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的临床价值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王树国

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 吉林通化 134000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疾病采用尤瑞克林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78例纳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均纳入基础组、试验组,每组39例,分别采用基础治疗以及基础治疗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组间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相关临床指标,统计组间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组间血液流变学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相关临床指标水平统计,数据无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基础组,数据有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基础组,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采用尤瑞克林药物干预,可更加有效实现对患者炎性因子以及血液流变学等相关临床指标的调节,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呈现出一定安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

尤瑞克林;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指标;炎性因子水平;不良反应

正文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生活节奏等的变化,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率逐渐提升,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疾病为急性脑梗死[1]。该疾病会在短时间内发病,并以较快速度迅速对患者加重影响,致残率、致死率均相对较高。根据大量临床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国该疾病已经产生近12%的复发率[2-3]。分析疾病发生过程,发现突然终端的脑部供血为引发这一疾病的直接原因,此时会导致坏死以及损伤现象不同程度的产生于脑部组织当中,患者会瞬间出现眩晕、头痛以及耳鸣等现象。通常情况下,中老年为这一疾病主要发病群体,但是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特点。目前此疾病治疗以药物干预为主,如果快速有效进行病情控制,改善疾病对患者脑部组织以及机体健康的影响成为临床研究中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尤瑞克林在大量临床研究中显示,其在对扩张脑部血管、实现血液循环调节方面呈现出明显优势。为进一步探讨尤瑞克林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对78例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21年12月-2022年12月;研究对象: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78例;分组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其中39例纳入基础组,男女比例20:19,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64.23±2.11)岁;发病到就诊时间3-18h,平均发病到就诊时间(10.26±2.33)h;另39例纳入试验组,男女比例21:18,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64.15±2.09)岁;发病到就诊时间3-17h,平均发病到就诊时间(10.30±2.29)h。组间基线资料统计,数据无差异,P>0.05。

1.2方法

基础组:本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给予患者阿替普酶(生产厂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批准文号:S20110052;规格:50mg)注射治疗,以0.9mg/kg为药物注射计量,最大剂量低于90mg,1min进行10%药物剂量静脉注射,另90%计量于1h内完成静脉给药;同时加静脉溶栓后24小吋给予患者硫酸氢氯吡格雷(生产厂家: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6;规格:75mg),每日1次/75mg;同时或单独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厂家: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号:国药准字H20065051;规格:100mg)治疗,每日1次/100mg抗血小板聚集

试验组:本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生产厂家: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065;规格:0.15PNA)注射治疗,将100mL氯化钠注射液同0.15PNA尤瑞克林充分融合后进行静脉滴注,每日1次。

所有患者持续治疗2w观察临床疗效。

1.3观察指标

(1)记录、统计组间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4个维度。

(2)观察、比较组间炎性因子水平,包括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8(白细胞介素-8)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4个维度,取2mL静脉血,使用抗凝剂后行离心处理,取上层血清进行检验,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

(3)统计并观察组间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包括NIH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I(生活自理能力)、mRS(神经功能恢复3个维度,其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量表进行评价,以0-42分计分,分值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生活自理能力以Barthel指数(BI)进行评价,以0-100分计分,分值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神经功能恢复以评估量表Rankin量表(mRS)进行评价,以0-20分计分,分值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呈负相关。

(4)统计并对比组间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低血压、恶心呕吐、腹泻、心悸、皮疹瘙痒、头晕头痛6个维度。

1.4数据处理

将计量资料(血液流变学指标、炎性因子水平、临床指标)、计数资料(不良反应发生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27.0中进行分析,计数、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²检验、t检验,表示为[n(%)]、(`x±s),当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结果

2.1组间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照

统计组间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治疗前两组对比,数据无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基础组,数据有差异(P<0.05),见表1:

1.二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x±s)

组别

例数

血浆黏度(mPa·s

低切全血黏度(mPa·s

高切全血黏度mPa·s

纤维蛋白原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试验组

39

2.16±0.21

1.30±0.19

12.17±1.25

7.62±1.22

6.74±0.83

3.92±0.72

5.55±0.51

3.26±0.42

基础组

39

2.15±0.22

1.96±0.21

12.16±1.23

11.14±1.21

6.75±0.82

6.01±0.66

5.56±0.50

4.92±0.41

t值


0.2053

14.5542

0.0356

12.7932

0.0535

13.3630

0.0874

17.6622

P值


0.8379

0.0000

0.9717

0.0000

0.9575

0.0000

0.9306

0.0000

2.2组间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对照

统计组间TNF-αIL-8MMP-9VEGF,治疗前两组对比,数据无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基础组,数据有差异(P<0.05),见表2:

2.二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x±s)

组别

例数

TNF-α(ng/L)

IL-8(ng/L)

MMP-9(ng/mL)

