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聚焦“美育· 灵动·和谐”的音乐课堂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美育 灵动 和谐
正文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艺术课程本质特点和独特育人价值凝练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标准(2022年版)》确定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表现特征和具体内涵。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意义
音乐具有美感。通过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课程,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音乐作品体会创作人员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通过欣赏作品后,会不断积累音乐表现技巧。人格健全是学生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通过作品欣赏不仅能获得美感,还能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1.聚焦审美感知,坚持以美育人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美育是培育感受美和发展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教会学生在生命体验中感受美、发现美、探索美和创造美。
(1)聆听音乐,发现美
聆听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强化学生发现、感知、欣赏乃至评价美的意识。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袋鼠一课中,通过音乐的快慢和旋律的走向分析,让学生扮演小动物感知音乐。通过两个人分工合作,一人表现快的音乐,一人表现慢的音乐,刻画出袋鼠互相追逐、嬉戏,无忧无虑的身影以及敏捷、机警的音乐形象。
(2)二度创作,表现美
小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师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迁移应用是最好的,还可以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从而表现美。在人音版二年级《森林水车》中,教师组织学生动起来,跟随音乐走进大自然,与水车成为好朋友,自始至终围绕着水车主题。在乐队主题出现时,让学生化身小乐手,加上小乐器,为音乐进行合作伴奏。
(3)情感共鸣,欣赏美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听赏与评述是重要的音乐学习任务,是培育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欣赏小提琴曲《梁祝》时,用西方交响乐的形式讲述了中国爱情故事,与学生情感共鸣,感悟我国民族神韵。搜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作品,进行大单元教学,理解文化。
2.融入音乐活动,有效感知律动
人的音乐节奏感主要是指内心节奏感的建立,往往可以先借助身体外的体态律动开始。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借助肢体动作,体验音乐节拍
音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节拍呢?如果通过教师的语言来教授,枯燥泛味的同时,亦是违背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行走是最初体验的方式,因为行走是学生与神俱来的,学生通过行走可以感受自己身体运动的基本速度,掌握身体平衡。
(2)运用道具帮助,捕捉音乐能量
音乐新体系教学当中经常会运用一些小的道具来帮助体验音乐,丝巾通常是用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能量的散发与传递。在四年级《那不勒斯舞曲》中,A乐段的主题旋律中有重音记号,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体验这一重音记号带来的情感变化。使用的是“抛”的方式,此动作本身就是需要能量的散发,需要有一个向上的力量才能把丝巾送到空中,对应A乐段中出现的重音记号,在重音记号标记的单音处歌唱时,想象那一刻声音就像是丝巾一样随着身体的能量散发出去。网球也是音乐教学中广泛运用的。球可以有拍、交换、抛等不同的运动方式。根据具体的音乐来灵活应用。拍,可以是双手拍、接,捕捉到钝挫有力的能量。交换,可以是双手左右交换,捕捉到轻柔灵动的能量。抛,可以双手向上抛球,捕捉到向上爆发的能量。不同的玩球方式,带给我们不同的能量感受。第三个道具是绳子,一根小小的绳子,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在二年级《单簧管波尔卡》中就能很好地运用到绳子这一道具,表现音乐要素,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
(3)结合灵动体验,促进歌唱教学
在三年级歌曲《美丽的黄昏》中,运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音乐中的重拍,用脚步轻轻地摇晃起来。待到学生熟练之后,教师可以加大难度,让学生加入挑战中,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脚演奏重拍,手打拍子。根据教师的指令来交换。通过这样的律动方式,学生初步了解了歌曲的节拍特点。随后教师通过送礼物的游戏,让学生体验3个音色特点,拍胸、拍手、跺脚,进一步感受了歌曲节拍特点,灵动的律动体验方式,扎实有效的音乐活动,节拍迎刃而解,促进歌曲教学。
