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甄研究百年述略
摘要
关键词
唐甄;研究;《潜书》;百年述略
正文
【基金资助】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巴文化研究专项:《民国以来唐甄研究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SLQ2020BZ-01)
1 研究概况
自1907年以来,唐甄的研究已历经一个多世纪。全球范围内的学者对其生平、家世、著述及思想展开深入探讨,成果丰硕。至今已发表373篇相关著作和文章,包括6部专著、11部《潜书》的点校、注释和翻译、32篇硕博士论文、195篇学术论文和会议文章等。特别是自20世纪末以来,唐甄思想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唐甄研究最早起于1907年,1955年后逐渐受到更多关注。20世纪70至80年代,研究主要聚焦于探讨性问题,此后,学者对唐甄的思想、著述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究。进入21世纪,唐甄的思想、生平家世及诗文遗作等方面的研究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国内学者对唐甄的研究成果虽多,但分布较为零散,缺乏集中性的研究群体。四川达州地区的研究者不足20人,其中四川籍研究者占比约20%,达州籍约14%,还包括6位台港澳籍研究者。这些研究者主要是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国外方面,日本和韩国学者对唐甄表现出浓厚兴趣。日本学者对唐甄的民本思想、平等观念及个人修养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潜书》作为研究生课程教材。韩国圣山孝道大学院的金德均教授则系统研究了唐甄的政治观念。此外,法国汉学家谢和耐也于1992年出版了《唐甄》一书,进一步丰富了对其的研究。
2 唐甄生平家世研究
关于唐甄生平家世的研究相对明确,主要贡献者包括西北大学的李之勤和达州市社科联的秦继国。研究显示,唐甄(原名唐大陶,字铸万)生于1630年,卒于1704年,是明朝官员唐瑜的第十一世孙,出生于达州市通川区。他曾随父亲在浙江吴江等地生活,并在顺治年间参加科举考试。唐甄任山西潞安府长子县知县,但后来罢官,遍游多地。政治失意后,他定居吴江、苏州,晚年以经商、教学和著述为生。唐甄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其著作《潜书》的序跋、传记和年谱,但对其幼年、从举人到知县的经历、交友情况以及在达州的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较少。唐甄的主要著作是《潜书》,历时30年完成。最初名《衡书》,后发展至97篇,并更名《潜书》。在《潜书》中,唐甄探讨了学问与治理等诸多话题,呈现了对君权专制的批判和以民为本的思想。《潜书》最初由唐甄女婿王闻远于唐甄去世后一年刻印流传,后有多种版本和注释译本,如中华书局1963年的增订版、1984年的《潜书注》等。《潜书》还被翻译成法语和韩语,成为研究唐甄思想的重要文献。
3 唐甄思想研究
唐甄,与遂宁的吕潜、新都的费密并称为“清初蜀中三杰”,同时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齐名,被誉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关于唐甄的研究文献众多,涵盖期刊论文、会议文献、报纸文章、硕博论文、著述等多个领域。关于唐甄思想的研究成果,共计有172篇期刊论文,涵盖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经济、启蒙、教育、文学、法律、军事和廉政等多个方面。硕博学位论文共32篇,涉及政治、伦理道德、哲学、启蒙、法律等领域,其中包括8篇博士论文和24篇硕士论文。这些论文主要由大陆、台湾和香港的大学研究者完成。报纸上共有21篇关于唐甄的文章,主要发表在达州日报和达州晚报,介绍其思想和生平,并推广唐甄作为达州文化名片。
在国内,共有9位研究者对唐甄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陈德述发表了8篇论文和1部专著,主要研究唐甄的政治、富民、哲学思想及与王阳明的关系;秦继国贡献了7篇论文和1部专著,关注其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程碧英发表了7篇论文和1篇硕士论文,研究唐甄的道德文化、理想国、学术观点等;王荣成有8篇论文,专注于伦理、廉政、富民思想和教育思想;戴峰发表4篇论文和1篇硕士论文,研究启蒙思想、文学思想等;张磊有系统研究唐甄的政治批判思想;王吉平、李亚宁和曾晶也对唐甄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唐益生作为唐甄后代,关注其生平家世,并创建了唐甄唐瑜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20世纪初,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唐甄进行了介绍,开启了对其研究的新篇章。