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肖怡华

于都县胜利学校342300

摘要

在我国不断深化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劳动教育逐步摆上了重要的位置。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对劳动教育的关注还很不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劳动教育优越性,将劳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对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有效的劳动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劳动教育 融合路径

正文


前言: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的必备课程,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大多数学校的教学仅仅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学校的劳动课只是一种形式,学生的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在家里处理,没有在家里进行劳动能力的训练,所以,现阶段的劳动教育是一种必然,必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充分的渗透和贯彻。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以劳强体,提升生动手习惯

劳动是一切学科中最基本的一门学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进行劳动教育,使其成为终生从事劳动的良好习惯。通过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自己的劳动结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劳动教育这一主题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们从小就有参加劳动的意识,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在家的时候,许多父母都不让学生做家务,这不利于学生的发育,适量的劳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以劳树德,打造生优良品质

劳动教育可以促进立德树人,过去怕吃苦,不愿做家务,把劳动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提升学生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品德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因此,语文老师要在长时间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改进自己的劳动知识,并把学生组织到社会实践中去,并在学校里进行劳动,使学生养成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心理品质。也要让学生明白,要用自己的手,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明天。新时代的学生,一定要用自己的学识和本领来武装自己,在风浪中乘风破浪,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自己身上,做到五讲四美,自强不息,做一个新时代的好青年。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的因果分析  

劳其筋骨,亦知其能。劳动是生活的基础,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劳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小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在对小学语文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劳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缘由时,首先要弄清楚当前的状况,并对其成因进行深刻的剖析,最终制定出适当的教育对策,让劳动工作能顺利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劳动教育和学科素养更好地结合起来。目前,许多教师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学到的课本上,把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对劳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但却没有很好地把握好二者的结合方式。更糟的是,如果老师经常把与课文不相关的思想内容灌输到学生的身上,这不但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的目标,而且还会降低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三、劳动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原则

潜移默化原则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老师要将劳动知识、劳动精神和劳动理念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劳动知识、劳动精神和劳动理念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比如,在教学《少年闰土》的时候,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適时适度原则

在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结合的进程中,老师们要永远把语文教学摆在首位,适时、适当地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不要本末倒置,造成语文课沦为劳动课。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认真地学习和理解教材的内容,并把劳动教育的知识恰当地融入到教材的主题之中。如:在《养花》、《千人糕》、《乌鸦喝水》等教材的教学中,能将有关劳动的内容融入到教材的内容中,并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教材。

理论联系实践原则

理论是指导,实践是根本.特别是对劳动教育而言,更应把理论联系实际。语文教学是一种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学科。通过综合学习,口语交流,习作练习等板块,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的培养。比如,在讲“生活中的琐事”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值日生、清洁工等主题来进行教学,让同学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并激励学生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开始。在教学习作《颐和园》的过程中,通过图画、录像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古人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思想。在《中国传统节日》这门综合课程中,可以把《千人糕》这一类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对传统劳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小学语文融合劳动教育现状产生的原因

在深入地调查了那些未能将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小学教师队伍之后,我们发现,有些语文教师小组只是口头叙述了劳动教育,而没有把内容具体地写在黑板上或书本上,这就造成了对劳动教育的描述太过模糊,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其中的含义,在实践中也没有任何的指引。另外,劳动教育和语文学科的整合渗透是一个需要长期不停地进行的工作,不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也不能给学生带来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方式上,如果老师只使用一种教学方式,就不能使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到劳动教育的含义,从而使其在实践中收效甚微。根据出现的问题,可以深入剖析其原因:劳动教育既要从学校层面进行指导,也要从家庭层面进行。但是,有些老师和大部分父母对劳动的理解还只是单纯的做体力活,忽略了对劳动的理解和理解。