3.建立多声音乐,构建和谐合唱
多声部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音乐基础教育整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从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就开始进行多声部的训练,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坚持听觉为先的教学原则,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1)体验多声部节奏,建立听觉感知
首先从恒拍入手,恒拍的感知训练,使学生体验和感受稳定的节拍。拍手是最常见的训练恒拍的方式,另可通过其他的声势,比如拍腿、跺脚、捻指。还可借助课堂乐器来辅助恒拍感的训练。其次可以加入固定节奏的伴奏。简单且不变的顽固伴奏,在多声部训练的初期,是个很好的选择。以上两种教学方式的训练,在学生心中逐步树立了一种多声部的概念。
听觉感知先行。教师出示一条八拍的两小节节奏,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拍击,待学生熟练掌握后,教师运用乐器在第三拍中加入四分音符的节奏,其余拍为空拍,让学生听觉感知先行,进而找出教师在哪一拍进行了拍击。
(2)借助柯尔文手势,稳定学生音准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七种不同手势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2022年版艺术课程理念》在表现中就有“乐谱识读”这一项要求。识谱教学中,并不一味地强调这个音符应该唱多高,那个音符应该唱多低,而是恰当地运用柯尔文手势。鄞州区云龙镇王笙舲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孩子们没有在外学习或接触音乐方面的培训,大部分的学生音准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他们的音准水平,笔者从音符叠加训练、内心听觉训练、和弦构建训练三个方面来阐述。
音符叠加训练,笔者所教的班级是从一年级就开始的,在教授完四分、八分以及二分音符的节奏后,就开始接触识谱教学。从最初的Sol、Mi两个音先开始,通过音列歌掌握音准,并在不同的调式上进行演唱,进一步加深音高概念和音程距离关系。再者利用这两个音编创课前问好歌,为其他音符的学唱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加入音符la,还可以利用音乐教材中的带有Sol、Mi、La这三个音的旋律进行识谱演唱。之后加入音符do和音符re,形成一个完整的五声音阶。内心听觉训练就是教师不出声歌唱,仅仅用手势表示出一个个短小的乐汇片段,要求学生唱出它们的音高,做内心听觉的训练。和弦构建,一般情况是在中高段进行训练,在低段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逐渐进行渗透和弦的知识,一四五级的主和弦。例如:教师给出一个主音do的音符,请学生构唱一级和弦。教师给出一个sol,请学生构唱五级和弦。到了高段音乐教学时,还可以向学生教授转位和弦等等。
(3)训练多声部旋律,提高合唱水平
常态的音乐课教师应该多训练学生的多声部旋律能力,从旋律音程过渡到和声音程,最后再到和弦的练习。音阶也是每节课的必练选项,在学生掌握能力较好地情况下,可以做下音阶的卡农,形成三度音程的叠置。不管几年级,在教授单声部的歌曲时,教师自己编配二声部旋律,可以是固定伴奏旋律。合唱歌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声部进行简化处理,保留主干音。学生的合唱水平到达一定高度时,再严格按照教材内的双声部进行合唱教学。
4.课外延伸教学,提高音乐素养
(1)合唱队的参与
新课程标准(2022年)指出:要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注意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公众面前表演的自信心。除了课内的多声部教学以及合唱训练,还可以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校合唱队,通过校内演出和区里比赛,肯定自己。条件好的同学可以推荐参加鄞州区童声合唱团以及宁波市音协爱乐合唱团,让她们在音乐的海洋里享受声音的美好。
(2)器乐的学习
演奏教学可以与欣赏、演唱、创造、识读乐谱等内容相结合。如演奏欣赏曲的主题;用乐器为演唱伴奏;引导学生在演奏中识读乐谱等。课堂器乐的学习,对音乐教学有促进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培训中心学习钢琴、古筝、长笛等乐器的学习。
(3)音乐会的欣赏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等方式参与。平时的音乐教学在美育·灵动·和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网上下载音乐会的资料,让学生欣赏、观看、视听。有时间的同学还可以去市里观摩,如天然大舞台的音乐会、宁波音乐厅等。
四、总结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作为主要切入点,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应遵循现代化教学理念,聚焦美育、灵动、和谐的音乐课堂,
焕发音乐课堂生命活力,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艺术、创意等核心素养,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