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心素养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跨学科的实施办法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体育;跨学科;实施办法
正文
前言
“双减”教育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全面的育人机制,建立与各个学科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初中体育教学必须重视“能力+素质+知识与技能”的协调发展。教师要以体育教学内容的提升点和与各个学科的链接为起点,与各个学科一起构建螺旋形、结构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注重认知内化、思维建构、应用迁移等素质的培养,进而构建优质的初中体育课堂,让学生成为丰盈、立体、优秀的个体。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些能力之所以“核心”或“重要”,是由于他们可以通过学习环境转移到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从体育与健康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跨学科的思考与融合已成为推动学生运动战术水平提升、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优秀体育文化传承的强力引擎。体育与健康学科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使命,把它的教育职能充分地利用起来,把大教育观和大体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学科协作,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根基。
跨学科学习是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巧与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相互结合,突出对知识和技能进行结构性的教学,这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减少学生的知识惯性,同时还能指导学生“学、练、赛”,在“做中学”, 真正教会学生。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跨学科教育并不是向学生灌输跨学科的知识,也不是学习孤立的、支离破碎的、僵硬的知识,而是建立一种普遍的、综合的、无边界的、共享的知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跨学科学习,并不会挤占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学习时间来传授其它学科的知识,而是将课程资源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学生能够生成高阶思维。这样,就能够创造出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紧密结合的复杂情景,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核心素养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通过跨学科教学,促进了体育运动由“知识导向”转向“素养导向”,由“单一技能导向”转向“结构性知识与技能”,由“简单情境”转向“复杂情境”,由“体育教育”转向“体育与健康教育、多学科融合”。在学习方法方面,以大体育观、大教育观为基础,实施“完整项目的教育”,也就是改变单一性机械式学习运动技能,让他们在掌握战术、战术的同时,也能培养出良好的、健康的行为和道德品质。在教学组织方面,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跨学科的实施办法
1.领悟课标内涵,科学制定范式
立足于时代的大背景,要认识到核心素养是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才转变的必然趋势。教育是人才转变的首要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环。以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导向,迫切需要突破传统体育教师的“知识本位观”和“内容本位观”的思维枷锁,充分发挥体育的综合性、实践性,紧紧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逻辑,实现由单一方向的人才向全方位发展的人才转变。
《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提出了新课程目标的划分,即从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和微观目标三个层次来划分。首先,从宏观上来说,就是指育人视域下的核心素养;其次中观是指具体课程的总目标及各个水平的目标;再次微观指教师当依据宏观与中观的要求,去创新地设计出不同的阶段、学期、单元和课时的学生学习目标。但不管是哪个层次的教学目标,都是在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下进行的有机整合。教师要从宏观上提炼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结构,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把它们的微观结构落实到学段、单元和课时的教学系统中。作为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要掌握好核心素养的“主心骨”作用,无论从主题的选择,情境的内化,课程的实施,学习的评估,都要围绕着让学生产生高层次的思维,让核心素养落地,让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
跨学科教学是课程内容的延伸,在三维层次的目标体系中,更多的是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健康知识的学习,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相关能力的生成是一个长期、连续、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在微观层次上设定课程目标的老师,应该将运动、健康和文化都纳入其中,并寻找微观层次、不同层次的外部框架,找出能力目标层次的联系,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学生成长目标。
2.体育教师应主动培养自身的跨学科教学素养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构成和评价标准还在讨论中,但它的基本元素的脉络是明确的:一是可以对其它学科的基本知识架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甚至对体育以外的某个科目也有了更深的研究,从而为跨学科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具有对跨学科知识联结点的敏感性,如:健康行为和生态环境的联系,运动技能训练和国防教育的联系,将“学科本位”的教学思想转变为“问题解决”的思想,为跨学科的教学提供思路。三是对跨学科教学进行实践探索,在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中持续提高跨学科教学水平,为跨学科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地发展自己的跨学科教学思想和能力,在对体育学科体系深入发展脉络的把握上,弥补现有的知识界限,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从教学目标、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观察。勤于反思教学实践,不断地开展跨学科专题学习的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生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3.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创新体育教学
