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性化护理联合家庭护理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罗莲

望谟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52399

摘要

目的:探究在儿科护理中采用人性化联合家庭护理干预产生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患儿纳入在本次实验中,并按照电脑抽签的方式完成分组,其中参照组包括46例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包括46例患儿,接受人性化护理联合家庭护理模式,并分别对比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患儿护理前后负面情绪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依从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总分较参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后的负面情绪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就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对比来看,观察组远远低于参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患儿的依从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期间使用人性化联合家庭护理干预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家庭护理;儿科护理

正文


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脏腑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很容易受到致病因素的侵袭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在临床上,儿科的患者数量始终居高不下,这也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由于大部分患儿的年龄较小,因此并不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且面对医护人员也会产生恐惧、排斥的心理,无法更好的配合完成诊疗工作,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能够优化护理模式,从而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1]。基于此,本院利用临床实验的形式,进一步的探究在儿科护理期间采用人性化联合家庭护理干预所产生的临床价值,并将详细内容做出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患儿纳入在本次实验中,并按照电脑抽签的方式完成分组,其中参照组包括46例患儿,有男童26例,女童20例,年龄在1~10周岁,平均年龄(5.12±2.87)岁,观察组包括46例患儿,有男童27例,女童19例,年龄在1~9周岁,平均年龄(5.34±2.11)岁,实验期间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的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有纳入本次实验的患儿均经过了家属的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患儿不存在心肺功能的异常状况;(3)患儿的认知功能处于正常发育状态。

排除标准:1)患儿的临床资料填写有误,或者信息不完整;(2)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患儿中途退出了实验;(3)患儿的年龄未满1周岁[2]

1.2方法

实验期间对参照组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计划,主要内容包括用药指导、生命体征检测、出院指导等,对观察组的患儿采取人性化联合家庭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制定护理计划:护理人员需要根据不同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以家庭为主导的详细个性化护理方案,并将具体内容告知患儿的家属,取得家属的配合。

2)环境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为患儿打造更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在病房内以及诊疗大厅中张贴一些深受儿童喜爱的流行卡通人物等[3],并提供一些小玩具,分散患儿对于疾病治疗的注意力,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也有助于拉近护患关系。每间隔2小时为病房进行一次消毒,从而避免患儿在治疗期间出现交叉感染的风险,并且按时的为病房进行通风,保证空气的流通。将病房当中的桌椅以及一些物体的边缘用防撞条进行包裹,避免患儿产生磕碰的现象。

3)规范护理流程:在护理期间需要护理人员能够遵循临床护理规范,并且为患儿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尽量的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保证患儿治疗的舒适性。此外,在工作期间,需要护理人员能够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与患儿家属沟通期间需要注意在使用文明用语,并且将每一阶段的详细护理计划告知患儿家属,使其能够有所了解,并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与患儿沟通时,需要护理人员能够保持微笑,态度和蔼,降低患儿的恐惧[4]。针刺时需要遵循无菌化操作的流程,并且与患儿进行沟通,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提升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降低患儿多次穿刺的痛苦,也有助于提升患儿的依从性。

4)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在与家属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能够详细的了解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的制定解决的计划,针对不同患儿的性格特点,在护理期间给予患儿一定的鼓励,使其能够缓解不良的心理情绪。在进行雾化吸入、输液等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详细的告知患儿家属注射的药物名称、注射时间以及作用等,并且仔细核对患儿的信息,避免产生错误,在治疗期间,告知患儿家属可能会存在的各种风险,以及如何预防,让家属能够配合护理人员对患儿实施更加精细的护理。在每完成一次治疗之后[5],需要迎合不同患儿的喜好发放贴纸,使其能够更愿意配合医护人员,勇敢的完成治疗。

5)强化健康宣教:在每个病房以及门诊大厅都需要摆放足量的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其中包括一些儿童常见的疾病知识、治疗方式、家庭护理指导等,并且根据不同患儿的疾病情况,对家属展开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引导家属在治疗期间配合管理患儿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提升治疗的效果。也可以通过健康讲座的方式,向家属科普常见疾病在家中如何进行预防,降低患儿生命的几率,做到未病先防。也可以针对一些常见疾病的常用药物进行知识教育科普,让家属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病的用药方法、用药剂量、注意事项等,正确的指导用药。

6)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在患儿出院之后需要定期的对家属进行随访工作[6],并解答在此期间家属产生的疑惑,针对患儿的病情改善程度给予相应的家庭护理指导,降低疾病复发的几率。

1.3观察指标

1)分别对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分数的评估,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病历书写、意外风险处理、病房护理,每项内容为25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的质量越好。

2)分别评估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负面情绪,主要内容包括焦虑情绪以及抑郁情绪,每项内容的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低越好。

