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意涵与逻辑:基于《党支部工作条例》与高校立德树人实践研究的理论探求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赵洪冰 刘莎莎 池淼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13 )

摘要

本文主要对《党支部工作条例》产生的历史背景、颁布意义、遵行原则进行了文化源流的探析;对古代、近代和新中国以来“立德树人”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意涵进行了探求,并对当下“立德树人”政治背景进行了寻根;对《党支部工作条例》与“立德树人”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

党支部工作条例;立德树人;理论探求

正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和党支部建设,并反复强调“基层工作很重要”,“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必须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可见基层党支部在落实党的决策方面的重要性,在落实与贯彻党的决策坚定不移完成与实践党的任务与目标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国建党、建军思想的一个重要创新,这个思想至今依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党支部是落实一切工作的基点,离开它一切工作都失去了基础和条件

 2018年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第一次以党内基层法规形式,首次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写进了条例。这对于高校基层党支部完成立德树人任务,更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给予了制度的保证。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被不断吸纳到党员队伍中来,并且通过对这些优秀的学生党员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不断影响和铸造青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任务影响巨大

一、《条例》产生的源流探求

《条例》产生的历史背景

《条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制度成果[]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进而不断推动全党形成了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良好态势,取得了明显成效。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党支部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可以说,党支部是决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成败的关键,组织强不强,关键看支部;领导好不好,关键看干部《条例》的及时出台,对于加强高校党支部自身建设意义重大,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有了制度上的保证。

自马克思主义政党创建伊始,马克思、恩格斯就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早在1847 年通过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这一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党内法规中,就用一章的内容对支部的设置、地位作用、工作原则等进行规定。[]2009年11月《条例》第一次修订,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条例》修订稿进行研究。2010年8月党中央颁布修订后的《条例》,对推进高校党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条例》颁布的重要意义

《条例》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法规,是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基本遵循。重视和加强党支部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条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制度成果[]。《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定位更加明晰和具体。

《条例》修改遵循的原则旨趣

《条例》制定工作中,主要遵循以下五条原则: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等一系列新精神新要求。二是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突出党支部主体作用,着眼提升组织力,强化政治功能,明确党支部的职责任务。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和求解思维,针对党支部建设在功能定位、组织设置、工作运行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制度建设层面补齐短板、形成规范。四是体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传承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积累的党支部建设宝贵经验,总结提炼党的十八大以来抓基层打基础强支部的成功经验,固化为法规制度。五是贴近基层实际操作需要,既回应不同领域党支部特点,又力求规定明确、简便可行[]《条例》的五条原则既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突出了党支部的主体作用,又能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思维,这是相当的难能可贵的;同时原则还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贴近了基层组织工作实际让立德树人任务更加具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更加明晰。从这五条原则来看,《条例》的出台既体现了时代性,还体现了实践性和法规性。

二、“立德树人”的意涵探求

在深人理解“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之前,先从中国五千年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的视域,探讨“德育”思想的文化起源,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找到德育在不同时代发展的特点,理解德育与时代发展进步之间的内在关系,认识到其发展的时代需求与文化传承必然性联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新时代立德树人使命的内涵和外延。从一般性的维度理解,“立德树人”的实质是道德、教育、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是任何文明与社会始终都要面对和处理的基本问题。[]

1.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树人”意涵

中国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思想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辉煌灿烂的元素组成的文化银河若隐若现,那是先人在用勤劳、朴实的双手和智慧的双眼在不断观察、探求与描述事物的规律,它们的智慧如星光闪烁,不断的给予我们思想的冲击与启发。以教师为论题的文章可谓之汗牛充栋,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的智慧论断。古圣先贤关于“经师”与“人师”诸多原则标准的讨论也为思考现时代教师素质提供了思想的切入点和理论镜鉴,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经传中摘抉大儒大师名言景行,探赜索微,紬绎其意,古今融通,与时偕行,以综“人师”之道,培养更多的“人师”,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师资保证[]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师德”要求是明确的,对当下的“立德树人”思想提供了理论上借鉴。

