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谢玉亚

望谟县人民医院,急诊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52399

摘要

目的:观察在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实施急诊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诊治的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73例,收治时间范围即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按照摸球法进行分组,将36例患者纳入分析组,采取急诊护理干预,其余37例分在比较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二组护理效果、生活质量、心肺功能和满意度加以比较。结果:分析组护理效果高于比较组;组间干预后生活质量对比,分析组较优;干预后,比较组心肺功能差于分析组;分析组满意度高于比较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采取急诊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护理效果和生活质量,促进心肺功能恢复,还有助于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

急诊护理干预;心力衰竭;慢性肺心病

正文


慢性肺心病是一种常见心脏疾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哮喘、胸廓畸形、肺栓塞等疾病导致[1]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存在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对患者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治疗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的过程中,需加强护理干预。急诊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病情控制效果,满足临床护理需求,为治疗和预后效果提供保障。旨在分析急诊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选取了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期间本院诊治的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73例参与研究,详细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诊治的73例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采取摸球法,将其分成2组,分别为分析组和比较组。分析组36例患者,年龄47至83岁,均值(62.01±3.47)岁,男20例,女16例,肺心病病程1至12年,平均(6.04±1.15)年;比较组37例患者,年龄45至84岁,均值(61.88±3.50)岁,男19例,女18例,肺心病病程1至14年,平均(6.06±1.08)年。组间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要求:(1)患者符合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患者知情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3)患者认知和精神无异常。筛除要求:(1)患者合并感染;(2)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3)患者伴活动性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4)患者中途退出。

1.2方法

比较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含有体征监测、生活指导等措施。

分析组:应用急诊护理干预,其内容包括:(1)病情监测,对于急性期患者,会出现二氧化碳潴留情况,导致心肺缺血缺氧,使得呼吸衰竭发生风险上升,故在加强体征监测的基础上,应完善密切监测呼吸功能,若出现异常需通知医生实施针对性处理。(2)情志干预,应加强和患者沟通,对疾病发生和发展进行全面了解,将疾病症状、病因、治疗等措施详细向患者和其家属讲解,提高其认知水平。同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提供疏导、支持和解答,注重预后良好案例的分享,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提高依从性。另外,引导家属多陪伴、支持患者,促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3)用药护理,将医嘱用药的价值和必要性告知患者,详细讲解药物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与此同时,根据患者情况加强个性化护理。若患者出现二氧化碳潴留情况,则应谨慎应用镇静剂等,在不得不用药的情况下需对患者有无呼吸抑制等异常情况加以观察和判断。对于应用利尿剂后,存在出现低钾等情况发生风险,故需在医嘱的引导下为患者实施补钾干预。(4)心肺功能锻炼,为患者进行锻炼计划的设计,将锻炼方法向患者详细讲解,可采用吹气球、腹式呼吸等方法展开,根据患者情况科学安排锻炼强度和时间。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并监督患者落实,促进心肺功能恢复,提高抵抗力。(5)体位管理,引导患者持端坐位,遵循绝对卧床休息原则,保持身心放松状态,从而降低体力消耗,为心肌耗氧量的下降创设良好条件。在呼吸困难症状改善后,可适当抬高患者下肢,有利于静脉回流。(6)氧疗护理,为患者提供高流量氧疗,即氧流量为每分钟8L,并在湿化瓶中进行20%到30%酒精的添加,有助于优化肺通气。在患者呼吸平顺后,将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2L,且更换成无酒精的湿化瓶。应结合患者情况,科学控制吸氧流量、浓度,并注重患者情况的观察,提高对用氧安全的重视度,不可在室内吸烟。

1.3观察指标

(1)护理效果: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以及心功能情况进行判断,若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超过2级,则可以判断为显效;症状有所缓解,心功能改善1级或2级,记作有效;不满足上述情况,视为无效,护理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生活质量:以生活质量量表为依据加以评估,采用百分制,评分越高则说明生活质量越良好。

(3)心肺功能:指标选取第1s用力呼气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和6min步行距离。

(4)满意度:判断工具采用护理满意度量表,分值在0至100分之间,评分为>80、60-80和<60分别表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00%。

1.4统计学处理

选取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实施t值检验和X2值检验,表达方法采取(±s)和[(n)%];P<0.05则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根据表1可知,分析组护理有效率为97.22%,高于比较组(P<0.05)。

1组间护理效果观察[(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分析组

36

24(66.67)

11(30.56)

1(2.78)

35(97.22)

比较组

37

18(48.65)

12(32.43)

7(18.92)

30(81.08)

X2

-

-

-

-

4.8718

P值

-

-

-

-

0.0273

2.2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如表2所示,干预后,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分析组生活质量优于比较组(P<0.05)。

