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度人为误操作原因及防范方法
摘要
关键词
调度人为;误操作;防范方法
正文
引言
由于电网调度从业人员的误操作所引起的人为事故是电网发生故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电网运行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避免发生调度人为误操作,从而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1造成误操作的因素
1.1使用仪器及工具
工具不符合安全规定。不发生误操作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选取使用符合现场电压等级和安全规程的工器具,同时也要保证所使用工具在安全试验周期内。如果选取使用的工器具不符合安全规程规定,就会有安全事故发生的隐患,例如变电站操作工作中选用了超过安全期限的操作杆、未经安全试验的接地线,经绝缘检测发现漏气且尚未更换的绝缘手套等都会在操作过程产生安全隐患。违规使用电子钥匙进行解锁。变电倒闸操作时,若操作人员和检修人员擅自使用解锁工具(电子钥匙),就可能发生误操作,产生严重后果。例如没有调度许可授权强行解锁、操作过程中解锁、单人操作、跳过解锁钥匙程序等,都可能会对电气操作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1.2电气操作时间
为了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和执行操作时间,否则就会大大降低电气操作的质量。如在变电站半个站停电进行主变检修中存在较多操作任务,为了不影响变电站电气操作质量,确保操作的安全,工作人员应尽快完成各项操作,与时间赛跑加快速度的同时还要有序地完成各项操作任务。但要特别注意项目填写的操作票是否有遗漏项目、审核不严格、未能仔细核对工程名称编号等问题,否则可能酿成故障。电气操作也会受到各种电气运行工况时间的影响。如白天或夜间的工作,其效果不一样。大量工作经验证明,由于白天的光线非常好,能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设备状况,使得操作更加清晰明了。而夜间工作的环境光照不充足,不能快速、准确判断设备的具体状况,出错的概率相对较大。
2调度人为误操作防范方法
2.1操作前做好准备
操作前,值班调度员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类型(一二次设备计划停送电、新设备启动等)制定风险评估,落实风险预控措施。在操作设备复电前,调度员向设备运维人员核实确认现场工作任务已结束,作业人员已全部撤离,现场所有临时措施已拆除,现场自行操作的接地刀闸已全部拉开,确认设备具备复电条件,同时与现场运维人员核实一二次设备状态,并通过调度记录和调度自动化信息核实一二次设备状态。操作前,尤其注意核对交接班记录和调度日记等信息,多渠道互相佐证设备状态和安全措施等调度信息的正确性,避免关键调度信息遗漏。操作票严格执行“三审”制度规定,确保操作票合格,调度值班负责人必须要求操作人和监护人履行操作中的岗位职责,层层把关,建立多重安全屏障,避免人为误操作。
2.2针对技术技能水平低造成误操作
对业务技能知识掌握不扎实的人员,应对其技能水平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情况,本着“查漏补缺”的原则,组织专项培训,尽快提升其业务技能知识尤其是操作技能,如果经过培训,其还不能胜任本职岗位,就应考虑对其调整工作岗位直至降低岗位层级。倒闸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把好“操作票填写关”,操作人员必须要具备正确填写操作票的能力,班组和部门要经常组织手工填写“操作票”的基本功训练,尤其是要对一些基础较差的老员工组织继电保护装置及保护压板投退、保护定值配置等专项培训。变电运维班组要编写每套保护装置中保护压板投退的典型操作票,为继电保护压板、空开、把手正确命名,命名要通俗易懂,确保变电运维人员不会对其命名产生误解,变电运维人员要将长期不用和备用的保护压板拆除。变电运维班组要注重运维人员倒闸操作标准化作业流程演练,要经常组织变电运维人员,尤其是新员工观看倒闸操作标准化作业视频,学习倒闸操作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并组织常态化的实地演练,利用设备停送电倒闸操作做好岗位大练兵,保证变电运维人员在倒闸操作过程中能够标准化作业。要重视倒闸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分析,每次操作前,值班负责人都要组织操作人员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罗列出操作过程中的全部危险因素,并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制定可靠对策,要保证每位参加操作的人员熟知这些危险因素及对策。同时运维班组要经常开展变电倒闸操作事故案例学习,警钟长鸣,提高变电运维人员倒闸操作的安全意识。变电运维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软件开展培训,利用钉钉、企业微信、企业培训APP等软件开展培训、考试可以克服变电运维人员居住、工作地分散的不利因素,提高学习效率。用此方式组织开展各类专项网络考试,以考促学,提高变电运维人员的业务水平。
