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与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有效融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毕承宜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湖小学

摘要

我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在经济文明高度发展和文化失衡愈发凸显的新时代背景下,璀璨的华夏文明的历史基因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这一大课题,已然刻不容缓,而部编版新教材的问世正是为当前教育“困境”指明了风向标。那么“方块字”、“文人风骨”、“经国大业”“处世哲学”如何能真正穿越千年的力量,使语文德育课堂有力度有深度,更有民族文化的温度,是语文德育教学“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是教材改革真正落地的试金石。因此我认为搭建“以部编版教材为引、以课程和教师为载体、以经典文学作品为根”的教学平台,建构完整的传统文学磁场,是深化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德育

正文


我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在经济文明高度发展和文化失衡愈发凸显的新时代背景下,璀璨的华夏文明的历史基因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这一大课题,已然刻不容缓,而部编版新教材的问世正是为当前教育“困境”指明了风向标。那么“方块字”、“文人风骨”、“经国大业”“处世哲学”如何能真正穿越千年的力量,使语文课堂有力度有深度,更有民族文化的温度,是语文教育“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是教材改革真正落地的试金石。因此我认为搭建“以部编版教材为引子、以课程和教师为载体、以经典文学作品为根的教学平台,建构完整的传统文学磁场,是完成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一、以“部编版”教材为引子,深化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部编版”教材整个小学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统编版入选的古诗文都是或写景状物、或借景抒情、或歌物咏志等“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集中展示了古代诗词文化的精华。古诗词朗朗上口,本身就自带音律美和节奏美,孩子易学易诵,而统编版古诗词第一学段以五言绝句为主,多为写景状物类,比如《咏鹅》、《风》、《梅花》、《咏柳》,也带入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朴素哲学思想的诗歌,通俗易懂、又寓意深刻。第二学段七言绝句渐渐增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所选古诗与单元主题紧密结合,如三上,《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诗写的是秋日美景,《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包括园地的《早发白帝城》皆为歌咏“祖国大好河山”的名篇,与本单元其他课文遥相呼应;第三学段出现了乐府诗、七律、宋词等,篇幅加长,内容加深,歌物咏志,古诗词表达的深刻含义更为复杂,这也是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由易到难,由浅显到深刻。

因此,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必须扎实地“以部编版教材为引子”,不断深化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向学生们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核。

二、以课程和教师为载体,打造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

(一)校本课程

依托部编版教材,对接校本课程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如何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校本课程必须对接语文课堂作一定的课外延伸。比如我区某校设置的国学课程:一年级 《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千字文》、《笠翁对韵》,三年级《论语》节选,四年级《大学》、《中庸》、《孟子》选,五年级《道德经》、《庄子》选,六年级《资治通鉴》选、“集部”。各年级各有特点,也符合孩子们的认知特点。每天十分钟,国学童子功,如果能扎实地落地实处,潜移默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另外我校的拓展课程陶艺、国画、书法、小古文、宁波老话、经典诵读……也不断向传统文化靠拢,另外茶道、礼仪、曲艺、古典诗文、篆刻都可以引入拓展课程,丰富小学语文德育课程内涵。

(二)传统仪式活动

生活需要仪式感,学习亦如是,尤其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除了校本课程,学校也应当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常态化的活动、比如学校新生开笔礼——朱砂启智、击鼓明志;成长礼——行沃盥礼、总角仪式、拜礼先师,茶礼谢恩;端午顶蛋、重阳登高、元宵猜谜做灯笼等等。

而风靡全国的诗词大会、成语大会也可以借鉴作为学校比赛项目,区级甚至市级比赛项目,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关注度,以赛代练,不失为传播并落实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机制。另外表演经典剧目、说故事大赛、国学馆等也是非常好的活动,当然这不能不仅仅只是满足评比的需要,浅尝辄止。

三、以“经典文学作品”为根,触摸传统文化的精髓

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提出:部编教材专治不读书或读书少的学生。研读部编教材,不难发现在教材中有课外阅读的指导,主要集中在“快乐读书吧”、“资料袋”两块内容。

部编版教材除了自身丰富的内涵,其外延也是极其广泛的,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中“我爱阅读”一题就出现了儿歌《手影戏》,与二年级上册封面的“皮影戏”异曲同工,三下南辕北辙选自《战国策》、《弟子规》、四年级《山海经》、五下四大名著、儒林外史,六上王羲之、柳公权书法,一上的“金木水火土”与六上《园地六》的五行、五谷、五音、五彩,从内容到要义遥相呼应……可见部编版教材的外延指向也是极明显的。

因此,语文课堂必须立足于“课堂向课外延伸”这一出发点,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日常的教学中,比如《守株待兔》、《惊弓之鸟》、《坐井观天》可以对接寓言故事、《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可以对接《中国神话故事》、《山海经》,而这些寓言和神话故事故事性强,是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的题材;《中国历史故事》、《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再延伸到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汉书》、《论语》、《世说新语》对接经典著作类。

优秀的古诗文,经历了千百年的淘洗与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文辞学习上起到了工整、正确的示范作用,唐诗、宋词、元曲,各有千秋,或哲思、或抒情、或状物、或叙事,在不知不觉的诵读中不断提升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切不可长篇大段地讲解内容,也不可毫不知意地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低段孩子可以引导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学古人读,根据韵律唱读,以鼓或配乐打节拍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诵来也会吟。”

而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则可以采用归类记忆,将同类项归类,做归类卡片。比如唐诗中《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歌颂的是“岁寒三友”的高洁品质,这样的歌颂高洁品质的佳作也自成体系,“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菊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春蚕,再衍生到古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再比如无论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世外桃源、乡村美景,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漠北风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秋夜山景可以归为写景的集合,通过不断分集合来记忆古诗词,既达到背诵记忆的目的,强化韵律和情感熏陶,也在不断帮助孩子们梳理知识结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表达,一举多得。

四、结语

传统文化传承任重而道远,必须搭建“以部编版教材为引子、以课程和教师为载体、以经典文学作品为根”的教学平台,在语文德育教学中渗透与运用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不断潜移默化,将传统文化内化为孩子们的自觉选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参考文献:

[1]杜安容.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教育渗透对策研究[J].读与写,2021(5):0171-0171.

[2]陈莉.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途径探析[J].科学教育,2021(9):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