳动者,始终忘我劳动、砥砺奋进。在革命战争年代,马恒昌小组为支援战争,大力弘扬“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马恒昌小组精神,向全国班组和工人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搞生产革新,开创了中国工运史上“劳动竞赛”“民主管理”“技术革新”的先河。正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劳动者,奠定了中国工业的基础,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北车集团齐齐哈尔铁路车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人孙连海、齐齐哈尔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大国工匠刘伯鸣、通用集团齐二机床厂马兵等新型劳模群体,以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的担当精神,以甘为事业“舍小家、为大家”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以努力提高生产质量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创新精神,诠释着新时代劳动的价值和劳模文化的新发展。
劳模文化是由劳动模范这一集合体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和道德规范等品格,这些品格代表着东北地区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念,构成了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本价值遵循,推动劳模文化的传承创新,有助于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部署。另外,劳动模范的带动作用能够为推动东北经济转型升级集聚新动力。激发劳模文化影响力的主体是劳动模范,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不仅是关键性技术的开拓者,推动各项任务顺利进行,而且与一般职工相比,他们的坚定信念和高尚修养,使得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搏击者,更加愿意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所创造的经济、社会效益要远远高于普通员工。
新时代新使命呼唤劳模精神,构建劳模文化。新时代呼唤的不仅是技艺超群的技术能手、职业先锋,更是广大劳动者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的劳模精神汇聚,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弘扬劳模精神的独特价值还在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转型、发力创新,把助力东北振兴和鹤城振兴发展作为使命担当。研究梳理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模范群体和劳模文化的历史演化,追问劳模文化本质的内在规定,探讨劳模文化的外在呈现,就是要推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旋律,成为人民的自觉行为。
当前,揭示劳模文化所蕴含的中国式发展模式及其价值,有助于在世界发展进程中充分彰显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生成提供语言基础和实践支撑。
二、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资政育人的困境审视
1. 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育人现状分析
大学生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需求KANO属性依据改进KANO模型对大学生的劳模文化需求属性的划分,18项大学生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需求项目中,2(11.11%)项为比较必备型需求(M1)、5(27.78%)项为期望型需求(O)、4(22.22%)项不太魅力型需求(A3)、3(16.67%)项一般魅力型需求(A2)、4(22.22%)项无差异型需求(I)。见表2。
项 目 | A | O | M | I | R | KANO 属性 | 改进 属性 | ||||
A1 | A2 | A3 | M1 | M2 | M3 | ||||||
教学与科普 | |||||||||||
1.劳模文化课堂 | 4/1.7 | 55/22.8 | 30/12.4 | 12/5.0 | 63/26.1 | 32/13.3 | 1/0.4 | 44/18.3 | 0 | M | M1 |
2.劳动模范科普 | 0 | 50/20.7 | 10/4.1 | 75/31.1 | 43/17.9 | 11/4.6 | 0 | 52/21.6 | 0 | O | O |
3.劳模电影放映 | 0 | 46/19.1 | 60/24.9 | 76/31.5 | 4/1.7 | 2/0.8 | 0 | 53/22.0 | 0 | A | A3 |
4.历史地点介绍 | 4/1.7 | 45/18.7 | 38/15.8 | 54/22.4 | 2/0.8 | 2/0.8 | 0 | 96/39.8 | 0 | I | I |
5.劳动方法指导 宣讲与普及 | 2/0.8 | 33/13.7 | 26/10.8 | 79/32.8 | 27/11.2 | 0 | 0 | 74/30.7 | 0 | O | O |
6.参观劳模文化展馆 | 2/0.8 | 53/22.0 | 37/15.4 | 77/32.0 | 3/1.2 | 0 | 0 | 69/28.6 | 0 | A | A2 |
7.集体聆听劳模讲座 | 1/0.4 | 51/21.3 | 75/31.1 | 63/26.1 | 3/1.2 | 0 | 0 | 48/19.9 | 0 | A | A3 |
8.积极组织宣讲团队 | 2/0.8 | 45/18.7 | 27/11.2 | 61/25.3 | 78/32.4 | 6/2.5 | 1/0.4 | 21/8.7 | 0 | M | M1 |
9.张贴劳模文化海报 | 4/1.7 | 38/15.8 | 23/9.5 | 80/33.2 | 8/3.3 | 0 | 0 | 88/36.5 | 0 | I | I |
10.开展劳模文化班会 | 2/0.8 | 52/21.6 | 29/12.0 | 76/31.5 | 4/1.7 | 0 | 0 | 78/32.4 | 0 | A | A2 |
11.派发劳模文化传单 实践与应用 | 2/0.8 | 53/22.0 | 58/24.1 | 73/30.3 | 7/2.9 | 0 | 0 | 48/19.9 | 0 | A | A3 |
12.撰写劳模文化心得感悟 | 0 | 23/9.5 | 59/24.5 | 61/25.3 | 3/1.2 | 0 | 0 | 95/39.4 | 0 | I | I |
13.进行劳模文化实地调研 | 1/0.4 | 43/17.9 | 49/20.3 | 96/39.8 | 6/2.5 | 0 | 0 | 46/19.1 | 0 | O | O |
14.采访全国劳动模范代表 | 1/0.4 | 35/14.5 | 43/17.9 | 75/31.1 | 2/0.8 | 0 | 0 | 85/35.5 | 0 | A | A3 |
15.录制劳模文化相关视频 | 0 | 37/15.4 | 40/16.6 | 107/44.4 | 9/3.7 | 0 | 0 | 48/19.9 | 0 | O | O |
16.参与劳模文化实习工作 | 2/0.8 | 43/17.9 | 42/17.4 | 71/29.5 | 1/0.4 | 0 | 0 | 82/34.0 | 0 | A | A2 |
17.排练劳动模范课本话剧 | 6/2.5 | 48/19.9 | 21/8.7 | 54/22.4 | 1/0.4 | 0 | 0 | 111/46.1 | 0 | I | I |
18.绘制劳动模范绘画作品 | 0 | 42/17.4 | 35/14.5 | 107/44.4 | 10/4.1 | 0 | 0 | 47/19.6 | 0 | O | O |
表 2 大学生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需求 KANO 属性( n/%)