2.3针对人员验收检查不到位造成误操作
变电运维人员要把好“操作准备关”“操作质量检查关”,当办理工作票终结手续时,变电运维人员应会同工作负责人到现场全面检查工作设备上有无遗留物件,临时接地线是否全部拆除,是否具备送电条件。对于主变压器等大型设备,因为体积比较大,表面结构比较复杂,从地面检查可能存在盲区,一定要安排运维人员到检修状态的变压器上面检查。检查要全面,要确保设备上无遗留物件,临时接地线、试验线全部拆除,打开的接头全部恢复如初。正式开始操作前,变电运维人员要提前检查设备是否具备操作条件,设备状态是否正确。新设备充电以前要保持冷备用状态,停电设备检修结束送电前,变电运维人员要检查该设备状态和停电时相符,并与操作票填写时所依据的设备状态相符。隔离开关合闸以前,必须检查操作范围内确无接地线(或合闸的接地刀闸)。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和监护人员每操作一步,都要共同检查该步的操作质量,确保操作到位,确保不发生因某一步骤操作未到位就仓促操作下一步骤引起的误操作。
3提高电网调度的策略
智能电网的设备状态预测和调控、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决策、电力网络与用户之间的智能互动等行为均需要依靠物联网技术完成,这些智能化控制和管理工作使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的联系更为紧密。依照当前行业发展经验,智能电网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可实时提供各发电机组和各类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各项技术指标和参数,进而提高发电过程中的运行维护水平。(2)可实时监控水力发电站坝体各部位压力变化,以传感器群的方式监控坝体变形现状,进而为规避水库调度风险提供数据支持。(3)利用气象传感器可快速完成风力发电厂和光伏发电厂所在区域的各类气象数据的收集,如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量、光照强度等,进而为新能源发电体系提供有效辅助,提高整体发电效率。(4)输电网络监控过程中,借助传感器可实时观测变电站和输电设备的微气象环境、线路覆冰、导线温度和弧垂幅度、输电线路风偏、杆塔倾斜度、绝缘子表面污渍程度等信息,将这些信息与电网运行数据组合,可及时发现输电网络存在的隐患,最大限度提升电力能源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5)工作人员可在输电杆塔、输电线路以及各类机电设备上设置多类别传感器,完成目标识别以及侵害行为的具体分析和定位,提高对电力设备的全方位防护效能。(6)物联网系统配属的传感器可实时监测电力作业现场人员、设备以及环境等信息,实现设备与设备、设备与人员的智能互动,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对电力网络稳定性的破坏,消除安全隐患,提升作业质量。(7)智能电网借助智能监控和实时反馈功能,可实时获取不同用户的用电需求,进而实现智能用电双向交互服务,有效改善供电可靠性和用电效率,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技术基础。(8)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智能电网中各类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时获取设备状态信息,维护人员借助这些信息可有效评估不同设备的可用时长,满足周期成本最优控制决策需求,实现电厂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提高电网运行和管理水平。
结语
调度人为误操作严重威胁电网安全运行,防范调度人为误操作是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任务,也是电网运行安全永恒的主题。防范调度人为误操作需综合采取管理、技术和组织等多重手段来实现,无论何种手段,首先要意识到“人的因素是一切工作成败的首要因素”,要抓住“调度员”这个关键因素来开展。值班调度员在操作前做好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操作中做好监护、操作后做好闭环管控,最大限度地防范调度人为误操作风险,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杨安平.变电站误操作事故的原因和防范措施[J].农村电工,2008,16(5):28-29.
[2]李秋明,张卫.变电站运行与维护[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吴密.现代化变电站(所)运行、维护、管理与新技术应用实务全书[M].万方数据电子出版公司,2012.
[4]王雨璇.电气调度误操作原因及预防对策讨论[J].山东工业技术,2018(2):142.
[5] 陈文淦,郜亚洲,李晨阳,等.基于电力物联网的变电站防止电气误操作研究[J].电力安全技术,2020,22(9):19-21.
[6] 李一鸣.变电站防误装置的运维维护 [J].电气经济与术,2019(5):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