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探讨

期刊: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DOI: PDF下载

黄凯、张君亚

中州水务控股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450000

摘要

现阶段,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受制于水量小、地区散、资产质量低、管理体制复杂、水价偏低、回收水费难等因素影响,与市政供水等传统项目相比明显不具备投资吸引力,这就更需要市场各方主体积极参与,探索融资等建设和企业化、专业化管理模式创新,提升管理能力,才能保证投资收益。下面本文就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正文

1城乡供水现状

1.1水源条件复杂,净水工艺不够完善

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发展迅速,人们逐渐步入小康社会,对于日常生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特别是供水水质,所以城市供水不仅要重视供水量,同时也要重视水质的提升。目前,我国水厂处理工艺绝大多数还采用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这种常规水处理方式。实际上,常规净水工艺在净化过程中常常难以去除一些因水源污染或本底自然条件所带来的物质,难以处理不达标的水源水质问题;同时,一些城市的饮用水水源较为单一,缺乏备用或者应急水源,供水量、水质保证率较低,并且一些城市水质监测能力有待提高,监测手段有待更新,无法有效给城市供水水质安全提供必要技术保障。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可能会严重影响居民饮用水正常使用,进而影响到城市居民安全。

1.2输配水系统安全性能较差

完善、安全的城市输配水系统是保障城市居民安全用水的基础。目前,在我国一些城市的输配水系统中,仍然存在一些爆管、管网压力不足、二次污染严重、供水服务不够完善和漏损等问题。这些输配水管网系统安全性能差的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的供水安全。

1.3供水安全应急措施不完善

除个别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都不同,城镇供水以纯国企或国企控股为主,民营企业占比极小; 而农村供水集体性质的企业为主,部分为私人企业,非专业化运营占比较大,使得一些地区存在供水安全问题。供水安全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的特点。自然灾害、工业化学污染物、道路挖掘施工等各种突发事件会对饮用水源、水厂、供水管网带来严重的影响。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城市供水的安全,进而影响到居民生活安全,同时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社会稳定也会产生影响。此外,外资进入城市供水行业也对供水的安全形势带来了一定影响和冲击。

1.4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城市输配水系统中涉及的材料设备众多,包括各类材质管道、仪表和各种药品药剂等。相关部门对这些材料质量缺乏一定的监管约束力,导致一些材料的质量难以保证;同时,输配水系统多采用国外的先进设备,设备国产化率较低,尤其是工控产品、智慧管控产品等相关硬件、软件,在现如今网络安全较为严峻的形势下,大量使用国外设备会给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2优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国家政策高度关注的公共设施建设领域。自2004年以来,农村饮水工作几乎在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要进行专门部署,内容包括农村饮水的规划、投资、水源保护、解决对象、水质监测、运行管理、维修保养、管护机制等各个方面。

2.1加大建设力度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关乎国计民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将对城乡供水提出在管理体制上做出改变调整的要求,以更好地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需统一建设管理机制、统一思想认知,从水厂改建、管网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完善且系统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制度。明确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相互配合的管理模式,组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互相监督、互相配合。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可通过争取各级政府拨款、乡(镇)筹集等方式筹措资金。同时,选派可靠人员组建专项小组,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以此确保建设资金的安全性。

2.2重视规划设计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负责规划设计的部门应详细调查建设地区的农村人口及实际供水情况,全面掌握所在地区的供水规模及管道情况。在制定设计方案时,要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基本原则,体现出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建设特点,并根据人口情况统一规划供水管道的规格及管道走向等问题。设计人员可在进水管上设置管道泵,以此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以往单级双吸式离心泵的功率为45kW,平均每天抽水加压运行18h以上,每天大概有6h的时间是自流,其余时间向供水区的配水管网供水。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可将立式管道泵安装到加压站的进水管上,立式管道泵的功率为30kW,虽然每天仍然需加压运行18h,但每小时节约的电能达270kW·h,能耗是以往的33.4%,明显降低了能源损耗,在不影响正常供水的情况下,实现了节能减排,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村的自然环境。为了确保供水量充足,主管道应分布延伸至每个村落,支管道要分布延伸到巷,确保城乡供水管网的统一性。

2.3加快供水管网建设

为了尽快供应农村居民的日常用水,设计方案审核通过后要加快供水管网建设速度。供水管网建设前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水压监测点,便于建设过程中能随时了解供水管网的运行情况,避免因供水管网出现故障而导致停水或水资源浪费现象。此外,应成立紧急抢修小组,供水管网出现问题不能正常供水时,紧急抢修小组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相关措施实施抢修,避免因供水管网长时间停运而影响居民用水。

2.4严格工程验收管理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竣工后,政府应组织当地卫生、财政、环保等相关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竣工验收,把好工程质量的最后一关。对于供水工程建设中质量不达标的项目或环节,要及时发出警告并详细记录具体情况,责令施工单位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将工程验收工作落实到位。项目整改完成后,须对其进行复核,质量达标后方可投入使用。另外,当地水利部门要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档案,详细记录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后期运维管理等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工程档案,以便后续查验、参考。完成工程验收后,水利部门应结合农村饮水现状和饮水安全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当地供水工程运行的监管制度,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体系,明确产权归属,切实做好工程管理工作。

2.5落实农村供水水质检测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的价值,保障农村供水安全,要按照“整体规划、全方位覆盖”的原则,积极落实农村供水水质检测工作。供水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组织职能,在掌握原有供水厂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加强同自来水公司、水文、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引进先进的水质检测技术和设备,提高水质检测水平。同时要健全水质检测体系,对农村供水水质开展全方位的检测,禁止质量不达标的水资源流入供水系统,从根源上把控好供水水质,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可结合农村供水的实际情况,成立专业的水质检测机构,不断改进、更新水质检测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水质检测能力,将农村供水水质检测工作落实到位,为广大农民提供安全、放心的饮用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提高农村饮水质量,保障农村供水量,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要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步伐,确保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将建设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德潭.偏远山区城乡一体化供水水价改革思路探讨[J].水利水电快报,2020,41(08):148-151.

[2]王胜军,郄燕秋,杨力,等.城市供水应急和备用水源规划设计标准研究[J].给水排水,2020,56(05):101-104.

[3]李香云.我国农村供水发展与PPP模式适用性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水利发展研究,2020,20(01):143-14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