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支持疗法在ICU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王国伟

黔东南州人民医院急诊科 贵州 黔东南州 556000

摘要

目的:实验主要是对ICU重症患者的治疗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应用营养支持疗法为患者实施治疗,探讨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营养支持疗法进行治疗,统计其临床应用效果差异。结果: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后,在生化指标方面,ALT、AST、Cr、BUN、GLU五项指标的水平明显降低,TP、ALB、GLOB三项指标水平明显升高,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血常规指标方面,与入院时相比,各项指标水平均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ICU重症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用营养支持疗法可以提升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推广。


关键词

营养支持疗法;ICU重症患者;生化指标

正文


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患者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比如器官功能损伤、免疫功能下降、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机体代谢功能异常等,并且程度不一。目前大部分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绝望、焦虑、恐惧等ICU综合征,这极大地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不利于病人的康复[1]。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对ICU里的危重病人实施的治疗方式也越来越复杂。在这些治疗方式中,营养支持治疗是治疗ICU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该疗法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营养干预,均衡营养,促进身体的康复与恢复,使治疗的疗效得到明显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减少。ICU危重病人因病情严重,经常会出现高代谢、低免疫力和肌肉蛋白质分解等问题[2]。然而,常规的治疗手段很难满足患者的特定营养需要,所以,在临床上使用营养支持药物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人为的方式,给病人提供充足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既能满足身体的基本代谢需要,又能提高免疫功能,减少蛋白质的分解,为恢复健康创造更好的环境。研究表明,适当的营养支持可以从多方面改善ICU危重病人的预后。首先,可以保持和平衡病人的营养,防止病人发生营养不良,降低引起感染、休克等并发症的危险。其次,采用营养支持治疗,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降低医院感染几率。另外,营养支持治疗具有保持肌质量、减轻肌萎缩、加快肌功能恢复等作用。本次研究将营养支持疗法应用于ICU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探讨其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试验遵循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在试验开始前,病人必须对试验过程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对试验的总体过程表示同意后,才能进行试验。此次探究实验的研究对象选取:2022年9月--2023年8月期间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共6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在33-89岁之间,均值为62.64岁;营养评分在0-10分之间,均值为4.22分;APACHEII范围在4-31之间,均值为14.45。此次研究实验已经取得我院相关部门的同意,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知晓治疗过程,并且在治疗之前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对危重病人进行早期肠道营养支持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危重症病人来说,营养供应的缺乏是非常常见的,极易引起伤口感染等并发症,不仅不利于创面愈合,还可能引起代谢功能紊乱。在临床上,对有危重症的病人,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显著地减少病人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同时也可以保护胃肠系统的功能,保证病人的肝肾功能等各项血清指标都能恢复到正常水平。ICU危重病人进行营养支持的时候,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确保肠道营养成分的多样性,合理选用剂型。有胃肠功能紊乱或代谢紊乱的危重病人,需要尽早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才能保证体内有充足的营养,从而保护和恢复胃肠功能。目前,临床应用的肠内营养制剂种类较多,例如肠内营养混悬液(SP)百普力、肠内营养混悬液(TPF)能全力、肠内营养混悬液(TPF-D)等等尤其适用于胃肠功能不全的危重病人。但是,在进行早期肠内营养之前,首先要排除有严重胃肠功能衰竭的危重症病人,并且完全性肠梗阻、严重腹腔感染和1岁以下的危重症病人都要谨慎使用。对于一些具有一定的胃肠系统功能,或者是患有脓毒血症,严重食欲不振,重度烧伤,意识不清,以及大型手术康复期的危重症病人,可以通过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供应各种重症患者所需要的营养素,以支持其重要的生理特征,通过鼻饲管给病人输液,以保持病人最基本的营养平衡[3]

第二,正确地选择肠内营养的输入时间及方式。对于危重症病人来说,身体是非常脆弱的,因此,盲目地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往往会适得其反,非但不能缓解病人目前所面对的营养不足的状况,还会加重病人的胃肠系统的负担,从而使危重症病人出现消化不良、肠道梗阻等问题,严重者还会引起肠道坏死,危及病人生命安全[4]。因此,最好的肠内营养输入时间应该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目前临床上一般是在病情稳定后48小时就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同时也要保证危重症病人的胃肠系统的基本功能已经恢复,这样才能保证病人体内有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并且不会对胃肠系统造成太大的压力。

第三,常见的肠内营养并发症及处理方法。虽然早期肠内营养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其并发症也很多,所以在对危重症病人进行肠内营养的同时,要注意并发症的防治。因为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以鼻饲法为主,这种方法很可能会因为治疗人员的不恰当而导致病人的胃粘膜受到机械损伤,另外,一些危重症病人对胃管的耐受性较差,很可能会引起食管和胃肠粘膜的应激反应。为了防止病人发生感染性的并发症,必须对营养制剂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防止对营养制剂的污染。同时也要避免出现胃潴留、便秘等并发症[5]。虽然可以通过减少肠内营养滴注的速度来控制或减轻以上的并发症,但是总体疗效还有待提高。比如,对危重病人进行胃残量的监测,并及时调整输液速率;选择肠道营养最佳输入途径,目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鼻空肠置管法、鼻胃管、皮下镜下胃造口等,但还是应该优先考虑采用鼻饲法[6];同时,要注意合理的肠内营养输入方式,增加营养制剂的温度,最好是控制在37℃左右,同时要注意合理的肠内营养输入体位,同时要把胸部仰角抬高,使食物能够顺利的下到胃肠里,防止返流误吸。

