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护理联合正念减压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认知、遵医行为的影响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吴小飞

徐州市铜山区济复医院 江苏徐州 221100

摘要

目的:探讨亲情护理联合正念减压干预对精神分裂症(SZ)患者自我认知、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2022年1月~2023年6月,选取铜山区济复医院收治的68例SZ患者,遵循随机、均衡原则将其分为干预组(n=34)与参照组(n=34)。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亲情护理联合正念减压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3个月,两组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SPBS)评分、社会疏离感(GAS)评分均呈显著降低趋势,遵医行为评分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且与参照组比较,干预组组患者护理3个月的SPBS评分、GAS评分显著更低,遵医行为评分显著更高(P<0.05)。结论:对SZ患者实施亲情护理联合正念减压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提高其自我认知水平,并帮助患者构建遵医行为,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社会疏离感,护理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亲情护理;正念减压干预;自我认知;遵医行为;精神症状

正文


精神分裂症SZ)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态势,给我国带来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1]SZ会导致患者出现认知、情感、行为等出现不协调情况,病情迁延难愈,病程较长,复发率较高,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认知及社会功能[2]。目前,临床针对SZ仍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虽可缓解其精神症状,但部分患者随着病程延长,其自我认知障碍仍有遗留,对其开展有效护理干预十分必要[3]。本研究对SZ患者实施亲情护理联合正念减压干预,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21~20236月,选取铜山区济复医院收治的68SZ患者,遵循随机、均衡原则将其分为干预组(n=34)与参照组(n=34)。纳入标准:符合SZ诊断标准[4]年龄18岁;疾病处于稳定期,其妄想、幻觉等症状被控制;患者具备一定的自知力,可正常沟通,能够配合完成护理及调查工作;病历资料完整;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本研究,书面同意参与。排除标准:其他疾病引起的SZ症状;伴先天性精神发育迟滞;伴双向情感障碍;伴脑器质性病变;伴恶性肿瘤;存在攻击、狂躁或冲动行为干预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18~7242.83±9.10)岁,病程2~155.77±1.32)个月;病理类型:偏执型18例,未分化型12例,紧张4型。参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18~7543.47±9.27)岁,病程2~165.83±1.44)个月;病理类型:偏执型17例,未分化型12例,紧张5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在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帮助患者尽快熟悉陌生环境,减轻患者紧张感,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讲解SZ发病原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治疗方式、药物服用方法等,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分析患者在疾病认知方面存在的误区,及时进行纠正帮助患者建立正确认知,嘱咐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擅自停药或增减要求,指导患者建立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睡眠习惯,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障日常摄入足够营养物质,定期组织患者在院内开展娱乐活动,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患者出现任何异常需立即报告医生。

1.2.2 干预组  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亲情护理联合正念减压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所示。亲情护理:以患者为护理中心,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治疗缓解,室内定期通风,保持病房清洁及良好采光,定期在室内放置鲜花,悬挂装饰画,在节假日送给患者小礼品作为嘱咐,让患者感受到重视,在护理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为患者提供微笑服务,每天与患者进行10~20min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用药情况、治疗感受及恢复情况,掌握患者治疗期间心理状态变化情况,鼓励患者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分享自己的患病感受及治疗心得,帮助患者维持社会关系,减轻患者的消极情绪,并合理安排家属探视时间,通过与家属沟通交流,嘱咐家属多关心、鼓励患者,引导患者与家属形成良好沟通关系。正念减压:向幻想详细讲解正念减压的意义、原理、作用及干预过程,提高患者的护理配合度,指导患者取平卧位,播放舒缓音乐,闭上双眼,开始躯体扫描训练,引导患者将注意力分别放到头颅直至脚尖,感受其身体各部位知觉与变化,再取坐位进行正念呼吸训练,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感受气流从鼻腔到胸腔过程中的感觉,保持坐位状态,引导患者感受自身与周围事务的变化,最后引导患者回顾整个训练过程,患者相互之间交流训练感受,分享各自收获。

1.3 观察指标

1.3.1 自我认知  在护理前及护理3个月,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对两组患者的自我认知水平进行评价,该量表共涵盖3个维度及1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1~5分)计分法,总分10~5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认知水平月底,自我感受负担越严重[5]

1.3.2 遵医行为  在护理前及护理3个月,采用我院自制“SZ患者遵医行为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行评价,该问卷共包括4个维度及2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1~5分)计分法,总分2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遵医行为越佳[6]

1.3.3 社会疏离感  在护理前及护理3个月,采用一般疏离感量表(GAS对两组患者的社会疏离感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括4维度及15个条目,采用Likert 41~4计分法,总分15~6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社会疏离感水平越高[7]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我认知比较

护理3个月,两组患者的SPBS评分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且与参照组比较,干预组组患者护理3个月的SPBS评分显著更低P0.05)。见表1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PBS评分比较(,分)

