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宋柳姚洁

萍乡市安源区城北小学 邮编:337000

摘要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教育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是学校与老师的首要责任,而评价学生的优劣,也是以学业成就为依据的。所以,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造成了很多教育观念的扭曲,尽管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但是学生的精神发展还很不完善,学生的精神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学生已经失去了学生作为一个小学生该有的快乐和天真。老师和学校要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消极情感进行疏导,减轻学生的压力,使学生的长期健康发展。


关键词

积极心理 学习品质 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进入21世纪后,在欧美学术界日盛的积极心理学,对我们的学校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有计划地实施有计划的教育,如 PRP计划、施特拉斯港计划、吉朗文法小学。从总体来看,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都表现出了较好的发展趋势,但仍然缺少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操作的实践框架。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我国的教育实践,重点应该放在正面经验、正面个性、正面的社会组织体系三个方面,从理论上落实到行动上,以人为本;在学校开展积极心理教学的策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注重教师的主动发展;该计划的立足点是"'培养'而不是'弥补'的教学模式""加强社会实践和身体锻炼""加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建立一种正面的学校管理文化",等等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2 0世纪下半叶提出了一种基于人本主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学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类自身的缺点与问题上,而应该关注人类自身的长处与短处。积极心理学有三个主要的研究课题。一是正向情绪经验。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生来就有正面的经历,尤其重视正面的情绪经验对人生的影响。积极情感可以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思维与行为,使学生产生一种对过去满意、对现在满意、对未来乐观的主观幸福感。二是对个性动机的研究。塞利格曼根据“诠释风格”将其划分为“乐观”与“悲观”两类,并对24项积极人格特质(好奇心、乐观等)进行了考察,提出了“积极人格”是提高个体正情绪体验的必要前提。三是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在积极心理学中,个体体验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主动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价值

(一)完善现代化社会的背景需求

伴随着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持续发展,各种各样的新东西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线,生活方式,社会生产,教学观念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接受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社会环境了,在许多新的东西面前,人们都会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小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才。要尽早地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在正面的心理素质的引导下,要对身边的事情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培养出一个强大的意识和一个独立、自信的个性,在与人的交流中,还可以运用正向心理,营造一个轻松的交流氛围,直面这个社会的大环境,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应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促进学生自身的积极发展

小学时期是奠基的关键时期,在个性表现、为人处世等方面,在情感性格、兴趣爱好、心理发展等各方面,都应该起到正面的表率作用,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一点。许多小学都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会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调节自己的心态和状态,提高学生的精神承受力,排除负面和悲观的心理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老师在塑造积极的心理素质的同时,也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在赏识教育的思想下,对学生的进步给予激励,培养学生的毅力,增强学生的成长信心,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政策,但是各个学校的执行情况不尽相同。许多地区的学校过于注重学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疏忽,致使一些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是青少年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若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将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存在差异

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区域上有明显的区域差别,一般来讲,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要好,而城市则要好于农村。不同之处在于教师的能力不同,谘询室的器材组成不同,课程组织的效能也不同。

(三)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的意识不足

当前,我国小学普遍存在着一种“以人为本””为主要内容的“三个方面”。目前,我国小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小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点,无法以正面的心态来面对问题;二是由于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碰到了一些棘手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求助于别人,不能及时地解决自身的困难。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四、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策略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与体验中自主成长

从人性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教育者,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调适者,每个人都具有正向的心理潜力,每个人都有自己向上的发展水平。积极的心理素质的培育就是要发掘个人人性中的积极因素,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主动地去追求美好,去创造快乐。小学生还具有自我表现和自我教育的需求,学生需要从参与中汲取动力,从激励中汲取力量,从活动中获得成长。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活动”,它能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得到良好的心理体验,并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素质。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生动的、有趣的活动,对小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活动和经历中得到积极、健康的心理发展。心理健康课、学科教学课、班会课、主题班队会等生动、直观、有趣的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要使小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导者,就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材料的搜集、设计和组织。

