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静飞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王笙舲小学教育集团石桥校区

摘要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小学科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方面的优势,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力争给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建议,以供同行业者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小学科学;问题意识;重要性;策略

正文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也是学习行为的起点,这一意识关系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历程具有重大影响。科学是小学时期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面,小学科学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小学科学教师可以从教学情境、实践体验、教学评价、合作探究、教学氛围五个方面重手,引导学生发问,鼓励学生质疑,帮助他们树立提问自信,由此保障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深化其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素养,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驱动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以科学兴趣做支撑,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学习积极性也会更强,这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随着求知欲的增强,学生的提问次数将进一步增多,长此以往,学生便能顺利养成问题意识。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让他们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有限,在他们看来,科学知识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面对着神秘莫测的科学世界,学生通常会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科学知识的渴望,会指引他们不断思考科学现象,进而提出一些千奇百怪的科学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问题意识逐渐形成的过程。这是独属于小学科学的学科优势,将其应用于问题意识培养工作,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培养成效。通过树立问题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疑问。问题意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具体的、生动的场景或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和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实验、观察活动或者讲述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无论是哪一种情境,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可以延伸学生的专注力,促使其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例如,学习《彩虹》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三棱镜,在授课过程中用三棱镜制作彩虹,通过这个简单的科学小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提出:“七色光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太阳光照射在三棱镜上就会散发出七种颜色的光?”等问题,根据学生的发问,教师可以顺理成章的导入本节课的课程,带领学生系统化的学习新知。相比于教师的口头描述,教学情境具有直观化和趣味化的优点,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发问,能够刺激学生的各项感官,活化他们的思维,促使其提出科学问题,便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加强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反馈。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最终得出答案。教师还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分享观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动物分类的研究”这节课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动物是哺乳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探讨哺乳动物的特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和交流,总结归纳哺乳动物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3.完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能力

实践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日常授课时,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践体验。依托于科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检验科学知识,也可能迸发出新的科学探究灵感,这是科学探索的乐趣所在,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利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水的循环的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例如,在植物生长的探究”这节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的植物生长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情况会有所不同?”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他们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4、启发反思总结,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后进行反思总结,帮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方法,从而形成问题意识。这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例如,《我国的珍稀动物》这一章节有很强的趣味性,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点,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分组探究,各个小组需要自行搜索资料,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我国的珍稀动物。这一小组探究活动中,学生拥有很强的学习自主性,他们可以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珍稀动物,相比于常规性的课堂学习,学生的问题思维会更加活跃。探索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这种动物的栖息地在哪?”、“动物习性如何?”“人类应该怎么保护这种珍稀动物呢?”这是学生必经的学习过程,也是发展其问题思维能力的过程。所以说,拓展学生的独立探究空间非常重要,在享有学习自由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以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问题意识才会愈加成熟。

结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多种策略。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提问引导、分组合作、实践操作和反思总结等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小学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丹.问题意识及其培养探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邵红军.对发展问题意识和问题提出能力的一些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5).

[3]则曼.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0(6).154-1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