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开展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珊珊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袁家庄中学 033000

摘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地理知识。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正文


前言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呢?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地理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图文资料,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归纳等方式来掌握地理知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各种插图进行观察、分析和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二、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训练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单纯地传授教材知识,而应该为学生创造成长的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引导他们深挖地理知识的内涵,进行动手操作或实验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认识地球”一课中的实验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用乒乓球来制作一个地球仪。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地轴倾斜的角度,并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探究,找到在球面上绘制经纬线的方法,认识经纬线的特点,加深对经纬线知识的理解。整个过程不仅需要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还需要他们发挥创造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的结构等知识,丰富学习体验,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地球的奥秘,从而提高地理实践力。

三、通过微视频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兴趣

学生对于一些离自己较远的区域可能会感到比较陌生,如中东地区、两极地区等,学习起来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呈现当地的相关情况,带领学生进入这些比较陌生的环境中,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象。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相关问题的综合分析。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关于两极地区的微视频,通过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展示极地的冰川、企鹅、北极熊等,让学生感受极地的严寒。通过这种制作创意微视频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和认知区域地理。此外,学生也可以自己剪辑微视频,分享自己对区域地理的理解,从而提高创造力等多种能力。这有利于使地理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四、融入乡土元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理组重视学生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地将身边的乡土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渠道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笔者所在的地理组会组织地理观测、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亲眼观察到本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对本地的地质环境、水质变化以及独特的地方文化形成直观的认识,感受到乡土元素的多样性。他们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和信息,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本地的地理特点和社会现象。具体来说,在一次探究广西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广西的喀斯特地貌进行考察,深入研究了这种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溶洞的形成原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五、采用合作学习法,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应当为学生设计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务。并且,为了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对学生的合作提供必要的指导,限定合作学习的时间,以此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笔者在进行“黄土高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以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历史、经济、文化等作为关键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合作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构建地理知识网络。其中,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他们逐渐掌握黄土高原有关人与自然的各个因素内在关联的过程。然后,笔者根据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情况,开展了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得到锻炼,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也会得到发展。

六、融入人地协调观,渗透情感教育

地理学习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地理意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融入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触景生情,进而把意识转化为行动,自觉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例如,在教学“黄河”这部分内容时,首先,笔者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走近黄河,了解黄河的发源地、黄河的文化,进而明白黄河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然后,笔者引导学生与小组成员通过开展水土流失的实验,合作探究黄河水“一碗水半碗沙”的原因。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学生结合前面进行的水土流失实验,很快便提出了植树造林、种草、节约用水等观点。这样,情感教育便能水到渠成,学生热爱、敬畏自然的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能落地生根。

结语

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价值,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来落实核心素养,努力打造高质量的初中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韦志榕.与老师们谈谈地理核心素养[J].地理教育,2016(4):4-6.

3]吴春燕.融入乡土元素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5):39-4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