 五、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

深度挖掘语文教材资源,养成劳动意识

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一定要想办法去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劳动教育素材,其中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劳动教育材料最为突出,这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赞扬劳动人民高尚品质的,二是赞扬劳动光荣,三是阐述劳动技艺的,这些文本都能有效地渗透到这一类文本中,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不同的年级和班级进行合理的安排,并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比如,在教学《落生花》时,尽管文章的主旨是希望通过花生来激励孩子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不贪图名利,但在课文中,对花生的种植过程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从萌芽到结果,在给学生们讲解这篇文章时,要在学生们对基本生字词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们知道,看似普通的食品,其实是一个艰难的成长过程,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小学生要学会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花生》这一课中,老师除了要让学生像花生那样,脚踏实地,更要懂得爱护庄稼,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成长过程,都是无数劳动人民的心血结晶,可以促使学生养成一定的劳动意识。

(二)全力挖掘教材,丰富教育灵魂

要想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课程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度的挖掘,并且要认清劳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和目的,挖掘教材中所有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内容,从而与教材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有三种。首先,赞美劳动人民的高尚情操;其次,赞美劳动的果实,营造一个健康的人生;最后,要大力宣传劳动之美。就拿《本草纲目》来说,李时珍为采集草药,不辞辛苦,以身试药,让亿万百姓受益。这是一篇将劳动精神完美地表现出来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主角的真实情感,从而达到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此外,有些文章还对劳动精神进行了歌颂和赞美,还描绘了劳动者任劳任怨、辛勤劳作的生动场面,这些作品可以使学生们对劳动的价值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的行为意识。总之,将劳动教育纳入小学语文教学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方法,使学生的劳动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老师要把学生和教材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把它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去,努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意识,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重语文课程对于劳动教育所发挥的促进作用

生活的大部分内容都离不开劳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不管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离不开劳动的支持。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使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主动性。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一定的劳动教育意义,它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尽量让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无穷魅力,从而促进学生掌握一些语文能力和劳动技巧。

比如,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劳动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讲一些自己做过的家务活,比如洗衣服,擦桌子,然后用一篇短文来表达。如果学生没有积累到劳动知识,也没有见过母亲或别人做过家务,也没有亲自参加过实践,那么学生就很难讲清楚,也很难把这些家务活的全过程和方法写出来。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地看、研究父母是怎么做家务的,掌握好方法和技能,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这样,就可以让语文实践教学的实施,达到原来的教学目的,从而获得通过语文知识获得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效果。

()完善自我,需要体验劳动意义

学校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必须要有小环境的培育和大氛围的熏陶,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大的德育教室,从而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目标,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学生的成长之本。在回归教育初心的基础上下功夫,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学会吃苦,在生活中独立自主。在同学们的周围,日常的卫生工作,包括教室的桌椅摆放,桌子的摆放,地板的打扫,拖地的,擦黑板的,收发作业的,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工作,也是一种生活的自我约束。只有把劳动教育与语文课本相结合,才能使语文教学向生活回归,使教学回到最初的状态。

比如《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文章,讲述了中国一代代科学技术工作者用自己的汗水书写了中国的强盛,也书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从首枚人造卫星升空,到自主研发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以及嫦娥工程,这些成就,都离不开中华民族及其科研工作者不懈的奋斗。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每一个学生都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所以,在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就应该让教材变得生动,让文字变得生动,让学生学习克服自己的不足,发扬自己的长处,从而使自己更加完美。

设计主题活动,激发人生理想

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在语文教科书中,包含了许多有关劳动教育的知识和技巧,这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课堂上开展劳动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扩展和扩展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指导他们从自己做起。例如,在教学《幸福在哪里》时,我可以设计一项在劳动生活中发现快乐的活动,让学生们时刻带着快乐在哪里?从哪里能获得快乐?这样的问题,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主题活动完成后,教师也可以通过小练笔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在生活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班集体做出贡献。

结语:劳动教育是适应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一项符合当前小学生全面发展特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理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蒋晓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20,(22):4-8.
[2]蒋鸿燕.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9):24.
[3]宫常青,姜俊卿.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华传奇,2020,(8):154.

[4]谢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20.
[5]王霞.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19(62):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