组别

时间

情感负担

身体负担

经济负担

总分

干预

n=34

参照

n=34

护理前

护理3个月

护理前

护理3个月

18.34±2.75

11.57±1.36αβ

18.49±2.89

14.62±2.24α

11.42±1.62

7.01.15αβ

11.67±1.84

9.78±1.32α

9.01.21

5.88±0.63αβ

9.11±1.14

7.73±0.94α

38.80±5.63

24.49±3.42αβ

39.27±5.27

32.13±4.65α

注:组内护理前后比较αP<0.05;组间护理后比较βP<0.05;下同。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遵医行为比较

护理3个月,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评分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且与参照组比较,干预组组患者护理3个月的遵医行为评分显著更高(P0.05)。见表3

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遵医行为比较,分)

组别

时间

遵医服药

合理饮食

适当锻炼

按时复查

总分

干预

n=34

参照

n=34

护理前

护理3个月

护理前

护理3个月

14.32±1.87

20.51±2.32αβ

14.46±1.69

17.23±2.13α

13.23±1.68

21.64±3.21αβ

13.26±1.66

16.42.29α

11.27±1.29

18.63±2.08αβ

11.19±1.32

15.92±1.64α

15.22±1.26

22.78±2.02αβ

15.35±1.19

18.57±1.88α

54.04±5.89

83.56±8.12

54.26±6.11

68.14±7.35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社会疏离感比较

护理3个月,两组患者的GAS评分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且与参照组比较,干预组组患者护理3个月的GAS评分显著更低P0.05)。见表3

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社会疏离感比较(,分)

组别

时间

他人疏离感

无力感

自我疏离感

无意义感

总分

干预

n=34

参照

n=34

护理前

护理3个月

护理前

护理3个月

11.39±1.95

5.21±0.87αβ

11.41.92

8.86±1.23α

7.14±1.21

4.20.59αβ

7.20±1.15

5.80.82α

10.21.48

6.04±0.64αβ

10.11.42

8.50.96α

8.11.24

4.40.47αβ

8.21.16

6.00.75α

36.90±3.72

19.88±2.19

37.06±3.85

29.30±3.23

3 讨论

SZ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统筹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发病,会导致患者知觉、思维、情感等多方面产生异常,出现情感失调、思维紊乱、自知力缺乏、行为异常等症状 。随着病程不断延长,患者自知力不断下降,社会功能逐渐丧失,并会出现自伤或伤害他人的意识或行为,给家庭甚至社会都带来较大负担[8]SZ患者需长期住院接受治疗,目前临床以抗精神类药物治疗为首选,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精神症状,促使其病情处于恢复阶段,但患者患者受损的自知力、社会功能等会随着病情延长而出现逐步衰退[9]。有研究表明[10],对SZ患者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干预,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精神状况,减轻其临床症状。

亲情护理是一种以亲情化、人性化为特点的护理模式,能够以患者为护理出发点,通过予以患者充分亲情支持,以满足患者情感层面需求,有利于稳定患者病情,提高其质量配合度[11]。正念减压干预是一种心理护理措施,能够通过一些列正念减压措施纠正患者认知偏差,减轻患者内心压力,改善其预后[12]。与参照组比较,干预组组患者护理3个月的SPBS评分、GAS评分显著更低,遵医行为评分显著更高(P0.05),说明亲情护理联合正念减压干预能够提高患者自我认知,减轻自我感受负担,提高遵医行为,并缓解其社会疏离感,分析原因在于正念减压干预能够通过渐进式冥想训练,改变患者对患病事件的消极看法,提高患者自我认知水平,以正确态度面对疾病治疗,有效缓解骨骼肌紧张状态,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而亲情护理能够让患者感受到更多的关爱与理解,减轻患者孤独感,有利于减轻患者消极情绪,避免患者出现社会疏离。

综上所述,对SZ患者实施亲情护理联合正念减压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提高其自我认知水平,并帮助患者构建遵医行为,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社会疏离感,护理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宁,苏闫兵,荆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下我国精神疾病研究现况及展望[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23,56(3):184-192.

[2] 许杨,于秀梅,杨燕,. 目标导向的阶段性心理指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3):331-335.

[3] 汤慧怡,沈燕敏. 以格林模式为基础的服药管理训练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自知力、治疗态度及症状改善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2):319-322.

[4] 陈慧.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2023,16(23):164-166,181.

[5] 徐蔡涛,李玉华,张奕. 行为矫正结合亲情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自我效能感及高风险行为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23,34(6):868-871.

[6] 马金鹏. 行为矫正与亲情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生存质量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23,44(11):3234-3236.

[7] 王伏兰,李凌飞. 探究正念减压训练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弹性干预的可行性和效果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1):2037-2041.

[8] 张哲栋,孟蕾,靳路,. 正念减压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细胞炎性因子影响的研究[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3,46(9):1176-1181.

[9] 周莉莉,黄惠珍,吕琳霞. 正念减压疗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9):3516-3519.

[10] 张丽琴. 正念减压联合团体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当代护士,2023,30(16):53-57.

[11] 李晏萱,张影,杨静. 亲情护理结合自我松弛音乐疗法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9):49-51.

[12] 陈云鹤,杨丽丽,王琳,. 正念减压疗法结合量化评估分级护理策略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9):166-16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