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规划探索
摘要
关键词
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规划探索
正文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言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为生态修复赋予新使命,长江大保护重要使命为生态修复提出新要求,废弃矿山的特殊生态功能为生态修复带来新重点。最近几年更是加强法律、政策方面的管控与引导,2020年,国家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划定三区四带。2021年,矿山生态修复被写入《长江保护法》。2022年,三区之一的《长江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等配套专项规划陆续出台,湖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次第发布。至此,以《长江保护法》为遵循,以国家《双重规划》为核心的“国家规划+重点区域、流域专项规划+省级修复规划+专项行动计划+地方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初步建立,明确了矿山生态修复的远景目标、总体任务、重要举措以及约束性指标。
1武汉市历史遗留矿山现状问题
武汉矿山主要呈东西向条带分布在北部大别山脉、中部长江汉江流域、以及南部幕阜山脉,以露天开采的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砂岩和片麻岩等非金属矿产为主,曾经为武汉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2008年开始,武汉市公布矿产资源整合方案,针对“多、小、散”关停84家矿山;2010年《武汉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确定关闭29处固体矿产开采区;2013年湖北省矿山整顿关闭工作启动,关闭了大量矿山。被关停的矿山由于无法完成开采,开发单位不再履行修复责任,而政府限于财政资金,矿山治理推进力不从心,废弃矿山问题由此产生。
截止至2020底,根据武汉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以及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确认,武汉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共68处,其中滑坡隐患点28处,崩塌隐患点20处,且多发于公路沿线、露天矿山等地带。历史遗留矿山中存在着大量低效工矿用地,产生土地资源闲置浪费问题,国家及省市陆续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聚焦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根据“历史遗留矿山核查系统”图斑统计,武汉市历史遗留矿山共113个,分布在4个区,包括新洲区、东高区、江夏区及蔡甸区,总面积384.3公顷。集中分布于南部山系及北部大别山山系,以采石场为主。
2“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协同发展
紧抓生态修复契机,以“绿色产业”为导向,融合“生态+安全、农业、文旅、能源”等利用措施,实现“多模式,多路径”提升矿山区域综合效益。
依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变更核查的通知》,采用自然恢复、工程修复、转型利用等多种手段。针对生态自愈能力较强的区域,采取最小干预策略,以促进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对于土地损毁严重的区域,则通过工程措施,实现地质环境稳定与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或改善。同时,将一些矿山土地转换为农业或城乡建设用地。
该策略通过结合“生态修复+安全”途径,强化矿山损毁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农业”,优化耕地与林地的分布。“生态修复+文旅”则将矿山生态修复与新兴产业结合,而“生态修复+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为矿山治理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3规划案例探索
3.1江夏青山行动:从“荒山”变“金山”
江夏青山行动,聚焦于灵山将军山项目,这个位于幕阜山脉东部延伸区的关键项目,占地6平方公里,不仅是武汉的首个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示范项目,而且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负责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以系统思维和“两山理念”为指导,着眼于通过生态恢复、产业转型和文化振兴三大战略,来提升整个区域的价值和魅力。
3.1.1生态蜕变计划
灵山将军山矿区,历史上因大量开采建筑用石料而受损。该计划聚焦于治山、理水、造林、复垦和护湿等七大发展目标,旨在修复和提升城市山水格局,以应对全球及区域性气候挑战。这包括了18个子项目,如削坡减灾、地貌景观恢复、水系连通等,不仅增强城市的安全,还提升了其生态功能。
3.1.2产业蜕变计划
项目以两大矿坑为核心,创建了多维度、全时段的消费场景。同时,13个村湾经过差异化开发,形成了“一湾一业”、“一湾一品”的格局,包括生产园地、农产工坊和民宿集群,极大地提升了景区及其周边的农业、商业、旅游和居住服务,从而推动了整个区域绿色产业的发展。
3.1.3文化蜕变计划