)欣赏激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年纪小,经验少,而且学生很活跃,也很爱探究,所以在长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做出一些鲁莽的举动,犯下一些错误,学生有时候是自觉的,有时候是下意识的,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如果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必然会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学生变得更加的敏感和谨慎。所以,老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在面对学生的失误时要保持镇定,以温和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宽容学生的不了解,然后再鼓励学生去做有意义的探究,避免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伤害,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受到束缚,从而积累更多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是,教师要从包容、激励和赏识的角度,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用积极的能量去影响学生,让学生摆脱负面情绪,防止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例如,一个班上,总是有些同学很努力,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很差,这其中,很多同学的心理问题慢慢积累起来,出现了厌学、情绪暴躁、敏感自闭的现象,在学业上感觉不到奋斗的快乐,常常闷闷不乐。对此,教师应首先进行有效的交流,了解这些学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进而主动发掘学生的潜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同时,也要让学生发掘出自己的潜能与长处,给予赏识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维护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营造可获得积极情绪的教育环境

积极情感体验的获取是增强个人正面思维与行为能力的重要方式,为小学生创造一个有利的情感体验环境,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作为“传道授业”的实施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权威地位,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是学生获得正向情感的最好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若能多给予鼓励性的评估,将会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用一种发展的心态来面对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当学生们深深地融入到一个温馨、愉快的氛围中时,就会更容易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相互支持的班级团体,同时,学生们也会有更加愉快的情绪体验,在集体互助和班级关爱的氛围中,会培养出包容、怜悯等正面情感。

比如,老师可以基于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理念,设计一堂关于“积极关系”的辅导课,使同学们了解到,在帮助别人之后,自己能获得正面的情绪上的收益,从而激励他们采取互相帮助的行为。老师也能将美好的未来图景展现给学生,畅谈国家,民族,人类的美好未来。人们的正面情感通常来自于对未来的憧憬,而这种憧憬又能将其化为行动的动力与激情,这正是精神健康教育所能带来的明显提高。

借助短视频引导探讨,深化教学效果

要使正向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对小学生进行思想认识的更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具有正面意义的短片,引起学生的思考,起到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比如,老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收集反映积极乐观思想的短视频,并制作成视频课件,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对他们的思想发展进行深入的指导。小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他们会对英雄、模范人物产生崇敬、效仿的心理。在做好榜样的同时,老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时代楷模人物的事迹,使他们认识和体验到榜样的精神,逐步培养他们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可以按照同学们的关心,挑选出一些同学们喜欢的“时代楷模”的故事,把这些故事和视频课件结合起来,再给同学们放映,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客观批评学生,培养学生的谦虚品质

积极心理学教学应当主动激发学生,赞赏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积极心理学教学,不能对学生进行批判,积极心理学认为,恰当的批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情况,纠正自身的缺点,提高其抵抗挫折的能力,提高其心理品质,使其谦逊、积极进取。

例如,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强势,比较高傲,喜欢欺负弱者,做事不会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对此,老师要对他们进行适时的批判,积极地进行引导和教育,这样才能防止他们将来犯下大错。这个时候,班主任要主动和学生的父母进行交流,弄清楚学生性格的成因,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再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严重,给学生的同学带来了多大的伤害,让学生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转变自己的处事方式,学会尊敬同学,照顾别人的感情。慢慢地,当这些学生的表现慢慢好转之后,父母就可以对他们给予正面的赞扬,鼓舞学生的精神,让学生知道知错就改,善有善莫大焉,慢慢地培养学生的谦逊的心态,促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推动家校合作,营造更加健全的正面心理氛围

假如说,学校是学生们学习文化知识,懂得做人的第一个地方,那么,在教育学生们形成一个健全的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家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家长是小学教育的第-监护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为质量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导向两个角度来看,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这也是一种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老师要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作好登记,并通过家访的形式,对学生们的家庭行为及人格特征有更多的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不爱表现,心事重重,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要着重调查学生的家庭,找出学生的问题根源。要对原生家庭的伤害、重组家庭的漠视、单亲家庭的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了解,并与父母进行有效的交流,让父母对学生的进步给予更多的赞扬,让他们尊学生的选择,与他们建立起一种平等、融洽的伙伴关系,对家庭的教育方法进行反思,注重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老师要定期回访,从学生的心理、情感等方面,制订出更加有效的家校合作对策。

结语:总之,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生中的应用,为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培养学生的正面心理素质,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还必须要有父母的参与,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小学生正面心理素质的教育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正面的心理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顾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亚太教育,2023(08) : 88-90.

[2]辛学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2,

(05) : 72-74.

[3]唐名淑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U].教育教学论坛,2018(50) : 29-3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