第四,对于使用肠外营养的病人,要特别注意静脉通道和营养液的状态,还要注意代谢功能、水、电解质的管理,具体如下:(1)静脉通路管理:目前,静脉营养的能量来源大多是脂肪乳液,但乳液不够稳定,极易变性,易造成导管堵塞,从而影响到其他疗法的实施,所以,静脉营养治疗之前,要用少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以保持导管通畅。(2)预防静脉炎:ICU病人长时间的静脉输液,有很高的几率会出现静脉炎,所以要注意控制输液的速度和温度,以免对血管造成太大的刺激[7]。(3)容量管理:在使用肠外营养时,会对人体内的液体容量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重视这一部位的容积变化对病人的影响,尤其是对心功能和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要避免病人增加心负荷或肾小球滤过负荷,提高对心衰和肾功能不全的警惕[8]。(4)在肠内营养优先的基础上,要对病人的肠蠕动能力、营养状况等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尽可能采用肠内营养,以改善病人预后,减少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入院治疗前后生化指标以及血常规指标变化差异。生化指标包括ALT、AST、TP、ALB、GLOB、Cr、BUN、GLU八项指标。血常规指标包括RBC、HB、HCT、L、L%五项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统计出的所有数据,都需要使用SPSS23.0来进行专业分析,P<0.05,这就意味着差异十分明显。

2结果

2.1比较患者的入院治疗前后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变化

于患者患者入院时各项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相比,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各项指标均发现显著变化,ALT、AST、Cr、BUN、GLU五项指标的水平明显降低,TP、ALB、GLOB三项指标水平以及血常规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体如下表1所示:

1:患者不同时间生化指标以及血常规指标差异统计表(x±s)

观察指标

入院时

治疗后

t值

p值

生化指标

ALTU/L

128.35±25.45

44.54±8.42

45.528

0.05

ASTU/L

247.28±35.49

37.73±4.70

83.524

0.05

Crμmol/L

115.74±11.42

79.64±12.68

32.541

0.05

BUNmmol/L

10.59±2.16

5.78±0.68

8.457

0.05

GLUmmol/L

9.02±1.47

7.44±0.92

4.028

0.05

TPg/L

53.60±8.59

61.57±4.79

11.681

0.05

ALBg/L

29.08±5.72

34.64±3.49

9.538

0.05

GLOBg/L

22.73±3.45

27.66±1.28

9.281

0.05

血常规指标

RBC/L

3.34±0.42

4.95±1.29

2.451

0.05

HBU/L

96.33±13.52

119.91±21.42

21.452

0.05

HCTg/L

29.23±2.76

32.45±6.58

6.552

0.05

L

1.01±0.22

1.58±0.35

2.084

0.05

L%

9.91±1.45

21.06±3.59

13.526

0.05

3.讨论

ICU危重病人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及效果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这项发现为重症监护病房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提供了深刻的见解[9]。在现代医学背景下,ICU危重病人普遍处于压力代谢水平均比较高的状态下,这会使其能量消耗显著增加,但营养摄入较少,这对机体的恢复和免疫功能的正常运转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对危重病人进行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重症监护病房中营养支持的治疗指南还比较笼统化,很难适应不同病人的具体状况。大多数时候,都是医护人员根据自身经验进行个体化对症的处理[10]。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缺少积极性,而且对于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没有多大的作用。为了改善重症监护病房病人的营养状况,我们对营养支持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从肠内和肠外两方面给予针对性治疗建议。本次研究指标显示,接受治疗后,患者ALT、AST、TP、ALB、GLOB、Cr、BUN、GLU水平更加接近正常值,各项血常规指标明显升高。可见,在实施了营养支持之后,通过给病人提供充足的能量、蛋白质和其它必需的营养素,可以使病人的营养状态得到明显的提高,免疫功能得到加强,并有助于加快康复过程。

综上所述,应用营养支持疗法对ICU重症患者的各项指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龚洁,针对性护理服务模式用于ICU重症监护清醒病人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10):0121-0124.

[2]龚诗,朱万寿,陈会云,等,外科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对患者感染情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106-109.

[3]孙鹏,李双成,用谷氨酰胺强化早期肠内营养对ICU患者机体应激和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3,13(10):1250-1252.

[4]林照,徐颖,葛卫星,等,苏皖地区部分重症医师对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指南临床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8,25(6):342-345.

[5]卓剑,李洁,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ICU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2):171-173.

[6]张博,王路娥,丁开方,等,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对免疫功能、MIS评分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6,29(9):1227-1228.

[7]杨小云,丁进,陈燕萍,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ICU脑卒中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6,21(8):935-938.

[8]张建荣,章志华,谢建波,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R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11):154-155.

[9]张凤佳,梁继尧,营养支持疗法对ICU重症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及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0,4(19):114-116.

[10]章倩倩,叶玲玲,包富红,等.优质护理对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8,37(14):149-15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