2组间生活质量观察[±s),分]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心理健康

精神状态

社会关系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分析组

36

67.61±5.88

86.94±5.69

65.25±7.36

90.12±5.91

70.24±4.92

88.16±6.66

69.25±5.30

91.16±5.54

比较组

37

67.36±5.91

81.25±5.77

65.30±7.09

84.34±6.02

70.33±4.88

82.06±6.70

69.28±5.33

86.71±5.60

t值

-

0.1811

4.2413

0.0296

4.1384

0.0785

3.9005

0.0241

3.4124

P值

-

0.8568

0.0001

0.9765

0.0001

0.9377

0.0002

0.9808

0.0011

2.3两组心肺功能对比

根据表3可知,干预前,差异不突出(P>0.05);干预后,比较组心肺功能差于分析组(P<0.05)。

3组间心肺功能观察(±s)

组别

例数

1s用力呼气容积(%)

左室射血分数(%)

6min步行距离(m)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分析组

36

1.77±0.42

4.47±0.94

42.36±5.01

61.54±6.68

182.64±21.20

223.10±25.12

比较组

37

1.80±0.45

2.81±0.80

42.41±5.15

54.33±6.71

182.71±20.69

190.02±23.08

t值

-

0.2943

8.1333

0.0420

4.6000

0.0143

5.8615

P值

-

0.7694

0.0000

0.9666

0.0000

0.9886

0.0000

2.4两组满意度对比

如表4所示,分析组满意度高于比较组(P<0.05)。

4组间满意度观察[(n)%]

组别

例数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分析组

36

24(66.67)

10(27.78)

2(5.56)

34(94.44)

比较组

37

18(48.65)

11(29.73)

8(21.62)

29(78.38)

X2

-

-

-

-

3.9839

P值

-

-

-

-

0.0459

3讨论

慢性肺心病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主要病因包括胸廓畸形、肺血管病变、神经肌肉疾病、慢性支气管和肺部疾病的部分。在心肺功能代偿期,患者会出现咳嗽、喘息、气促等症状;在心肺功能失代偿期,会出现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引发胸闷、乏力、嗜睡、下肢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安全[2-3]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具有发病急、易复发等特点,导致患者痛苦加重,降低生活质量。在治疗该疾病的过程中,需加强护理干预的应用,提高病情控制效果。

急诊护理干预属于新型护理方法之一,存在人性化、针对性等优势,基于患者层面提供多元化措施,可以有效满足临床护理需求。急诊护理干预加强了病情监测,可以发现呼吸衰竭等异常情况,确保治疗和护理的有效性,防止病情加重。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形成科学疾病认知,提高患者心理舒适度,增强康复决心和信心,减轻心理压力,促进配合度的增强。用药护理一方面加强了用药指导,能够提高用药合理性,另一方面结合患者情况,通过慎用镇静剂、补钾等措施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确保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提高护理效果[4]。肺功能锻炼能够促进肺功能恢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确保患者健康安全。体位管理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生理舒适度,还有助于临床症状缓解。氧疗护理有助于促进肺通气功能恢复,维持血氧饱和度等体征稳定,避免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提高病情控制效果[5]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分析组护理有效率为97.22%,比较组为81.08%,后者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干预后生活质量高于比较组,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比较组干预后心肺功能差于分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满意度明显高于比较组,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

研究结果说明急诊护理干预在提高护理效果、生活质量、心肺功能和满意度方面具备重要的应用价值。究其原因,急诊护理干预通过病情监测、氧疗护理等急诊措施,能够缓解机体心肺缺血缺氧情况,减轻给心肺带来的损伤,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将护理效果有效提高[6-7]。该护理模式在加强了生理干预的过程中,也注重了心理、认知和家庭层面的干预,可以提高健康水平,缓解消极情绪,形成科学疾病认知,帮助患者得到充足的家庭支持,从而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8]。急诊护理干预不仅减轻了给心肺功能带来的损伤,并且也完善了心肺功能锻炼,有助于心肺功能恢复,从而提高病情控制效果。该护理模式将患者置于护理中心位置,完善了细节干预,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满足实际护理需求,将护理满意度有效提高[9-10]

综上所述,在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护理干预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护理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心肺功能恢复,还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汪美丽. 肺心病心衰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的最佳时限及对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 23 (04): 58-60.

[2]黄晓愈. 整体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 11 (08): 51-53.

[3]汪华清. 慢性肺心病合并心衰护理中整体护理的应用意义分析 [J]. 中国实用医药, 2020, 15 (19): 188-190.

[4]朱佳华,徐洁莲. 整体护理在慢性肺心病合并心衰护理中的应用意义分析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5 (25): 129.

[5]唐巧琪. 整体护理在慢性肺心病合并心衰护理中的应用疗效观察 [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0, 10 (12): 50-51.

[6]吴新利. 急诊护理干预对慢性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心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J]. 慢性病学杂志, 2020, 21 (02): 240-241.

[7]仇雅宁,张谦,刘玉芹. 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加强护理的效果分析 [J]. 系统医学, 2019, 4 (18): 153-155.

[8]王美荣,阿依夏木古·阿不都沙拉木. 慢性肺心病并发心衰患者采取急诊护理措施的意义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 (79): 279+287.

[9]侯燕,杨晓莉. 对患有慢性肺心病伴心衰患者进行抢救及护理的研究 [J]. 心理月刊, 2019, 14 (16): 100.

[10]严悦方. 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加强护理的作用评价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7 (23): 13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