一些运动项目,由于其特殊性,所涉及的技术比较复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技术要领,进而影响到训练的效果。在学科融合的视野中,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的优点,向学生们展示体育知识,将一个很难理解的动作分解成多个容易理解的动作,带给学生一种新的视觉感受和学习体验,这样,学生就可以将动作的要点牢牢记住,并熟练地掌握它们。就拿100米赛跑来说,它要求学生掌握调节步频、步幅和前摆臂的技术。只有熟练掌握了这几项技术,才能使其达到良好的身体协调性。而仅仅依赖于老师的演示,学生不一定能够把每一个动作的要领都记住,所以老师可以把演示动作的全过程录下来,然后在班级群或QQ群里发布。学生可以一遍又一遍地看视频,利用慢动作及暂停等方式,清楚地理解每一个动作。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展示出运动的要领,而且能对学生的运动过程进行记录,对学生的运动结果进行检测。当前,一个班上的学生人数多达数十人,而一位体育老师往往要同时教好几个班。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情,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录像,注意每位同学的动作,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或者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动作过程进行观察,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动作进行反思和提高。另外,在进行篮球、乒乓球和足球等运动项目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播放相关的比赛视频,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观看精彩的比赛,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体育的跨学科教学,能够使课堂的氛围变得生动起来,达到体育教学的创新。
4.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
有些老师觉得,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范围,自己只需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他们有一个健全的身体,就能达到教学目的。这与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等教育思想相悖,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老师可以站在学科融合的角度,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创新,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以此来培育学生的体育竞赛精神。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通过介绍中国首位参赛的田径选手刘长春的事迹,让同学们以刘长春为榜样,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此期间,老师可以向同学们讲解一些有关田径项目的注意事项,让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不能服用违禁药品或者在比赛过程中抄近道、中途换人等。在介绍之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使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比赛意识
5.融合美术学科, 实现体育和美育的有机结合
体育与美术教育的整合,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把提高学生的体质、文化素质、身心健康作为自己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够在趣味化的环境中,能以艺术思维去审视和创新。体育活动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锻炼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把学生的思维放到广阔的文化、艺术和生活的视野中,把竞技、娱乐、情感和艺术元素相结合,对体育实践的课堂活动进行创新,以提高他们的体育参与的兴趣,使他们在感受到运动魅力的同时,也能使他们的运动技能、文化素养和人格意志得到全面发展。
比如,跳绳的种类很多,有双飞跳、双腿跳、单腿跳、单人跳、双人跳、十字波浪、跳短绳、长绳等等。在进行跳绳运动活动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精美的图画给学生们演示,展现出各种各样跳绳动作的人物动态,使他们能够在这种美术与体育相结合的情感体验中,对画面中的人物、景物、运动之间的前后关系进行研究,从而让学生对跳绳运动的价值以及动作要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老师:“仔细观察运动图案,头、手臂、腿要怎样动?手臂向上甩绳,或一条腿弯曲,一条腿稍直,或双腿并拢向上跳绳。”启发学生在草地,蓝天,小鸟的背景下,通过观察,实践,思考,讨论,在跳绳的过程中,要掌握的头部,手臂,腿部,频率速度的位置变化。在美术和体育活动的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能力和体育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自主、真实的“跳绳”的运动情境,使他们能够结合图画,并对图画上的跳绳姿势进行观察,从而使自己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动作,增强对体育技巧的理解。在体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将具有情感色彩的学习情景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生动的实际体验中进行探索、发现和交流,从而掌握扎实的体育知识和技巧。体育与美术的结合要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新颖的、多样化的体验空间,并在其中融入了艺术的元素,培养学生的运动精神,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
6.与劳动实践教育的场景结合,实现体育和劳育的有机结合
在初中素质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可以帮助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两者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和关联性。学校应为学生打造以知识和技能培育为导向,以提升学科素养为目的的跨领域教育教学计划,真正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一个健全的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人。
老师可以把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当作是一个跨领域的教学内容,当学生们完成了运球的练习之后,引导他们把垃圾制作成一个个的纸球,然后根据垃圾分类的要求,投入垃圾回收箱,这样一来,既可以训练同学们的技能技巧,又能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达到体育与劳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刘周敏.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21.
[2] 黄睿.跨学科视野下我国高校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0.
[3] 范道平.体育教学中跨学科知识运用的研究[J].科技视界.2021.33:236,252.
[4] 郭华.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突显学生主体地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04).
[5] 于素梅,陈蔚.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多维特征、设计逻辑与实践指引[J].体育学刊,2022,29(06).
[6] 张玉华.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学习的内涵认识与实践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22(05).
[7] 朱德全,彭洪莉.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模型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