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思考
摘要
关键词
大学语文 课程思政 隐性教育
正文
湖南省教育厅教改普通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隐性教育方法研究与实践——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HNJG-2020-0547
吉首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隐性教育方法研究与实践——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2020JSUJGA11
教育部自2020年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至今已有三年,高校各门课程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语文也不例外,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同时,探索融入价值塑造的路径,力求将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双赢教育目的。但笔者发现大学语文在推进课程思政的同时,又没有摆脱自身课程建设历史问题的羁绊,导致新老问题杂糅,如果不梳理解决,恐怕会面临“双败”的结局。因此,笔者想做点思考,对大学语文与课程思政进行分析,某求双赢之道。
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
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大学语文课程普遍被认为是十分有优势的,这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大学语文与思政类课程同属社科人文学科。从学科角度来看,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类课程同属于社会人文类课程,因此,它与所有社会人文类课程一样,具有与生俱来的思政教育优势,或者说天生自带思政教育体质。既不用像自科类课程挖空心思在客观、理性的自热科学知识点中寻找有温度的思政教育点,也不用担心思政教育内容生硬对接造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
(二)大学语文教学文本内容涉及面广。大学语文教学依托的就是经典文本(文章),这些文本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几乎所有人类文明的内容,而其他社科人文类课程皆会有内容的局限性,无法达到大学语文广博优势,故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发挥空间巨大,不是其他人文课程可以企及的。
(三)大学语文教师人文学科基础系统专业。大学语文教师一般来源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或者语文教育专业,接受的是系统专业人文学科教育,理应在人文素养方面要高于一般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人文教育,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内涵,包括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等多个方面,故大学语文教师来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的确是有很大的学科背景优势。
二、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教育问题
单看优势,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教育几乎可以成为高校除思政课程之外最有效的落实思政教育的课程了。但是,经历了几十年大学语文教育的笔者,似乎无法乐观起来。
(一)大学语文不存,何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不存”之语从何谈起?说来话长。纵观中国大学语文发展历史,从1904年“葵卯学制”诞生“大学国文”起至今,大学语文一直在开设、取消与再开设、再取消的过程中起起落落、跌跌碰碰中发展。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是如此,20世纪末21世纪初,学校明文规定所有的专业都必须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导致大学语文盛况空前,但此种情况只延续十年左右,开设自主权下放到各学院,最后仅有音舞、体育、外国语等学院硕果仅存,勉强苟延残喘,2022年大学语文全部取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此情况,谈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有何意义?
(二)大学语文不立,何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大学语文不立”如何理解?即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不清晰,被某些因素牵引而偏离了语文立课之本,使大学语文更像大学文学、大学人文、大学哲学或者大学思政。这个问题在教材和教学操作中都有体现。
一是在教材编辑体例中出现此类问题。我们知道大学语文教材编排的体例一般按文学史、文体等编辑,但还有一种编辑体例:根据作品的实际内容与特色进行组合。1995年,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为响应号召,1996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从课程性质、教学目的、编排体例、范文篇目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精神。在这本教材分成9个单元,包括:人格修养、人生感受、爱国情怀、社会政治、亲情乡情、恋爱婚姻、登临怀古、写景状物、谈艺论文。受此影响,当时许多高校都编写过此类教材。笔者所在学校《大学语文新编教程》内容由十个单元构成,包括:乡土、都市、家园、记忆、生命、情感、认同、世界、和谐、湘西。如此编排的确对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继承传统、丰富修养来说有很大好处。但编排的标准已经脱离语文教学原本的目标了。正如郜忠武说的“使用过程中所感不足的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考虑的不够充分,在语文知识传授写作技能训练方面的要求提得不够明确系统。所选范文其中有些篇什虽然思想性比较强,而艺术性则显得有些平庸,从语文角度看感觉没有太多讲头。”①
二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出现此类问题。目前,对于语文教学一般认识是:掌握语言文字阅读及运用能力,同时获得人文及审美素养。就是“形式+内容”的双重教育目的。但教学过程中却容易重内容轻形式。一篇文章可解读的东西很多,如果单从内容分析入手,它就有太多可以展开的,比如:写作背景、作家生平、文本主旨、作品的意义等等,都是易把握、易吸引人的切入点,同时又能够很好地完成课程思政的目的。至于文章的形式部分如:写作手法与技巧、用词用句特点、文体的结构特色等等,有时间会涉及,但一定不是重点,没有时间,基本就不会再讲。因为,这样的形式分析较之于内容而言会枯燥很多,在学生那不讨喜。估计还有一种想法,认为这种字词句、文体等语文工具性分析应该是在中小学期间承担的任务,大学应该更注重的是内容分析,俗话说“内容为王”,大学语文应该更“王”气一点,也就是更高深一点。说实话,笔者就曾经如此想过,也曾经不屑于在工具性上做太多纠结,认为这太小儿科,不是大学课堂上该有的。而学生学习的效果就是听得比较过瘾,但实际上在语言知识与运用能力上起色不大,也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学了十几年语文,还是不会写不会说。
以上两类问题实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没有弄清楚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什么?而是以思政或者素质教育目标当成了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已被上成了人文课、历史课、政治课或者文学课,大学语文实际上就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它已经被各类内容课程瓜分了。更不用指望借助大学语文来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了。
(三)大学语文无人,如何能有效实现课程思政?
