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融入
正文
前言
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既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深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初中生还处在青春期,他们的知识储备并不是非常充足,因此,深入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让学生们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更加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在语文教学中,多采用古诗文、节日节气、谚语、成语等形式来表现传统文化。文章以此为切入点,从多方面论述了初中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开展的重要性分析
1.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错误地认为进行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应对考试,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之下,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他们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有关的知识,在考试之后,他们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就会慢慢地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语文教学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保障。初中是学生获得丰富知识,掌握学习技巧,形成“三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将传统文化引入初中语文教学,可以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学生的认识层次,丰富他们的知识,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落实时代要求
在当代,我们党和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多个场合中,我们都强调要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领域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主张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应该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元素,这样就可以避免课堂教学的缺乏活力,从而可以让教材内容涵盖的范围更广。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积极措施,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等。
3.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我们先民的无穷智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思想为中心,所包含的内容也比较丰富,有古诗词,有曲艺,有民族音乐等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渗透,是当前国家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它能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他们树立起文化自信,让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继承传统文化,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界大放异彩。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
对传统文化的解读离不开对文本内容的发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首先要对教材文本进行有效的挖掘。教师可以从挖掘传统文化的视角来审视相关的文本,从而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文化意蕴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这种思维互动的过程,可以更好地达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目的,让学生接受到相适应的文化熏陶,从而进入到一个更为理想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和环境之中。即,传统文化能够为现实的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使师生能够发掘出文本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以《苏州园林》为例,教学目标为:让学生通过欣赏江南园林的独特风格,初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色,并从中体会到我国园林建筑的瑰丽与文化魅力。中国建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内容,老师要把握它的艺术性,使学生体会到具有中国江南园林特色的苏州园林。为了保证实际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主动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欣赏文本内容的同时,发掘出其中所包含的建筑文化。因此,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概括、归纳苏州园林的特点,并想一想与之相应的特点所反映出的是什么样的建筑文化。”通过讨论,可以看出,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塘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布置,都有相应的建筑美学规律,并与苏州地域文化紧密相关。接着老师就更深层次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从美学的角度去剖析苏州园林建筑的独特性。”该问题涉及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特定审美层面,如自然美,艺术美,层次美,构图美,图案美,色彩美等,学生可以从建筑文化的角度来看现实中的苏州园林,只有在对苏州园林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从人文的角度来看它的实用价值,才能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2.创建优良环境,增强教学成效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加之课文形式单一,使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大打折扣。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去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从而获得他们想要的教育结果。
具体而言,教师要转变思维方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将语文和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我要学”和“我要发扬”意识。从本质上讲,初中语文课堂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结合实际,丰富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提问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写、大胆读,对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多种渠道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此外,老师还应该给自己“充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利用现代科技,把枯燥无味的文化内容变成趣味性的故事,通过音像、 FLASH动画等手段,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被传统文化所影响和影响,从而发挥他们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性,实现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
3.传统思想文化的渗透
在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儒家,佛教,道教思想。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并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其中以“仁”为代表的儒学思想更是倍受人们关注。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老师要分析怎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传统的思想文化,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传统的思想文化,培养正确的“三观”。
比如教学《富贵不能淫》时,其中有一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段话含义很深,和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是完全相同的。孟子认为,大丈夫的品质和能力,不能以权势来衡量,关键是要不忘记自己的初衷,要有英雄的气概,要有一颗正义感的心,这句话激励了许多人,让人们摆脱了畏惧强权的困扰,并把坚持内心的正义当作自己的生活准则。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做一个正义的人,向学生解释胸怀天下的含义,告诉学生要以大局为重,不能自私,应该把坚守内心正义的信念贯穿于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有违背道德准则的行为,让学生学会分辨是非对错,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开展古诗文教学,丰富学生文化知识
古诗教学是初中语文教育中最常见的一种教育形式,也是老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古诗教学相比,它既包含了一些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文化信息,又包含了各种诗人的宏大理想和宏大志向。所以,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老师要注意从古诗的教学开始,把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信息注入到课堂,慢慢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
比如,在教学《黄鹤楼》这一课时,老师在课前的引导中,可以从把握诗歌意境,体味诗人的情感入手,引出相应的问题:众所周知,黄鹤楼是武汉市蛇山上的一座著名的建筑,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描绘黄鹤楼的景色的?这首诗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其中的历历和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景致?引导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思索,使学生在思索中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接着,老师又给同学们介绍了崔颢的信息,崔颢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游历江南,诗文内容丰富,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让同学们对诗人有更深的了解,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最后,老师在引导学生与诗人融为一体,朗读一遍古诗,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朗读,并在朗读完之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加深他们对古诗的情感理解,从而通过古诗的教学,来指导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5.利用传统节日节气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的节日节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譬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提到了关于“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而端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语文老师可以运用节日节气和有关的知识,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比如,到了中秋节,老师就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下收集有关中秋节的古诗文或学术性、知识性文章,指导他们了解并交流有关中秋节的知识,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传统节日,如: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的风俗等;在课上,老师可以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与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知识相联系,这样同学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中秋佳节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一句诗道出了作者思乡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老师要指导学生对词句进行分析,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在那个时候因为不能和家人团聚而产生的万千想念,以及多么迫切地想要和家人团聚的心情。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和万事兴",重视迎亲,期盼团圆"等文化理念。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将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对有关的文学作品有较好的掌握,而且能使他们对传统的文化节日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民族的文化精神有更深刻的感悟。
6.创新教学理念,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除了要与语文课本上的内容相联系,还要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既可以有效地扩展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另外,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教育平台保存下来,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们放学后就可以反复地观看,这既可以加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可以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中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直观的认识,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良好渗透。
7.注重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要提高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效率,在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外拓展的重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扩大课堂内容,也可以通过讲座等形式,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通过《品三国》这类较为经典的近现代名著,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在学校里也要多举办一些有传统意义的文化活动,比如演讲比赛,各种辩论比赛等等。开展这样的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很好的传统文化环境,还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任美丽、姚永涛《提升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研究》,《语文课内外》2019年第34期。
[2] 马翠兰《如何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语文(上)》2020年第2期。
[3] 陈萍《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思路构建》,《课外语文(下)》2019年第11期。
[4] 王雅娟《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年第40期。
[5] 王世章《浅议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语文课内外》2019年第26期。
[6] 谢剑宏《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方法和途径》,《考试周刊》2019年第63期。
[7] 刘松章《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8期。
[8] 蓝文凤《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4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