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语)中国文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中国文化教学、思政教育、泰语环境、教学实践
正文
桂林旅游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2023KCSZJG017)
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泰国,由于历史和文化的联系,学习中国文化对于泰国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兴趣,也是一种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投资。随着中泰关系的不断加深,泰语环境下的中国文化教学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索《(泰语)中国文化》这一课程在思政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旨在强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促进文化交流。
尽管泰语环境下的中国文化教学已有一些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侧重于语言教学,很少涉及思政教育的角度。因此,本研究尝试填补这一空白,探索如何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中国文化教学中,以及这种融合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
1 中国文化课程概述
中国文化课程是一门设计用来在泰国教育体系中传播中国文化知识和价值观的课程。这门课程不仅仅是讲授中国历史和艺术,更重要的是,它试图通过文化的角度来增强学生对中泰关系的理解,并培养他们对于中泰文化交流的兴趣和能力。
1.1 课程内容和结构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例如,课程会涉及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如汉唐盛世的文化成就,以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文化的全面和深入理解,并能够在泰国社会中传播这些知识。
课程结构方面,课程被设计为模块式,每个模块聚焦于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定方面。课程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小组工作,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1.2 教材和教学资源
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优先考虑那些不仅内容全面,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材。例如,使用一些融合历史故事和现代视角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此外,课程还涵盖了大量辅助教学资源,如影视作品、文化讲座和互动式学习软件,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通过这样的课程内容和结构,加上精心挑选的教材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希望能够为泰国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互动性强的中国文化学习环境。
2 思政教学的理论框架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思政教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涉及文化和社会科学的领域。其核心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身份感以及对重要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深入理解。
2.1 思政教学的重要性
思政教学不仅仅关注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它在塑造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因此,思政教学成为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教授中国文化这样的课程中,通过思政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
2.2 应用于中国文化教学的策略
将思政教学融入中国文化课程中,需要采取一些特定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旨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同时也加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首先,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研究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通过分析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学生不仅能学到相关的历史知识,还能理解这些传统如何在现代中国社会中持续发挥作用。其次,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也是重要的教学策略。通过组织讨论中国的现代社会问题,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变革,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探讨和理解这些问题。小组活动则鼓励学生合作,共同研究一个特定主题或问题,并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观点。这种互动性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促进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通过这些策略的应用,中国文化课程不仅可以传授学生关于中国的知识,还能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使他们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从而在泰国社会中成为促进中泰文化交流的桥梁。
3 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为了更有效地将思政教学融入《(泰语)中国文化》课程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具体的课堂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并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活动设计
第一个活动是“历史角色扮演”。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被分配到不同的历史角色,并需要基于他们角色的背景和观点来讨论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例如,在学习唐朝文化时,学生可能会扮演唐朝的皇帝、文人、农民等不同角色。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探讨历史事件,理解历史的多元性。预期成果是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并能够表达和理解不同的观点。
第二个活动是“当代文化研究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学生将小组合作,选择一个与当代中国文化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他们可以选择研究中国的流行音乐、电影或社交媒体等主题。项目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研究活动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预期成果是学生能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能够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和讨论他们选择的主题。
3.2 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评估
在实施这些活动时,我们遇到了一些挑战。例如,一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足,这影响了他们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表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前提供了相关历史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准备。在“当代文化研究项目”中,一些学生在选择研究主题时感到困难。我们通过组织头脑风暴会议和提供主题建议来帮助他们。
活动的评估方法包括学生的参与度、他们对活动主题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活动中展现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最终的展示成果来进行评估。此外,我们还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活动的看法和建议,以便于未来的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地进行。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还能够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4 案例研究
在《(泰语)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案例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深入探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也能够识别和思考中国文化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影响。
4.1 案例选择的标准和过程
在选择适合用于教学的案例时,我们遵循了几个主要标准。首先,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的关键特征和价值观。其次,案例应该是相关的,即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社会问题有所联系。最后,案例需要具有教育意义,能够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入理解。
选择案例的过程包括广泛的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我们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当代报道和学术论文来发现潜在的案例,同时也与中国文化专家进行交流,以确保案例的准确性和深度。
4.2 具体案例分析
以下是几个被用于课堂讨论的具体案例,以及它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和改进点。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中国的春节庆祝活动。这个案例详细描述了春节的传统习俗,如家庭团聚、放鞭炮和春节联欢晚会。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学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够理解这些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保留和发展。这个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但它的限制在于缺乏对春节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变化的深入探讨。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中国的现代城市化进程。这个案例通过分析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快速城市化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这个案例成功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城市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但需要进一步增加关于城市化对环境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讨论。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中国的网络文化,特别是年轻一代如何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文化身份。这个案例揭示了数字时代中国文化的新趋势和挑战。学生对这个案例反应热烈,因为它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然而,案例的改进点在于需要更多地探讨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能够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案例研究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5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教学实践的成效分析
为了评估教学活动的效果,我们收集了数据,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参与度和学生反馈。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中国文化的知识掌握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例如,在历史角色扮演活动后,学生对于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明显增强。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研究,学生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有了深入的提升。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通过观察和教师日志记录,我们注意到在互动式教学和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热情普遍较高。学生反馈显示,他们对这种参与式学习方式感到满意,并认为它有助于增进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5.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部分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先验知识较少,这导致他们在初期的学习中遇到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增加了课程的基础知识部分,并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材料。其次,课堂上的语言障碍也是一个问题。由于课程是以泰语进行,对于一些中国文化术语和概念的准确翻译存在困难。为此,我们尝试使用多媒体材料和视觉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复杂概念。最后,学生在独立研究项目中面临的时间管理和研究技能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时间管理技能,我们提供了额外的指导和时间管理工具。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总结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思政教学在泰语环境下中国文化课程中的应用,并分析这种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理解的有效性。通过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如历史角色扮演和当代文化研究项目,我们发现这些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在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面也有了显著提升。此外,案例研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证明了其在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理解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和当代案例,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文化。然而,研究也揭示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挑战,如学生对中国文化先验知识的缺乏、语言障碍和独立研究技能的不足。这些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指明了今后教学改进的方向。
6.2 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本研究的发现,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几个方向上进行探索。首先,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地整合中国文化的不同方面,如历史、艺术和当代社会问题,以提供更全面和多元的课程内容。其次,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如何利用新技术和教育工具,如虚拟现实和在线互动平台,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此外,未来的研究还可以关注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以提高泰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可。这包括研究更有效的翻译策略和跨文化交流方法。最后,也可以考虑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探讨中国文化教学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以培养学生更全面和批判性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吴婧.泰国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教学[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2,(09):146-149.
[2]陈瑛.泰国华校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浙江科技学院,2023.DOI:10.27840/d.cnki.gzjkj.2023.000032
[3]蔡怡静.泰国中学生对中国故事的学习需求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3.DOI:10.27459/d.cnki.gynfc.2023.000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