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培养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沈力维

江苏省无锡市大桥实验学校 214000

摘要

在小学阶段,数学始终都是学生需要攻克的难题。而在众多的题目中,应用题属于比较难的一种,对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水平的要求比较高,而小学生的接受程度比较低,所以学生很容易丧失对该学科的兴趣。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之下,要求教师顺势变革,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强化训练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加以研究与实践,使现代数学教学能够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以便更好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水平。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

正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基础教育受到更多的关注。小学是学生展开终身学习的基石,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小数数学具有较高的逻辑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其中应用题作为对关键知识点的一种归纳与练习,测试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的运用,这有利于教师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做出适当调整,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

一、创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

小学生的年龄小以及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因此对于数学应用题这样的题目,他们并没有太大的热情,但应用题练习对学生今后进行深层次知识探究非常重要。要想扭转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必须对应用题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根据班上学生的个性特征,制定出一种让学生易于理解和喜欢的教育方法[1]。在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不断创新的同时,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与个性发展特征,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索意愿,并在其中展开摸索与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最终提升学生的做题效率。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满足新课改的各项基本教育要求,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形成正确的数学解题思维,以便在未来的数学知识深度学习中实现个人价值。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的逻辑性,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时,首要目标不仅是要让学生有一个扎实的数学基础,即加强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强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与方法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教学情景,提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数学教师更要发挥兴趣的力量,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其能够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课堂上。因为,这就需要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带有针对性的教学情景,从而让学生在浓厚的数学氛围下感受到应用题解题的乐趣,并愿意参与其中,深挖数学的奥秘。

对小学生而言,早在一年级就已经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为真正锻炼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应用题的练习情景,调动学生的计算与分析兴趣。“同学们,班级要举办一个元旦晚会,购置一些装饰用的物品,班费100元,买灯笼30元,买水果19元,买奖品34元,把这些都买完,还能剩多少钱呢?”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充满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更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情景的创建下,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发挥自身价值。

(二)从日常教学过程入手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清晰,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培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2]。因此,数学教师可以从日常教学过程入手,强化对学生开展应用题解题思路训练,比如利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又或者可以把“自主课堂培养模式”与“应用题情境练习”相结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好提升。在授课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积极构建独立思维引导训练教学模式,选择一些带有实际意义的数学应用题,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解题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与摸索,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在长期的实践之下,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三)构建数学模型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大多会运用固定的公式,并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不利于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能力的发展。所以,针对当前数学教育现状,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直观的、易于理解的数学模型,以此促进学生的思考与分析,并能够真正解决数学问题。可以通过对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工程问题和植树问题等几个小学时期常见的奠定问题进行建模,强化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认识与理解。建立数学问题模型的同时,也是指导学生思考的过程,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能够将生活实际转化为数学问题,在其中找到有用条件,构建对应的数学模型[3]

例如,将在120米长的街道上种树,每隔8 m种一颗树木,在街上两边种植树木。问题:一共可以栽植多少棵树呢?分析:对于此类种树问题,若要求学生使用公式类解决,会增加学生解题的难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数学教师带领同学们运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对植树问题展开系统分析,也可以使用列表的方法来探索树木数量与长度间的关系,并且要学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才能进一步归纳“种树株数=总长÷间隔长+1”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在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在今后碰到类似的数学题目,同样可以用该方法来解决。

(四)抓住审题细节,培养解题思路

在新课改背景下,解决数学应用题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为真正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首先要求数学教师从审题开始,帮助学生牢牢掌握审题细节,进而找到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根本。因此,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更多的数学审题空间,使学生能够通过对题目的剖析,发现解决应用题的途径和突破口[4]。一是要仔细、认真阅读题目,领会题意;二是分段式解读,找到已知条件和变化情况,摸清二者之间的联系,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问题,可以运用画图法来解决;三是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深度解析,从而寻求解决应用题的思路。

1: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为200km,汽车A以50公里/小时的时速从甲地开往乙地,汽车B以30公里/小时的时速从乙地到甲地。问:A和B两辆车要走多久才能会面?

2:甲和乙两地的距离是200km,汽车A以50公里/小时从甲地点驶向乙地点,汽车B则以30公里/小时的时速从距离甲地40km的地方驶向乙地,问A和B两辆车会面的时间需要多久?

对于这两道应用题,若学生没有进行认真审题,就会认为是相遇问题。而在仔细审题之后,就会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不同,即例1为相遇问题,而例2则是追击问题,两种类型的问题在解题思想和运算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很多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不够严谨,容易产生思维上的误区和计算上的失误。所以,在课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审题能力。要求学生先求出变量,然后考量问题的性质、缺失的条件以及如何求解等等,随后摸索出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思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教育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调整,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意愿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此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思维与能力,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牛亚飞.从生活视角出发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7):149-151.

[2]郑丹丹.立足新课改创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9):49-51.

[3]惠慧.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培养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05):44-45.

[4]张玉军.新课改下如何搞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2020(08):39+4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