4. 结果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劳模文化和人物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如“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的内涵等;其次认识到弘扬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对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和中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且大多数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开展有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实践活动等。
总之,以马恒昌、孙连海等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的劳模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的先进事迹、典型案例等在新时代在大学生群体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当前高校大学生中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关注程度不够,大学生缺乏对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虽然部分高校将劳模文化引入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这种个别式的教育方式并没有在全国取得广泛的社会效应。
在以上需求确立后,实践团队通过满足“劳模文化课堂”“积极组织宣讲团队”需求(M1)和“劳模电影放映”等A3类需求,采用理论宣讲和实践活动两种形式,让大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和人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并且入脑入心,理解劳模文化的本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劳模文化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文化。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认为劳模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文化,是文化的伦理体现。从内容上看,敬业、尽责和奉献是劳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由这三个核心价值观构成的劳模文化充分体现了道德的内在本质。
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具有深厚的劳模文化底蕴,培育了一代代全国劳动模范,为社会工业化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撑。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和充分发掘。从传播方式上看,劳模文化通过榜样和示范的路径来影响更多的劳动者,从而塑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文化氛围,这与道德文化的传播方式是相同的。东北大学田鹏颖教授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阈中的劳模精神》一文中提出:劳模精神源于历史积淀而成于现实支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劳动实践向度内的集中表达。可见,劳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其产生、发展到现在的逐步规范,是国家政治社会化的产物,体现了国家的意识和意志。
劳模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央苏区公营企业。其目的是通过树典型,授予典型人物荣誉称号,激励人们努力工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建设任务艰巨,党和政府把20世纪30年代劳模的经验又运用在经济生活中。1950年,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建议中央要加强对劳模的宣传和推广,把劳模制度化,定期召开全国劳模大会。
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的劳模孕育成长在革命战争时期,发展壮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时俱进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齐齐哈尔拥有丰富的劳模文化资源,在振兴鹤城的关键时期,发挥齐齐哈尔劳模文化资源的引领功能,是振兴鹤城的重要文化战略之一。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一直是我国工业领域的一面旗帜。他们先后两次获得全国劳动竞赛红旗,第一任组长马恒昌1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他是1950年就是我们国家第一批的全国劳动模范,是1-6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在我们国庆60周年的时候被授予双百人物,在国庆70周年的时候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的荣誉称号,都是国家级的荣誉。中国北车集团齐齐哈尔铁路车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人孙连海为代表的劳模,用敢想敢做的魄力、创新求变的勇气,为东北地区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建设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进入新时代,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辽宁鞍钢集团刘伯鸣、通用技术齐齐哈尔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马兵等的大国工匠、龙江工匠等新型劳模群体,以“出了厂门就是国门”的担当精神,以甘为事业“舍小家、为大家”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这些红色资源如果得到重复挖掘,有利于学生树立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职业观、事业观。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关心关爱劳模,为劳模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推动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与时俱进弘扬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与时偕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乐于奉献,以创新科技引领国家强盛,在国家建设发展中担当起龙江使命。
参考文献:
[1]田鹏颖,李雨珊.论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0(4).
[2]张志元,雷慧俊.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的劳模文化价值探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7(9).
[3]张志元,周雪雪.劳模文化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J].党政干部学刊,20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