依托于矿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工业遗迹,该计划展现了矿区的自然力量和工业之美。通过策划生态体验、矿业文化体验和风土人情体验等三条主题路线,并结合全年的多样化节庆活动,项目不仅激发了区域文化的活力,也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截至2022年9月,灵山一期治理成果已验收,区域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显著的改善。自2023年4月开园以来,该区域已接待了20万游客,门票收入达到800万元,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实现了项目投入与收益的平衡。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地方税收,还对武汉国土空间治理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图1 灵山矿坑建成实景
3.2新洲矿山生态走廊:生态修复+白茶产业+文旅IP
新洲矿山生态走廊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与罗田县的交界,是武汉北部魅力山区的东大门。这一项目的修复重点是已受损的矿山及其周边生态区,总面积达73.27公顷。核心修复区域包括五处待修复矿区:楼寨、晏冲、闽鄂、锋立、鄂闽,整体研究范围扩展至31.4平方公里。
当前,新洲矿山生态走廊的主要特征包括:① 地形起伏大,场地整理难度高,东南部地势高,北部地势低;② 裸露山体多,生态环境受严重破坏,植被稀少,景观功能丧失;③ 高陡边坡多,存在滑坡、崩塌等地质安全隐患;④ 内部道路不畅通,村落间连接差;⑤ 村湾环境差,受矿山开采影响,空气、土壤、住房质量低下。
项目首先聚焦于生态产业的选择,参考《2019年绿色产业指导目录》,重点发展创新产业、文旅产业、健康产业,如定制农业、矿石创意、康养治愈、亲子休闲等,以提升产业门槛,符合新洲地区的绿色发展需求。其次,项目强调在生态产业提升方面,加入“生态旅游+文化传承”的休闲配套设施。项目将遵循新洲地域的工矿废弃矿山特点,提取地域特色要素,创建集矿石休闲、文化传承、地灾科普、乐农体验、红色旅游等多元元素的主题园区。通过融合片麻岩、白茶、花朝节、红色旅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旨在提升生态产业的文化价值。同时,将整合现有村落,打造美丽乡村产业集群,并开发家庭农场、特色民宿等,提供乡村休闲娱乐体验,并依托当地特色农业、工业资源,构建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图2 楼寨—晏部矿坑生态修复规划效果
图3 闽鄂矿坑生态修复规划效果
3.2.1地质科普研学园
地质科普研学园位于矿石小镇的北门户,是地灾科普的新聚点。园区包含鄂闽朋达采场治理区及峰立采场治理区,占地面积11.9ha,由地缝之园与片岩之境两大主题组成,特色打卡点有农田石隅、矿石表情与大地之殇。
鄂闽朋达采场治理区依托精致农业,结合矿石的景观再造,打造涵盖生产体验、生态采摘、休闲娱乐、知识科普等于一体的精致农业观光区。观光区内景观节点农田石隅为矗立在农田中的石头人,置于园路两侧,形成一处休息停留空间。节点矿石表情是利用矿山开采形成的破损岩壁,雕琢出一片石头表情包,独具特色的拍照合影点。
峰立采场治理区依托现状的坍塌落石、破坏的地质水层,深度挖掘矿区地质科学内涵,融合当地乡土文化,打造以周边茶山梯田为风貌、地灾科普为核心的矿采地质文化村,涵盖科普研学、文化体验、白茶采摘等活动。文化村景观节点飘浮地洞为一处具有竖向高差的缝合山坡与地陷处的地洞天梯,场景生动展示出乱采乱伐带来的地质问题。节点大地之殇是在现场地灾警示区设计五种因矿山开采造成的地灾破坏场景,与宕口结合,集科普与体验为一体。景观节点矿工之旅则保留宕口的基础上还原矿工开采的场景,集中展示历史矿车、矿铲与其它开采工具。景观节点片岩蛋糕通过剖面展示矿山地质层,可攀爬、可休憩、可学习,寓教于乐。
3.2.2生态修复展示园
生态修复展示园位于整个片区中部,该区域规划为矿山绿链的活力场,是红色旅游的新焦点。园区包含闽鄂石料厂治理区,占地11.42ha,由一个巨型填坑及水库旁边围合的休闲空间组成,内部景观亮点有沉睡的狮子、石头剧场。
闽鄂石料厂治理区是由少潭河水库与狮子岩村围合的天坑,生态资源较好,设置多个自然景观节点和一个石头剧场,打造巨大的石头雕塑IP,集中展示矿山生态修复成果,开展各项艺术活动,寓教于游。
3.2.3花朝文化体验园
花朝文化体验园位于片区西部,规划将其定义为旧街文化目的地、十里花街新终点。整个场地由旧街楼寨采场治理区和旧街晏冲采场治理区组成,总面积为43.49ha,未来将形成一个大凹聚落公园。体验园分为户外运动拓展区、花朝文化体验区、有机茶田休闲区三个区域,主要策划有花神传说、岩洞探险、矿山滑索与百花集市等主要引爆点。户外运动拓展区将以山地户外运动为依托,打造“体育+”的休闲模式,结合矿坑地形,开展攀岩、山地速降、动力滑翔等极限运动,是挑战自我的山体运动活力场。其中岩洞探险节点为片岩打造的石头城堡,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片岩主题景观,是亲子娱乐、休闲放松的周末必选景点,将成为城市重大事件的仪式空间。花朝文化体验区是旧街的花朝文化的传承,将十里花街的终点延伸至此,结合花神、花树、花灯的景观表现,打造赏红踏青、花朝祈福的春光好去处。有机茶田休闲区将茶叶生产、观光采摘和矿山风貌、休闲度假融为一体,打造矿山有机茶田,是茶叶生产、观光采摘的产业集聚地。
4结语
优质生态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未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塑造新的城乡关系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宜珊.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化[J].石材,2023,(11):7-9.DOI:10.14030/j.cnki.scaa.2023.0520
[2]沈佩霞.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23,48(05):140-142+193.
[3]卢誉之,陈银萍,曹渤等.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构建[J].环境保护科学,2023,49(05):41-50+54.DOI: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3070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