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亲自然栽培活动的实践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丽萍

永安市燕南中心幼儿园 邮编:366000

摘要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儿童与自然的接触和体验的机会减少,他们缺乏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和经验,因此,与自然亲密接触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幼儿园作为儿童第一次接触学习环境的场所,积极推行亲自然栽培活动是一种有益的实践。本文将探讨幼儿园亲自然栽培活动的实践研究,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幼儿园;亲自然;栽培活动;实践

正文


“亲自然”课程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指以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为基础,让幼儿能在接近自然的环境体验中学习,从而更好地形成一种体验式的自然课程教育,使幼儿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中建立相应的生态意识,培养生态教育理念,充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友好关系。这种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能让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引导幼儿与自然环境进行一定的互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幼儿园亲自然栽培活动的作用

在幼儿园内开展栽培活动,开辟栽培园区,引导幼儿栽培各种瓜果蔬菜和粮食作物,这样幼儿不仅可以体验到栽培的乐趣,还能够与农作物亲密接触,拉近自身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在栽培过程中,幼儿可以感受到生物的独特性,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充分体会到生命的真谛。这具有显著的生命教育效果,可以让幼儿感知生命,从而敬畏生命。

随着栽培活动的开展,幼儿会越来越熟悉自然、亲近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园内的农作物都可以成为陪伴幼儿成长的伙伴。当这些自己动手栽培的瓜果蔬菜渐渐充满生机,幼儿往往会产生喜悦之情。幼儿在栽培过程中会得到很多的实践乐趣,也能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开展栽培活动,让幼儿亲自照顾自己的植物,可以充分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使幼儿主动去呵护自己的植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学会许多种植方面的知识,认识许多植物种类,同时在动手实践中也提升了观察、协作以及沟通能力,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此外,教师也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到栽培活动之中,陪伴幼儿共同成长。将栽培课程延伸到家庭,有助于提升家园共育的力度,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二、幼儿园亲自然栽培活动的实践

(一)开辟栽培区域,引导幼儿参与种植活动

幼儿园种植课程的开展,主要是指教师带领幼儿动手栽种各类瓜果蔬菜。幼儿教师需要结合幼儿园的基础设施条件,在园内开辟一个栽培区域,指导幼儿进行栽种,使幼儿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不同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而激发他们对自然的探究兴趣和欲望。教师应分阶段引导幼儿栽培园内认真观察,科学探究,开展栽培活动。

首先,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常见的瓜果蔬菜的种子,让幼儿通过观察和交流,寻找不同种子的差异,然后由教师对种子的外形特征和生长条件进行讲解。教师应引导幼儿拿出准备好的小玻璃瓶,将这些种子装进去,再贴上对应的图案标签。其次,教师可通过动画演示,让幼儿了解不同植物的种子是怎样生长的。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幼儿深入了解种子发芽必要的条件,如土壤、水分、阳光、温度等,让幼儿对种子生长的过程有完整的认知。最后,教师可让幼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植物,然后统计结果,按照幼儿所选植物种类进行分组,指导幼儿亲自动手栽种。教师在观察幼儿栽培的过程中,要对幼儿的错误做法进行及时指导,并让幼儿每日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让幼儿在见证植物茁壮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栽培的乐趣,学到栽培的各种知识。同时,在栽培区域的设置上要进行合理配置,既要按植物的种类进行划分,也要考虑到整体的美观和协调,适当地对不同种类植物进行搭配。此外,还要根据不同季节来选择搭配不同种类的植物,这样就可以保障栽培园内一年四季都有植物在生长,不会显得单调。

教师在幼儿园内开辟栽培区域,引导幼儿参与栽培活动,既锻炼了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让幼儿感受到了收获果实的成就感。

(二)走进自然环境,启发幼儿进行栽培实践

幼儿园在开展栽培活动时,要丰富课程实践方式,除了直接在园内开辟栽培区域,还可以组织各种主题的户外活动,带领幼儿进入大自然中体验生活之美。尤其是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幼儿教师可以组织“美丽春天”主题的户外活动,选择本地景色优美、花草繁茂的公共区域,带领幼儿真正去到大自然中。在活动开展前,教师要做好安全防护,告知幼儿户外安全知识,避免幼儿因贪玩而遇到危险。教师要让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栽培工具,并教导幼儿如何使用铲子、锄头和水瓢等工具。教师可按照幼儿选择的工具进行分组,引导幼儿在栽培过程中进行分工和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沟通协作能力。幼儿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物,如蚯蚓、蝴蝶、蜻蜓等,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向幼儿们介绍一些动物的相关知识。例如,当看到树叶上面有绿色的小虫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并告诉幼儿这些小虫子的种类和特点。教师可以告诉幼儿一只小青虫是如何化茧成蝶的,让幼儿知道,世界的丰富多彩由不同的物种构成。幼儿栽培的各类植物周围就藏着很多小动物,这些植物和动物共同生活和成长,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三)深化课程内容,指导幼儿认知植物特性

开展幼儿栽培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要教会幼儿认识常见的植物并进行大致分类。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幼儿对植物或瓜果蔬菜的主要结构,如花、果实、叶片等进行观察,从而对植物的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幼儿对植物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比如,在幼儿们看着一株无花果树时,教师可以问幼儿:“无花果树是不是也是先开花再结果?”有些幼儿观察后认为,无花果树可以结果,但不会开花。这时,教师可接着问:“无花果树其实会开花,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呢?”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回答慢慢进行引导,然后给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启发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的思辨能力。