随后,王永祥、高启杰、容肇祖等学者也对唐甄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自1955年起,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界开始更加广泛地研究唐甄,尤其在政治思想方面。从1979年开始,研究唐甄的论文数量显著增加。在1979年至1989年间,超过40篇论文和17部著作涉及对唐甄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政治、哲学、经济及启蒙思想,主要学者包括陈德述、秦继国等。1990年至1999年,研究唐甄的论文数量达到31篇,30部著作涉及唐甄研究,且硕士学位论文出现3篇。这一时期,研究重点仍然是政治、哲学、经济及启蒙思想,伦理道德思想也受到关注,研究者包括秦继国、苏显信等。
进入21世纪,唐甄研究进一步扩展。2000年至2009年,研究唐甄的论文达60多篇,23部著作进行了专门介绍或研究。这一时期,研究重点包括政治、伦理、经济及启蒙思想,文学思想和《潜书》文学性的研究也出现。硕博学位论文超过10篇,国际学术界也开始对唐甄进行研究。2010年至2021年间,研究唐甄的论文超过80篇,14部著作进行了专门介绍或研究。研究重点主要是政治、伦理、经济及哲学思想,主要研究者有陈德述、王荣成、程碧英、张磊等。
关于唐甄的思想研究覆盖了多个方面,其中政治思想研究是核心。学者们关注唐甄的社会控制、民主思想和政治伦理等方面,探讨了其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和对民本思想的贡献。刘泽华在《中国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中指出,唐甄的思想未能超越传统政治思维,而费久浩、王吉平等认为唐甄的民本思想未突破君主专制主义。另一方面,冯天瑜和谢贵安将唐甄的思想视为“新民本”思想,认为其为传统民本思想向近代民本思想的过渡。此外,唐甄的军事、法律、教育和文学思想也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在哲学思想研究方面,学者们重点探讨唐甄的心性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王永祥、陈德述、李亚宁等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讨论了唐甄思想的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方面。特别是陈德述认为唐甄崇尚实用主义和事功主义,而熊清明则认为唐甄在心学方面倾向于主观唯心主义。伦理道德思想方面,研究者们关注唐甄的男女平等观、女性观和功利主义等。秦继国、程碧英、王荣成等提出了对唐甄平等观的不同解读,强调其在家庭和睦、君臣和谐方面的思考,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平等。梁靖等人进一步探讨了唐甄平等观的深层含义。经济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唐甄的富民思想上。陈德述、秦继国等学者认为唐甄提出了富民和农商并重的思想,重视货币流通,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民政策。秦佩珩等人也对唐甄的经济思想进行了详细考察。启蒙思想方面,唐甄的思想被视为早期启蒙思想的代表。侯外庐、陈哲夫、陈德述等学者认为唐甄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向往开明的君主政治,是早期民主政治思想的先驱。教育思想研究相对较少,但卿希泰、陈仁发、程碧英等学者仍然对唐甄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们探讨了唐甄的民主教育思想、尊师重道的观念和教学方法。此外,唐甄的文学思想、法律思想和军事思想虽然研究相对较少,但仍有学者如戴峰、程碧英、李亚宁、秦继国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特别是在文学思想方面,戴峰对唐甄的文论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其忌空言,反对雕刻模仿的文学观。廉政思想研究也较为薄弱,但王荣成、陈德述等人还是对唐甄提出的防治腐败措施和廉政思想进行了探讨。最后,唐甄思想研究的会议报道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报道主要介绍了与唐甄思想及《潜书》相关的学术会议情况,反映了国内外学者对唐甄思想的高度关注。
4 唐甄《潜书》及诗文研究
王闻远在《西蜀唐圃亭先生行略》中提到,唐甄著有《潜书》《毛诗传笺合义》《春秋述传》《潜文》《潜诗》《日记》各若干卷。并且唐甄善为诗歌,如《散病》《独饮》《春游》诸诗,皆年少时所作。但是目前除了《潜书》97篇之外,现收集到的唐甄的诗仅20篇,文仅10篇,其余尚未发现。而学界对于唐甄的诗文研究几乎还未真正开始。目前收录到关于《潜书》及其诗文辑录、研究文献6篇。