VEGF(n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试验组

39

21.61±3.32

6.11±2.14

161.55±25.21

71.77±16.79

96.33±15.79

60.17±17.77

162.22±30.55

256.37±35.42

基础组

39

21.63±3.33

13.67±3.35

160.49±25.34

120.25±16.88

96.51±15.88

77.62±17.68

162.30±30.48

184.37±35.36

t值


0.0266

11.8767

0.1852

12.7164

0.0502

4.3474

0.0116

8.9840

P值


0.9789

0.0000

0.8536

0.0000

0.9601

0.0000

0.9908

0.0000

2.3组间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对照

统计NIHSS、BI、mRS,治疗前两组对比,数据无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基础组,数据有差异(P<0.05),见表3:

3.二组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分,`x±s)

组别

例数

NIHSS

BI

mRS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试验组

39

26.68±3.37

9.12±1.12

47.44±2.66

77.01±2.78

11.15±1.30

4.24±1.32

基础组

39

26.72±3.41

12.35±1.25

47.50±2.68

68.50±2.66

11.16±1.29

8.60±1.35

t值


0.0521

12.0185

0.0992

13.8125

0.0341

14.4210

P值


0.9586

0.0000

0.9212

0.0000

0.9729

0.0000

2.4组间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

治疗后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69%低于基础组25.64%数据有差异(P<0.05),见表4:

4.二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情况[n(%)]

组别

例数

低血压

恶心呕吐

腹泻

心悸

皮疹瘙痒

头晕头痛

发生率

试验组

39

0(0.00%)

1(2.56%)

0(0.00%)

0(0.00%)

1(2.56%)

1(2.56%)

3(7.69%)

基础组

39

1(2.56%)

4(10.26%)

1(2.56%)

1(2.56%)

2(5.13%)

1(2.56%)

10(25.64%)

x²值


-

-

-

-

-

-

4.5231

P值


-

-

-

-

-

-

0.0334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好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同患者机体功能逐渐衰退等因素紧密相关,尽管经过及时有效治疗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但是多数患者预后会出现残疾,对患者身心健康存在严重负面影响[4-5]。为对疾病进行及时有效控制,现阶段临床干预中主要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溶栓等方案,但是预后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积极进行这一疾病科学有效治疗方案探索,经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患者尤瑞克林药物干预,可进一步实现对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改善,对于改善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6-7]

人尿激肽原酶为尤瑞克林药物的主要成分,在疾病发作期间,缺血状态会产生于花在内核脑组织位置,此时通常会出现异常升高的激肽受体,而该药物的使用重点是对激肽酶系统进行激活,有效实现结合激肽受体与激肽的目标,此时能够及时有效对患者患病部位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促使血管得到再生的情况下,脑组织功能将进一步得到改善,最终可预防疾病进展[8-9]。更重要的是,该药物还具有一定抗炎功能,是降低氧化应激反应的重要途径,此时可以预防脑部再灌注现象的产生。由于急性脑梗死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因此发病过程中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会被严重削弱,促使脑组织在短时间内受到影响,而采用尤瑞克林则可以对这一现象进行扭转,实现疾病治疗的目标[10-1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相关临床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优于基础组,P<0.05。总结分析,在常规抗凝、溶栓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尤瑞克林,可发挥该药物保护神经的功能,避免脑部神经细胞出现继续凋亡的现象,更能够促进迁移以及增殖现象产生于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中,通过这一途径实现修复神经的效果,整个药物功能发挥过程中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以及血浆黏度等相关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可以得到改善,在预防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疾病对患者生命以及预后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需在短时间内采取科学有效治疗方案,对疾病进行有效控制,尤瑞克林的应用,可实现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及时有效调节,可快速对脑循环血流动力学相关数据指标做出改善,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可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董春雪,于楠楠,丛珊,等. 三七通舒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神经保护机制[J]. 中成药,2022,44(5):1718-1722.

[2] 李丽娜,刘震,张文友,等. 发病4.5小时内老年急性脑梗死接受介入治疗的预后分析[J]. 心肺血管病杂志,2022,41(8):898-902.

[3] 宋薇,穆锋,张召平,等. 不同治疗时机对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 贵州医药,2022,46(11):1694-1695.

[4] 梁佳佳,安伟英,李晶. caveolin-1、miR-146a对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2022,39(11):1654-1658.

[5] 于海州. 温针灸联合推拿康复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循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14):50-52,73.

[6] 闫江伟.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闭证痰热互结型)患者临床疗效分析[J]. 世界复合医学,2022,8(3):166-169.

[7] 冯剑伟,伍泊霖.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影响[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22,27(3):267-269.

[8] 周宏川.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20):33-35.

[9] 张伟英. 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钠肽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J]. 智慧健康,2022,8(13):64-67.

[10] 张琳莹. 通脉消梗汤加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探析[J]. 系统医学,2022,7(9):51-54.

[11] 黄琳,段周芳. 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凝血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四川解剖学杂志,2022,30(4):64-66. 


...


阅读全文