“无人”是指缺乏专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在中国高校,一般很难有专职固定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我校曾经有过,但是被压缩、边沿化后,专职教师纷纷流失转行,仅存的一点课程,就请汉语言文学专业或者相关出身的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如此师资队伍会给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现带来两大问题。
精力有限,无法用心研究与落实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根本问题。既然是兼职,或者是朝不保夕的教学状态,那么投入太多的精力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一件事。不然,大学语文教育那么明显的问题为何迟迟不能得到解决?不是能力有限,而是无人用心关注。纵观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研究文章,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在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中,很少能看见大学语文教师出现在课程思政教学比武的现场,我校至今无一人参赛。
热情有限,教书同时进行思政育人的效果不佳。我们都知道课程思政很重要的一点来自于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教学表现。但是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没有学科建设支撑、没有团队归属、没有稳定教学状态的保证,教师不可能投入科研、教学的多大热情,那么没有这些热情支持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能发挥教书育人的效果?
三、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出路
大学语文具备课程思政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要有效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如何解决?
(一)理解两个概念: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笔者认为还是要在对大学语文与课程思政两个教学概念有正确清晰认识的基础之上来思考。
1.对于大学语文的理解。
对于大学语文理解,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是从“语文”二字把握其根本。对于“语文”的概念分析,叶圣陶的看法最为可取,他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古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其后有人解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唯‘文’字之含意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愿意合矣。”②语文的根本理解就应该是这样,因此语文课程就是关于语言教学的课程,大学语文也不例外。我们不否认语文教学会有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教学效果,但是语言的教学绝对是语文教学的立课之本,这一点一定要坚持,正如何二元指出的“大学语文是形式学科”③。
二是大学语文应该宽泛理解。从1904年“葵卯学制”设的“中国文学”科,后又称为“国文”,建国后,叶圣陶建议改为“语文”,故在大学开设语文课程就叫大学语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语文课程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及审美性遭到了冲击割裂。一方面,人文教育功能、文学审美已经被许多通识素质课替代,成为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部分。另一方面,大学语文的工具性部分倒是日益被重视起来,很多高校纷纷开设“应用文写作”“写作与沟通”“口才训练”等通识必修课,笔者所在学校就开设了“写作与沟通”通识核心必修课。我们还看到这样的一些课程名称“大学语文与写作”“大学语文(阅读写作)”等等。这种割裂恰好提醒了我们,这些呈现语文的工具性课程实际上就是大学语文应该有的样子。所以笔者认为,不要纠结于课程名称,只要在大学立足于语言教学的课程皆可叫大学语文类课程。
2.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课程思政已经有自上而下的权威解释,不用过多展开赘言。但我们一定要明确的是“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将高校课程分为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两大类别,其中显性思政课程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思政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④,课程思政就是隐性思政课程中的一部分,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观念,那么它必然要依托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来实施教育,以渗透、潜在隐性方式介入,让受教育主体在学科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政治思想的濡染,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导给学生。
(二)开展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有效途径:隐性教育
大学语文要做到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就必须掌握隐性教育的要义:依托大学语文显性教育、立足大学语文课程特性、依赖大学语文教师学科素养。
1.依托大学语文显性教育。“显”与“隐”是相辅相成的,无显不隐,作为隐性教育的课程思政必然要有“隐”的条件,即需要“显”的课程来成就。我们要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思政,那就是要把大学语文这‘显’的课程建立起来,抓好大学语文的显性教育,才能有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可能。
如何让大学语文“显”起来?前面已经提到,大学语文课程目标不清楚,几乎被人文课、文学课等取代,就是存在失去立课之本而导致不“显”的问题。从前面的概念解释来看,大学语文课程的根本在于语言教学,在于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运用的能力,从而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表达。现代教育之前所有课程都是以语文为依托,语文中包罗万象。现代教育发展以后,我们的教育有了学科细分,按照内容划分,许多课程纷纷从语文中独立出来。但是,语文的语言工具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替代不了的。因此,语文要坚守。就只能立足于语言这一独特性。正如何二元所说的“语文是形式训练学科”⑤“语文没有自己学科的内容,它以其他学科内容为内容,所以文史哲、天文地理都可以入课文,但是语文科必须有自己的学法讲法,否则就不是语文课,而是政治课、历史课等等。”⑥《文汇报》有言“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手段’;学会‘手段’恰恰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文字这个‘形式’恰恰成了语文教学的内容。”⑦“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⑧因此,不管教材文本选择如何,大学语文学习都应该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基准的,这是定海神针,是立课之根本,只有这样大学语文课程才能“显”起来,也才能使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有所依托。