4.1唐甄诗文收录情况
唐甄的诗文及其《潜书》的研究涵盖了文学性和语言风格等多个方面,对于理解唐甄的思想和文学贡献至关重要。
在诗文收录方面,唐甄的作品逐渐受到重视。早在1827年,《清经世文编》就收录了《潜书》中的二十余篇文章。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潜书》附有《唐甄诗文录》,收录了李之勤辑录的唐甄诗二十首及其他文作。此后,岳麓书院在2011年出版的《潜书校释 附诗文》中,又辑录了唐甄的两篇遗文。同济大学博士后徐到稳也发现了《营西苑记》一文为唐甄所撰,该文是其唯一的写景散文,既体现了唐甄的写景造诣,也是清代园林史的重要材料。徐到稳在尤珍《沧湄诗钞》中发现的《<沧湄诗钞>序》也具有高文献价值。此外,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杜春雷辑录的两篇遗文《庄屈合诂序》和《力耕堂诗稿序》,以及钱澄之诗集中提及的与唐甄交往内容,都展示了唐甄与他人的深厚友谊。
4.2唐甄《潜书》文学性和语言研究
在《潜书》的文学性和语言研究方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戴峰和四川文理学院程碧英做出了重要贡献。戴峰分析了唐甄的文学思想、散文艺术和文风,认为其特色包括文必有质、文不可以伪为也、独抒己见无所蹈袭,强调唐甄对文学价值的珍视。他还指出唐甄的散文具有思致深刻、结构灵活、文约义丰等特点,是明清文风转变的重要界碑式人物。程碧英则对《潜书》的语言风格进行了考察,认为唐甄的语言风格与其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社会生活的体察密切相关,特别是对“儒”类词的使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目前,学界对《潜书》在文学范畴的研究仍相对有限,对唐甄诗文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也未充分展开。因此,后续研究者有必要将《潜书》归入文学研究的范围,深入探讨其文学价值、语言风格、表现内容、修辞手法、议论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并加强对唐甄诗文的整理与研究。
5 研究建议
唐甄思想深邃丰富,对其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现在研究唐甄的力量显得比较薄弱,亟待一批年轻学者加入,以便对唐甄及其思想进行更深入的专门研究,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况。建议广泛动员高校、党校和地方科研院所以及档案、文化等部门的研究人员对唐甄进行系统深入持续研究,同时在高校开设选修课,培养学生研究唐甄的兴趣,并从青年学生中吸纳一部分唐甄研究的爱好者。唐甄思想博大精深,主要包含在《潜书》中,研究唐甄须精深研读《潜书》,注重对《潜书》的校注和翻译工作,重视从文本出发开展研究,把握《潜书》核心要义,深透理解和阐释唐甄思想精髓,充分挖掘唐甄思想的时代价值与现实功用。如前所论,唐甄的诗文应是比较丰富的,除了《潜书》之外,还有《毛诗传笺合义》《春秋述传》《潜文》《潜诗》《日记》等若干卷,学界应重视唐甄诗文、遗文收集整理,在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还原完整的唐甄研究。要创新唐甄研究方法,注重比较研究,从历史纵深和更大更宽的视野去研究唐甄,丰富唐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长江.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有关唐甄思想研究概述[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21(03):152-157.
[2]雷日.《潜书》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7.杜春雷:《唐甄的两篇遗文》,《儒藏论坛》,2017年5月31日。
[3]戴峰.论唐甄的文学思想[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36-39.
[4]戴峰.论唐甄的散文艺术[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03):66-70.DOI: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05.03.016
[5]戴峰.清初经世文风的鼓荡与转折——以唐甄《潜书》为中心[J].重庆社会科学,2005,(07):36-40+88.DOI:10.19631/j.cnki.css.2005.07.009
[6]程碧英.论唐甄《潜书》的语言风格[J].天府新论,2011,(06):157-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