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扩展阅读内容,增加更多的阅读量,提高自身的阅读品味,在学习教材的内容基础上利用课余实践多读书,读好书,要去读整本书。“读整本书”也是新课改要求的重大亮点。语文的学习是综合性的,而整本书中有着多种丰富的信息,通过引导学生去阅读整本书,通过语言训练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最终提供自己整体的语文素养。[1]
一、精选经典——众里寻他千百度
阅读的前提就是书籍,首先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选择一本好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他们各个年龄段的特点以及对于世界的认知程度,来选择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合适阅读书目。比如,中高年级的学生在思维上已经从之前的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在阅读书籍的选择方面需要情节性较强、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故事,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的欲望。[2]比如《淘气包艾米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些类型的书籍更加适合他们阅读,而《小兵张嘎》《乌丢丢的奇遇》这些短篇小故事类型的书籍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而低年级的学生更加适合阅读绘本类书籍。其次,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要追求经典,经典书籍是经过漫长历史的发展得到各个时代人们共同认可的,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是能够超缺时间空间限制的作品,能够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国外的《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著作。最后,是要遵循融合性原则,也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与自己学校的特色、地方的特色相结合,不能盲目的死搬硬套其他其他学校的阅读清单。比如淮安地区,一定会重点突出四大名著的阅读地位,因为《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是出自于淮安。
二、激发兴趣——人生若只如初见
在整本书阅读引导中要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需要教师充分贴近学生的思想,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情绪。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激发,可以通过书名、封面、封底、作者的介绍、主人翁的简介、精彩片段的推介等等开展导入,还可以根据作品相关联的一些影视作品、书评、歌曲等等进行导入。比如在对《西游记》进行引导,可以从作者吴承恩进行引导,介绍他的生平事迹,推荐学生到他的故居去参观游览,还可以将《西游记》的电视剧拿出来进行引导,将一些精彩的片段如大闹天空、三打白骨精等精彩片段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三、鉴赏片段——读书之乐乐何如
在进行导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每本书各自的特点,选择一些书中精彩的片段和学生们一起进行鉴赏。这些片段的选择并不是随意,从书中内容来看不能是书中靠后的结束部分,要是需要关联性较强的就需要找书中靠前的内容,一般选择鉴赏的片段是整本书的高潮部分,也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环节。在选择片段的时候选择的内容要相对完整,这样才能具备完整的情节以及趣味性。文学作品中很多吸引读者的就是作品的人物形象,因此以人物形象进行导读设计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让学生通过片段更好地了解人物特点,从而感受到整部作品的魅力。[3]比如在进行《小兵张嘎》导读时,选择嘎子和一名八路军在买西瓜,汉奸来吃瓜的片段,这段片段写的风趣幽默,八路军和嘎子的机智勇敢被描写得十分生动,学生通过这一片段的导读,对于整本书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体会到阅读的世界是十分快乐的。
四、掌握方法——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传授给学生的就是一些阅读的方法,而在课外阅读就是要运用这些方法。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对于阅读方法的学习和阅读实践应该是同步的。阅读的方法也不是仅仅靠教师的传授学生就能掌握并熟练运用的。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阅读的方法和要求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针对阅读书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拨和调整。比如在对《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进行导读时,要求学生运用快读浏览法来大致了解整本书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封面、封里、概述、目录以及封底的顺序进行游览,而后再根据精读、浏览、略读不同阅读的要求,结合书籍的特点选定一些段落要求学生精读,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思考梳理出整个故事的情节,了解书中人物的具体形象和特点,摘抄出优美的语句和段落,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的体会。再比如,在这本书中,教师将描写小林校长外貌的一个片段拿出来导读,针对这个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进行深入阅读,学生对于这个片段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读,切身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特点。通过在一些故事情节片段的阅读导读时,看可以安排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分角色朗读、自己表演各个人物的对话,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每一个人物的情感,进而能够将一些细节进行揣摩,加强对书籍内容深刻含意的理解。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那么学生自己阅读就如活水源头,在阅读书籍中打开自己的一片世界,接触到更多的知识。[4]
五、巧设悬念——意犹未尽不思还
在书籍阅读导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一些引人入胜的悬念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向往。无论是绘本、童话故事还是小说,它们的内容情节都是一波三折的,这样有吸引力的故事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并阅读,教师应该根据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出发,结合书籍内容情节的发展,选择一些精彩的故事情节给学生进行导读。特别时在情节转折点、故事的推进着力点、人物的矛盾冲突点提出一些问题,而后让学生去回答或者猜测下面会发生什么。学生的心理是充满好奇心的,更具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后面情节迫切了解的心情,他们阅读的欲望会越来越浓。我们还以《窗边的豆豆》这本书举例,在开展导读时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在表演“钱包掉到厕所”关键情节时突然停止,而后让学生自己去猜测下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学生根据之前阅读的内容进行揣测,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教师在让学生表达结束后并不给出正确的答案,只是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就在后面的内容中,需要自己去寻找,这样学生阅读的欲望就会越来越强烈。根据书籍内容设置富有悬念的问题,或者让学生进行推测后面的情节,可以让学生对于书籍的阅读更加关注,进而培养他们持续阅读的习惯。
整本书阅读导读采用上述介绍的五步法教学模式,以简约的教学环节,简单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对“整本的书”的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感受阅读乐趣,获得愉悦和满足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持久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 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 刘茜.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11)
[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胡杨梅.西部素质教育,2022(11)
[3] 谈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优化策略[J]. 李瑜.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02)
[4] 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三重境界——以天津市三所特色高中为例[J]. 薛永宽.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