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作业设计,助力减量增质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作业既是学科教学的延续,也是检验和评估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此外,作业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知识吸收程度的检验,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其的理解。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兼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数学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成长裨益很大。在新理念指导下,学生的作业本质上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除困惑,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巩固所学内容,以及提升思维水平的过程。新课标对于作业的内容和布置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对于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其中包含着对于教师布置作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深层要求。为了充分发挥作业的能效,使课后作业真正达到促进课堂教学、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教师对于作业设计的方式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下面笔者将从自己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在自己在作业设计上的经验与体会。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师一定要把握作业的育人功能,发挥作业的育人价值。作业是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巩固新知、提升思维以及检测、评价的重要环节和抓手。通过作业的设计、作业质量的提升,发挥数学学科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独特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作业设计和实施,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发现、分析师生在教与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及时诊断、改进,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完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学生能力与数学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落实五育并举,提升教育质量。
二.作业设计的总体目标和关键点
作业设计的总体思想是:作业设计要明确导向、抓住本质、提质增效、切实减负。数学作业要能揭示数学知识关系、数学规律和数学本质,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进行作业设计,注重作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合理安排作业总量和时长;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差异,调控作业结构,确保大部分作业难度不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要分层次进行作业布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通过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了解数学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业设计的关键点是:
(1)一是精,作业布置要精选、精编,精心准备,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二是适,作业布置题量要适度,适量、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3)三是度,作业布置要有梯度——由易到难;要有广度——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深度。
三、作业设计的方式和注意点
科学的作业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作业设计,要从作业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数量等方面出发,使布置的作业数量适宜,难度适中,形式多样,具有启发性,典型性,层次性和创新性,从而提高作业质量,产生“减量增质”的作业效应。
1、精选作业内容,强调系统性、典型性与启发性
教师是学生作业的主要设计者和布置者,要实施有效练习和作业,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必须在选题,编题上下功夫。记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作业的内容。教师要先自己跳进题海里,充分认识每道题的考点及难易程度,确保作业所用题目是浓缩后的精华,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将前后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真正做到体系化、系统化的学习,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施分层作业,调控作业难度,促进差异发展
因材施教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应该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理论性与抽象性兼具的科目,往往会使很多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水平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针对性的调控作业难度,让每一位学生从学习和作业中获得成就感,促进学生的差异化成长,而不是陷入偏难怪的漩涡中,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作业的差异化设计原则应当贯穿于作业的方方面面。首先,课堂作业的布置要分层。课堂作业是学生获取知识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课后作业的基础和铺垫。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时刻关注学情,及时根据知识的难度和学生的反应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课堂作业的内容。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尽可能让每一位同学都在课堂上获得进步和提高,有信心学习新知识,有兴趣完成课后作业。二是课后作业要分层。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于时间的利用效率都是由区别的。教师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将学生分为A、B、C等层级,对这些层级实行递减式布置作业的策略,使学生都能完成作业,都想完成作业。三是家庭作业分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因为单调、刻板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部分教师经常会采用“堤内损失堤外补”,以大量的家庭作业的方式来弥补,造成作业泛滥,由于在作业难度和作业量上没有梯度、没有分层布置,造成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不高,效果非常低效。因此,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当能够区分学生的层次,针对性的布置合理的家庭作业。提高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积极性,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让同学们在轻松、快乐的环境当中巩固当日所学的知识,真正实现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3、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突出适量性
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大搞题海战术。学生疲于应付,负担过重,也严重的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作业设计和布置的时候,必须优化结构,调控总量,突出作业的适应性和高效性。
4、丰富作业形式,突出作业多样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针对传统作业形式单一机械训练的形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这一要求反映到作业设计和布置中来,就是要赋予作业以多维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在充满智力挑战的愉悦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总结:作业必须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促进学习效率提升;作业必须从简单的重复做题、机械训练。转变为更加注重正确价值观、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业还应该成为师生双方沟通交流的载体,通过作业实现心灵与思维的互通和共鸣。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校本作业案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YB1045 :)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