又如,在幼儿们种植青菜之后,笔者问道:“我们何时才能吃到自己种的青菜?”这时,缺乏生活经验的幼儿们有的说2天,有的说一个星期,还有的说一个月,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想法。对此,笔者不急着告诉幼儿们答案,而是等到蔬菜成熟时,把幼儿们带到菜地去,并向他们解释青菜成熟的时间,然后再向他们提问:“有谁知道青菜的哪个部位能吃吗?”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最后再告诉幼儿们,大多数蔬菜的叶子是可以吃的,一些蔬菜的花朵也是可以吃的,如南瓜的花朵等。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幼儿能够逐渐积累植物栽培的各种知识,并加深对植物特性的了解。

(四)耐心回答问题,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在栽培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对幼儿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幼儿去思考、学习,也要耐心地回答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这样幼儿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和关爱,从而更加喜欢和尊重自己的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丝瓜生长的时候,幼儿们会问:“老师,丝瓜上面的叶子可以吃吗?”“老师,丝瓜肚子里面有什么呀?”“老师,丝瓜是毛毛虫变的吗,为什么它也长毛毛?”教师要对幼儿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行为给予肯定,并进行口头表扬,再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在教师的解答下,幼儿们会了解到更多与栽培相关的知识,从而培养认真观察、热爱生活的态度。这样的问题教学既能营造出活跃的教学氛围,又能在活动中拉近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和睦相处。幼儿的求知欲是很强的,并且思维比较跳跃,有时候他们在问植物的相关问题时,会突然将问题转向蝴蝶、蚂蚁这些动物身上。在这个时候,教师不能批评幼儿或直接打断幼儿的提问,而应将幼儿提出的问题巧妙地引入此次栽培活动的教学内容中。总而言之,教师要对幼儿们所提出的各类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耐心地解答幼儿们的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指导,还要保护好幼儿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幼儿们更好地参与到栽培过程中来。

(五)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幼儿分工合作的能力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进行栽培活动的时候,幼儿教师要以他们之间的差异为依据,让幼儿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让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完成课程任务,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可以对幼儿们进行细致的观察,在对幼儿们的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再将不同的种植任务分配给幼儿们去完成。比如,在进行“利用枯叶制作裙子”的延时活动时,教师可以,以幼儿的行为特点为依据,让幼儿展开分工与合作,让善于寻找和收集东西的幼儿负责枯叶的收集工作,让了解植物种类的幼儿负责树叶的分类工作,让动手能力强的幼儿负责裙子的缝制任务,让喜欢画画的幼儿对裙子进行绘制。这样,幼儿能够在与其他幼儿的分工与合作中顺利完成任务,取得良好效果。

(六)激发幼儿兴趣,强化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对教师的依赖性也较强,因此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自学的良好习惯。尤其是在栽培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幼儿的兴趣,挖掘幼儿的发展潜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自己喜爱和擅长的活动中来,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在栽培活动中,教师可以把幼儿分成几个小组,让幼儿互相协作,以小组的形式种植,并记录植物生长状况。幼儿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然后与其他幼儿交流和分享,此过程不但可以让幼儿获取更多的知识,还可以锻炼他们的交流能力。另外,教师要合理地选择栽培的植物种类,提高栽培园物种的丰富性,并让幼儿在收获成果时充分地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喜悦,进而更加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例如,在种葫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幼儿亲自挖坑、播种、浇水。在收获葫芦之后,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表扬,提高幼儿的参与热情。

(七)进行环保教育,丰富栽培活动的教育价值

随着种植课程的开展,幼儿们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土壤,去观察植物的成长,去体会植物生命的奇妙,能更好地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教师可以利用植物学来给幼儿们传递环境保护的知识,让幼儿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在植树节那天,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到种树活动中,并向幼儿介绍种树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通过栽培活动展开环保教育,能培养幼儿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情感和意识,丰富栽培课程的教育价值,增强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

)完善幼儿栽培活动评价体系,优化活动设计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对推动幼儿成长与发展、完善生态栽培活动有积极的作用。对此,幼儿园应立足教学实际,将生态栽培活动评价纳入课程体系,构建专门的评价机制,并以量化评价标准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幼儿园可以从生态栽培活动的基本目标入手,通过对幼儿行为、活动表现等进行评价,既能检验生态栽培活动的组织和完成情况,又能对幼儿的品质、能力等进行培养,促使幼儿健康成长。如在大班的“土豆成长记”栽培活动中,幼儿教师每天都会给幼儿拍照,记录幼儿每日在栽培活动中的表现,并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如朵朵吃饭挑食,不喜欢吃土豆,通过参与“土豆成长记”生态栽培活动,朵朵不仅改掉了挑食的毛病,还经常说“珍惜粮食,光盘行动”这一口号,同时付诸行动。其他幼儿也在生态栽培活动中有不小的进步,形成了珍惜粮食、节约用水等生态环保意识,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亲自然栽培活动的实践研究表明,通过参与栽培活动,幼儿能够与自然亲密接触,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幼儿能够从中获得生命的体验,学习自然规律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同时,栽培活动的实施也诠释了“做中学、玩中学”的教育理念,对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丹青.在幼儿园种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大班玉米成长日记》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11).

[2]严春霞,何灿.论种植活动中的幼儿德育渗透[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

[3]宋淑娟.开展种植活动崇尚绿色生态教育[J].科技资讯,2021(7).

[4]何子涵.让生态教育“落地”,让文明行为“生根”——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第八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20(8).

 

课题项目:本文系永安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3年度立项课题《幼儿园亲自然栽培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YAKT2023006)的研究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