3)分别记录两组患儿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的例数,主要内容包括:呼吸不畅、输液渗漏、感染、静脉炎、其他,并计算总发生率。

4)将两组患儿的临床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已从以及不依从。若患儿在护理期间并没有发生哭闹、抗拒的情况,则判定为完全依从;若患儿在护理期间虽然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但是通过家属以及护理人员的引导,能够配合,判定为部分依从;若患儿在护理期间产生了严重的哭闹现象,劝说无果,无法配合护理人员,需要采取强势性措施,则判定为不依从。并计算总依从度。

1.4统计学分析

SPSS26.0统计本次实验的数据,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通过t值验证,计数资料用[(n)%]表示,通过X2验证,若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则p值<0.05。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质量的总分要远远高于参照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基础护理

病历书写

意外风险处理

病房护理

总分

观察组

46

23.18±1.57

23.66±1.24

23.82±1.46

23.49±1.54

94.15±5.81

参照组

46

18.62±1.33

18.47±1.45

18.95±1.75

18.62±1.49

74.66±6.02

T值

-

15.0306

18.4497

14.4928

15.4142

15.7998

P值

-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负面情绪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儿护理后负面情绪各项评分较参照组对比更低,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2.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负面情绪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46

48.51±2.08

20.88±1.21

45.41±2.15

15.62±2.37

参照组

46

48.99±2.17

27.62±1.54

45.62±2.77

23.14±2.51

T值

-

1.0830

23.3408

0.4061

14.7745

P值

-

0.2817

0.0000

0.6856

0.0000

 

2.3两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儿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低于参照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3。

3.两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呼吸不畅

输液渗漏

感染

静脉炎

其他

总发生率

观察组

46

0(0.00)

1(2.17)

0(0.00)

0(0.00)

0(0.00)

1(2.17)

参照组

46

1(2.17)

3(6.51)

1(2.17)

1(2.17)

1(2.17)

7(15.22)

X2

-

-

-

-

-

-

4.9286

P值

-

-

-

-

-

-

0.0264

2.4两组患儿护理依从度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依从度要显著高于参照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4。

4.两组患儿护理依从度对比[(n)%]

组别

例数

完全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总依从度

观察组

46

36(78.26)

9(19.57)

1(2.17)

45(97.83)

参照组

46

7(15.22)

29(63.04)

10(21.74)

36(78.26)

X2

-

-

-

-

8.3636

P值

-

-

-

-

0.0038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儿童的数量明显增多,这也进一步的导致了儿科中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多,为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患儿的年龄大部分较小,并且受疾病的影响以及治疗期间所出现的疼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患儿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抗拒、焦虑、暴躁等情绪,不能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完成诊疗作,也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基于此,需要探寻科学的护理方式,对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解决这一问题[7]

人性化护理是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不断发展之后应运而生的新型护理模式,更加关注患儿的需求,站在人道主义的角度给予患儿更多的人文关怀,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并将心理、生物以及社会统一当做一个整体,时时刻刻的将患儿摆在首位,给予个性化的护理服务。而家庭护理则是以患儿的家庭为中心,在整个治疗期间,引导患儿的家属参与其中与护理人员达成紧密的配合,有助于降低患儿的恐惧感,给予患儿安全感,提升治疗以及护理的效果,在临床中的应用起到了显著的成效[8]

在本次临床实验中,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总分较参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后的负面情绪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仅为2.17%,而参照组高达15.22%,p<0.05;观察组患儿的依从度为97.83%,而参照组仅为78.26%,p<0.05。分析原因在于,通过人性化联合家庭护理干预能够让患儿家属参与到治疗过程中,给予患儿精神上的支持以及安慰,使其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并且通过家属的配合,提升了患儿的依从性。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针对不同患儿的实际情况,对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迎合患儿的喜好给予相应的鼓励,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进行治疗,有效的拉近了护患关系,降低了患儿的抵触情绪以及各种不良情绪。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期间,采用人性化联合家庭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升身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降低患儿的不良情绪,并且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刁春艳,刘萌,刘璐. 家庭护理干预对儿科患儿的护理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3):546-547.

[2] 彭建红. 以人为本理念的家庭护理对儿科住院患儿睡眠质量的影响[J]. 妇儿健康导刊,2021,11(12):55-56,58.

[3] 雷安琪. 家庭护理策略改善小儿内科患儿治疗依从性及睡眠质量的效果观察[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1,8(6):1030-1031.

[4] 苏硕. 人性化护理对提高儿科患儿诊疗依从性的临床研究[J]. 哈尔滨医药,2022,42(2):143-144.

[5] 刘伟伟.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应用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21):355-356.

[6] 王欣. 探究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护理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21):327-328.

[7] 丁雪菱,高良敏. 儿科门诊输液室采用人性化护理联合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5):119-121.

[8] 汪婷婷. 人性化管理在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98):401-402,40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