2.立足大学语文课程根本:工具性。有了语言教学这个根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紧紧扣住这个根本,挖掘大学语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的价值塑造可能性,这个可能性体现在两方面。
(1)大学语文母语传授中隐性思政价值
①母语知识体系中的隐性思政价值。汉语本身的人文性就极强。只要紧扣汉语教学规律进行,学生在接收相关汉语知识与提高运用能力的同时,对自己的母语自然而然会产生亲近、熟悉,乃至从骨子里生长出文化自信的气质来,这比直接的显性爱国主义宣讲要更有影响力。
学生在掌握汉语运用的基本能力外,大学语文还要担负提高学生对汉语的认知水平的责任。让学生了解汉语发展的历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母语(汉语)独特性,了解汉语与其他语言(表音语言)的区别。了解汉语发展历史变迁,能够让学生了解汉语形成,背后的文化,以及思考汉语未来的发展,这既能知汉语的成因,又能了解自己的民族特性,还能引发作为汉语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的情怀。语言除了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语言是使用该语言的人类群体历史和现实一切知识的总和,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包含着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体系。这种母语教育的过程就是在进行汉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是在不断强化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
②母语文本内容的隐性思政教育价值。古人说“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章是表达思想,说明道理的。大学语文教材的文章皆属母语经典,每篇文章都载有“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母语阅读理解文意,既提高了阅读母语文本的能力,同时也受到了“道”的熏陶。因文学作品的文章是语言表达的精品,教材会选编更多,文学艺术的审美教育也是必然的,学生得到看世界品人生的更高境界的培养,课程思政教育水到渠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本的阅读是立足于母语学习的,不需要刻意在内容上费时,一旦用力过度,语文教学又会走偏为显性思政课程。
(2)大学语文能力培养中隐性思政价值
大学语文的能力培养最核心部分应该是沟通能力,具体体现在口头表达与书面写作的能力培养上。这两种训练有共同的思政教育价值。一是规范的汉语语音与书面表达训练,提高对自己母语认知水平与培养爱国情感;二是受众意识交流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要目中有人,看对象说话表达,这样的教育会提高学生的换位思考意识、共情能力,集体主义精神,大局观念;三是表达内容的组织训练,正确创新的观点、充分的材料支撑、符合逻辑的条理等,都能够无形中引导学生正确的三观树立、健康情趣培养、批判精神形成。
此外,两种训练也各有不同的思政教育价值。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更能让学生关注集体,融入社会,提高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拼搏精神。书面表达训练可以更有效锻炼学生毅力、耐力,培养严谨理性求真的品质。
因此,只有立足语言教育这一根本,才能实现实施课程思政隐性教育方式,落实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工作任务,让思政教育水到渠成。
3.依赖大学语文教师学科素养
教师的“身教”是最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前面已经说了,大学语文教师较自然科学的教师应该具备更扎实人文学养,是不可多得的课程思政教师力量。但是如何发挥他们在这大学语文等相关课程中的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呢?必须得有良好的外驱动力和不断提升内在素养与修为。
(1)期望获得良好的外驱动力。这外力就是在于自上而下的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同样是从小学就开始开设课程的语言类学习,公共英语在高校拥有来自国家明文规定的政策保证。于是公共英语有庞大稳定的教师队伍、足够的课时保证、四六级国考保驾护航等等。而承担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却一直得不到来自于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支持,这种情况显然不太正常。因此我们恳切希望上级教育部能酌情考虑,出台政策规定在高校至少开设一年大学语文等相关课程,督促各高校大力支持大学语文学科建设,建立一支稳定优秀的教师队伍,以保证大学语文与课程思政教育双赢。
(2)大学语文教师提高母语修为。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我们除了教师必须有的师德素养之外,学生对我们的是另有期待的,那就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的素养。首先是对母语的掌握能力,这体现在教师能说会写上。那么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所有教师中最好的,要规范、严谨、得体、生动、优雅、知性;语文教师的写作也应该是拿得出手的,我们不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文学创作者,但至少在某类文体(实用文体)写作上是没有问题的。其次是对母语的情怀。这种情怀体现在我们对母语敬畏、较真与热爱上。因此,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做一个母语教育的言传身教者,在课堂上散发语言的人文魅力与光彩,这才是最好课程思政教育。
注释:(待完善)
[1] 郜忠武.《若干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之评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
[2] 叶圣陶.《答滕万林》(1964),叶至善.《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M],开明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3] 何二元 黄蔚.《母语高等教育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5,第39页
[4]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6页(待查)
[5] 何二元 黄蔚.《母语高等教育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5,40页
[6] 何二元 黄蔚.《母语高等教育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5,48页.
[7] 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N].《文汇报》1961.12.3。
[8]叶圣陶.《关于<国文百八课>》,原载《申报》‘读书俱乐部’1936年9月1日;转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