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
摘要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正文
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还能更全面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学会适当表达和调节,从而在情绪波动中保持冷静和理性,增强他们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要通过呈现生动的案例与教学来引导学生理解与感受道德准则的重要性,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科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并激发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判断。
一、整合内容,深度对接
新课程中明确规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德育”为核心,深度对接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科教师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引。根据新课程标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应体现立体化、综合化和全面化的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点的课程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老师要解读并把握教材,将课程内容和核心知识进行细化,让它们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建立起全方位、综合性的教学课堂,保证在教学中能够起到积极的心理健康作用,为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健康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两个教学案例作为载体,老师可以对两节课内容进行详细分解,从“增强生命的韧性”“揭开情绪的面纱”出发,让同学们了解情绪的内涵和生命的意义,让学生收集并整理自己及周围人的情绪和身心状态,同时在课内进行多维探讨,思考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对课程知识进行详细解读,使其与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元素紧密相连,让学生能真正听到、讨论到、感觉到。就拿“揭开情绪的面纱”部分来说,老师可以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调查,进行自我评估和相互评估,主要是收集每个同学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再根据课本里的线索一起讨论,提出一些“小妙招”和“小诀窍”,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更加深刻。[1]
二、把握利用,打造模块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实施过程中,情景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易于操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对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在教学情境设置中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要素融合进去,潜移默化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推动的作用,达到更好的教学结果。基于这一点,老师们要真正掌握情景教学需求,充分运用线上、线下各种教学资源,创造趣味盎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其适当地融合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中,让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发展,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意识。比如,在“我与集体共同成长”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同学们常见的心理、情绪问题筛选出典型案例,精心创设“互动情境”“游戏情境”,使他们在情境气氛的指引下参与到团体活动中去,体验到集体大爱和快乐,逐渐消除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并在团队合作中培养积极的思想。具体来说,老师们可以提前从网络平台上发掘课程资源,制作录像或者 PPT,将重点和难点知识展现出来。然后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指导他们根据情境要求进行互动讨论,展现他们对集体生活的渴望与喜爱。接下来,老师可以根据这节课内容组织一系列的群体互动类小游戏,用这种方式营造氛围,让学生们在比赛比拼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加深他们对团队的认同感。通过相似情景载体作为媒介,老师能够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等优势,营造出更好的教学气氛,消除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存在自卑、话不多、怕生、动手能力差、不愿意与别人合作等问题,在多媒体呈现和游戏推动下,学生逐渐融入气氛和情感领域,在思维开放、情感互动中,他们会更加开放、活泼,并在团体中表现出自己的存在感和应有的价值。如此,在有效的情景化活动支持下,道德与法治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得以完全发挥出来,使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情绪认识,持续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感饱和程度。又如,在学习“遵守社会规则”的内容,可以从道路交通法则的问题入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PPT和视频为初中生创造道路上的交通情景,让他们回顾该情景下有哪些是违背了道路交通法则的,并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来讨论应该怎样做才是遵守法则的,让学生从生命安全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对于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护能力和自护意识。[2]
三、指向目标,确立方向
在具体的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作业设计必须依据一个清晰的目标,这样才能保证作业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的探究可以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然后通过这些活动来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从整体上保证了作业的质量。因此,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对此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研究,并及时结合单元目标确立作业目标。[3]例如,在《走进社会生活》的学习中,教师要把单元教学目标与作业设置目的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单元的学习任务以及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才能让我们在作业设计中把握重点和难点。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到丰富多彩的公共社会生活,了解“在社会中成长”和“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网络生活新空间”的含义,了解社会进步,了解要遵循的社会原则,引导学生建立起一种责任感。这样,老师就可以让同学们在体验社会的同时,可以探究并完成一些描写社会生活百态,列举各种社会现象的任务。如在思考理性参与网络评论、合理利用网络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对网络社会中不实言论以及网暴言论进行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这种作业的设计可以达到从单元整体角度来安排作业的目的,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作业品质,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四、设置活动,了解思想
在教学中通过开展丰富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活动,提升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例如开展角色体验活动,使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将自己代入教学场景中,从思想、情感、事件本身等多方面开展思考,提升对事件的全面理解。比如,针对老人倒了是否应该帮助这一社会热门话题。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老人与小孩,使两人从自身角度开展事件的思考和设计。学生在情节演示过程中,会融入更多自主思想,结合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在予以“老人”帮助的同时也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准确衡量道德行为与法治观念。
五、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困扰,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笔者提出了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办法,在教育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进步,未来仍将为建设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文君.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路径研究[J].成功,2023(19):0094-0096
[2] 达索.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探索[J].传奇故事,2022(1):11-12
[3] 许三.新时代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实效性[J].女人坊,2021(22):00031-00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