关于“立德”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左传.襄公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里明确指出,最高的境界就是立德,可见立德的重要性。但是立何德,孔颖达为该条目作疏时认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立德,就是在道德品质上不断提高修养、层次,修德以立身。[]西汉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仁、义、礼、智、信”凝聚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精髓,进而成为人们可以慢慢接受的普世价值观。其实,这里所谓的“德”是公德而非私德,人个的德性修养,亦是承载着国家意志的。

“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它的意思是说,一个国家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的未来。立德树人指明了高等教育的方向就是要坚持以德为先、育人为本,通过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通过落实教育方案、实现教育目标实现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的目的,使师生们在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全面遵守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而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的全面素质

2.近代以来中国的“新道德”意涵

以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他们积极倡导的“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成为思想解放的重要内容,其基本口号就是拥护“德先生“赛先生,也就是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改造国家、拯救社会的思想武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梁启超认为“公德指人具有爱护和有利于群体的观念。就本体而言,谓一团体中人公共的德性;就其构成本体的作用而言,谓个人对于本团体公共观念所发生的德性。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皆赖公德以成立以贯注。所谓私德指人具有独善其身的观念,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德性以及人处理个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公德和私德皆是人生所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需相应发展。”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启蒙、爱国的德育思想在培养年轻一代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私德”与“公德”开始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才会有希望、才会有明天。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发展的历程

共产党人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奋勇向前,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带领亿万中华儿女打下了赤色的人民江山,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掀翻了蒋家王朝,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中国的大地上,一个崭新的中国走上世界的舞台。在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始终被摆在突出位置。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使青年一代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首次确立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与巩固新政权和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紧密相关,为新中国政治和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4. 新时代立德树人概念的提出

“立何德”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应,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某一时代整体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特色所在。当代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于本国核心价值观的探索、思考与提炼,以此凝聚社会共识,建设精神家园。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开放之路,在自信的开放中做好立德树人工作。要确立开放的德育视野。从“告别传统”到“文化寻根”,从“价值对立”到“文明互鉴”,体现了“封闭”“开放”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开放的德育要求打通而不是割裂传统与现代的血脉联系,架起而不是拆掉中国与世界的精神桥梁,统筹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人类文明成果两种宝贵资源。[]

三、《条例》与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探求

《条例》明确指出:“高校中的党支部,保证监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各项任务完成。”[]《条例》对高校党支部的教育方针、政治属性、理想信念都描述更加具体、更加明确,目的是为了保证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写入条例,是对高校党支部更好地履行组织功能和育人任务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证。《条例》对于高校党支部育人任务来说是内在的、具体的、旨向性的,而立德树人是外在的、根本性的、目的性的。

(一)政治逻辑

“立德树人”的政治性: 将“成德之教”作为治理国家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高级手段“德”源于“政”,“德”“政”不分家,这是中国传统立德树人思想的又一重要特征。[]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参加全国教育大会讲话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可见,我国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契合度越来越高,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既是时代之问,亦是时代之需,更是时代之盼。

(二)组织逻辑

对于高校而言,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要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制度建设,并且加以规范和调整,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不管在任何时期,党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都非常重视。1990年7月党中央就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印发通知,第一次明确提出“为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要抓紧制定高校党组织工作方面的党的法规”。1996年3月,党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法规,为加强高校党的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将立德树人任务写进《条例》更是组织的要求,是充分发挥组织强大政治功能的直接体现。

(三)人才逻辑

 2020年12月30日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中第五条对建设高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治理体系改革成效”的评价,贯穿成效评价各个方面,反映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建引领和保障“双一流”建设,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等方面的表现,是对高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坚持中国特色本质要求的统领性、决定性评价。[]这是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是将人才与兴国战略紧密结合,体现了国家高度重视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赵洪冰(1972-).男,辽宁海城人,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专职组织员,副教授。

 

 

注:该论文成果为2022年辽宁省高校党建课题,项目编号为:2022GXDJ-YB08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